站上北京景山公园万春亭远眺,古都风韵与现代活力交融共生。红垣黄瓦间,街头巷尾处,澄澈的“北京蓝”成为不变的底色。
这份生态答卷,用数据更能彰显分量:2024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降幅达65.9%,以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需三十年完成的大气治理历程。
除了生态治理,北京经济发展同样尽显“北京速度”。
据北京市发改委的数据,“十四五”期间,预计北京GDP跨越5万亿台阶,五年的经济增量约1.4万亿,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北京对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双标杆”战略的持续深耕。
11月17日,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双标杆”建设被赋予更重要的战略使命。
它既是北京“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也是“深入推进美丽北京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家园”的重要支撑,在“十五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发挥着贯通发展与生态、衔接创新与民生的关键作用。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与绿色转型的时代命题,“十五五”时期的北京,如何聚力“双标杆”建设让数字与绿色双引擎持续发力?这其中,支撑“双标杆”建设领跑的“北京底气”,又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2025年10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蓝图出炉,在顶层设计中,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被置于战略重要位置。
其中,“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与此同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更被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作为首都,北京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11月17日审议通过的北京“十五五”规划建议,正是对国家战略的精准呼应与深化落地。

早在“十四五”时期,北京便已启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双标杆”建设,为“十五五”时期的战略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北京“十五五”规划蓝图中,数字经济向“深度融合”进阶,核心是打破创新与产业、城市与技术的壁垒:通过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统筹“三城一区”联动发展,促进要素流通、产业连通、机制畅通,再以数字全面赋能产业升级、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从“表层结合”走向“深度交融”。
“双标杆”建设的“首都答卷”,在“十四五”时期的实践中已初露锋芒。比如北京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8款、占到全国约三成,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机器人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
更让市民直观感知的是数字赋能带来的便利:五环内及城市副中心交通信号灯实现全联网控制,平均不停车通过率达 76.7%,出行效率显著提升;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覆盖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52 家医院线上互认181项检验结果、300 项检查结果,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绿色发展作为“首都答卷”的另一重要篇章,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污染治理,而是向“系统转型”深化。北京“十五五”蓝图中,从“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加快建设花园城市”,再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每一项举措都直指超大城市绿色发展的核心命题。
在“十四五”期间,北京绿色发展成果直击市民生活,天空从“APEC蓝”变“日常蓝”,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超过90%,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亮马河等一批绿色滨水空间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生态地标。
与此同时,北京环路的景观花廊已经超过300公里,2/3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九成,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这些生态红利,让“双标杆”建设的成效更加可感可及。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与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设是互为支撑、一体推进的有机整体,二者共同构成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形成“数字赋能绿色、绿色引领数字”的良性循环。
北京“十五五”蓝图中“双标杆”建设的底气,源于“十四五”时期在政策、产业、区域协同等维度的深厚积淀,这些积淀已转化为数字与绿色双引擎的持续发力动能。
“十四五”初期,北京便出台《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后续《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发布,北京就此形成 “双标杆引领、双引擎驱动”的发展格局。
在具体领域,政策精准支持,比如数字经济领域,推出“算力券”等补贴、大模型研发扶持等举措,对备案上线的AI大模型给予资金与场景支持,推动豆包、智谱等标杆模型快速迭代。
根据北京发改委9月份的数据,北京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2400家,占全国的大概一半,是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

绿色发展领域,北京建立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机制,将生态价值纳入经济评价体系,同时通过绿色贷款贴息、碳交易试点等政策,引导企业向低碳转型。“十四五”以来,北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163吨标准煤,能源利用效率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优于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
“十四五” 时期,北京还形成“数字产业领跑、绿色产业崛起”产业根基。比如在绿色产业方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能源产业等七大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布局成型。
根据北京发改委9月公布的数据,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19万辆,是“十三五”末期近3倍;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近三成,2022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全部场馆 100% 绿电供应,环球度假区成为全球首家全绿电运营的超大主题公园。
“双标杆”建设绝非北京的“独角戏”。北京“十五五”规划蓝图中提到,要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携手共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发挥首都“一核”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作为区域发展的“一核”,北京推动数字技术、绿色产业与津冀两地深度联动,让“双标杆”建设成果惠及更广范围。
在数字协同层面,京津冀形成了“北京研发+津冀制造”“北京数据+津冀算力”“北京订单+津冀服务”等五大协同模式。
目前,京津冀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重要承载区域,2024年三地数字经济总体规模5.5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0.7%。2013年至2024年,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70多亿元增长到840多亿元,年均增长25%。
在绿色协同层面,京津冀三地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同共筑生态屏障,“北京蓝”的持续彰显正是“京津冀蓝”的生动缩影。同时,北京与河北等地深化绿电合作,构建跨区域绿色能源供应网络,实现了区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十四五”厚积成势,“十五五”征程悄然启航。数字赋能提质增效,绿色绘就发展底色,京津冀协同聚力前行,北京“双标杆”建设正以双引擎澎湃动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书写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首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