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交替,全国多地儿科诊室便陷入“战时状态”,候诊区挤满抱着患儿的家长,输液架从诊室排到走廊,叫号屏上的数字动辄超过200号。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正形成“多重夹击”,儿童始终是最易受冲击的高发群体。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给出了更严峻的信号:当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流感病毒、肠道病毒、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存在一定水平活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场所聚集性疫情报告明显增加。专家预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我国的流感流行季可能提前到来,流行毒株也与去年不同。
面对来势汹汹的病原体,儿童专用药物本就稀缺,而重复感染引发的耐药性问题更让家长忧心忡忡。这场关乎千万儿童健康保卫战,正面临怎样的挑战?
多重病原体来袭,儿童健康风险加剧
在各类呼吸道疾病患者中,儿童占比显著。
据了解,流感对儿童的威胁较大。今年10月,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一名13岁的女孩因感染流感病毒,经救治无效不幸去世。这是自2024年6月以来,香港首次有儿童因感染流感死亡。中疾控同月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上升明显,部分省份已进入中低水平流行,学校聚集性疫情报告增多,5至14岁病例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值得注意,今年流行的流感毒株以甲型H3N2为主,因近5年未成为主流毒株,儿童群体普遍缺乏针对性抗体,形成了显著的“免疫缺口”,导致儿童感染后的健康风险更为突出。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则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且今年流行期同样提前,中疾控10月30日监测数据显示,当前RSV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位列第四,并呈现上升趋势;支原体肺炎同样是令家长头疼的呼吸道疾病,该病原体在儿童群体中广泛流行,且感染后部分儿童易出现耐药,治疗周期被进一步拉长。
事实上,接种疫苗无疑是预防特定呼吸道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也指出,秋冬季节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然而,疫苗的防护并非无所不包。对于流感等疾病,部分儿童可能因各种原因错过最佳接种时间或未能接种,从而暴露在无保护的风险之中。更关键的是,在当前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中(如肺炎支原体),国内尚无正式上市疫苗;RSV虽有长效单克隆抗体(如尼塞韦单抗)这类被动免疫制剂获批,但国内仍无主动接种的疫苗上市,且被动制剂价格高、供应不稳定,国产RSV疫苗仍处研发阶段。这意味着,对于这几种病原体,绝大多数儿童体内都缺乏针对性的免疫屏障。
当预防的第一道防线疫苗不可避免出现缺口后,一旦感染发生,家长和医生所能依靠的,便只剩下“事后用药”这一被动选择。然而,正是这关键的最后防线,也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
儿童专用药稀缺,耐药更添堵
近年来,我国儿童用药年获批数量持续增加,来自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批准上市57个儿童用药,超过去年同期。不过,这种增长尚未完全改变儿童专用药相对成人药的稀缺现状:数据显示,我国已批准上市的药品中,儿童专用药仅占3.2%,成人儿童共用药也仅占12.4%。
儿童专用药的稀缺,推高了用药风险,也让家长陷入焦虑和担忧。由于缺乏针对性的专用剂型,部分儿童不得不使用成人药拆分给药,剂量难以精准控制;加之儿童生理机能尚未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更弱,用药安全隐患显著增加。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我国14岁及以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8.7%,儿童患者严重报告占儿童患者总报告数15.8%。
以秋冬季高发的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为例,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是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一线药物。虽然大部分感染患儿接受这类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好转,但实际诊疗中仍有不少儿童发展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甚至进一步恶化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
今年9月发布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5年版)指出:国内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MP感染较普遍,可能是导致SMPP以及MUMPP(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一线药物因耐药失效时,医生们被迫使用四环素类或氟喹诺酮类等非首选药物,这些药物在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相对有限,且部分年龄段儿童使用时需签署知情同意书,这给本就因孩子病情焦虑的家长更添心理负担。
近年来,国家层面一直发力推动儿童药研发,比如2024年5月发布的《第五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建议清单》,进一步加大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科研扶持力度和相关产业项目建设。但必须正视的是,政策的落地显效仍需时日,眼下正处于流感、支原体肺炎、RSV等多种病原体交织流行的严峻阶段,现有防治体系的应对仍显左支右绌,如何在与病原体的这场“赛跑”中,为孩子们筑起坚实防线,仍是一个至今没有明确答案的沉重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