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11月7日,财政部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回顾上半年财政运行情况,并展望下一步财政政策方向。报告称,2025年以来,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接续发力,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加强与其他政策协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上半年,在复杂的内外形势下,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专项债靠前发力,民生支出占比稳步提升,为经济平稳运行筑牢了基础。

上半年,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总额为667.4亿元,支持地方做好就业资金支持保障。图为在重庆市武陵山(秀山)国际电商产业园广场,一名求职者正在咨询就业创业政策。(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今年上半年,我国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基本医疗、教育、基本养老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4.13万亿元,增长3.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2%,教育支出增长5.9%,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3%。
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方面,上半年,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总额为667.4亿元,支持地方落实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做好就业资金支持保障。
同时,持续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扩面增量,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奖补资金总额为80.31亿元,上半年全国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达2616亿元。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稳岗作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教育方面,上半年,中央财政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5.9%,在解决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整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多点开花。
在基本医疗方面,上半年,中央财政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总额为804.35亿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较2024年再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99元,支持各地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居民健康管理。
不仅如此,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也得到了巩固提高。上半年,中央财政下达城乡居民医保补助资金总额为3775.44亿元,支持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继续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支持各地稳定基本医保参保率。
上半年,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同样不断健全。报告显示,按照全国总体2%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提高20元。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上半年下达补助资金总额为1.1万亿元,支持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安全。
今年上半年,财政部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严格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完善地方专项债券管理制度。
一方面,隐性债务置换政策落地见效。上半年,财政部安排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上半年各地已发行相关置换债券1.8万亿元,完成2025年额度的90%,置换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2.5个百分点以上。
另一方面,专项债券资金监管更加完善。上半年,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建立“常态化申报、按季度审核”的项目申报审核机制,推动地方实行债券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监督,严防挤占、截留和挪用。
不仅如此,新增隐性债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上半年,财政部强化预算约束,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持续加强预算管理,督促地方依法合规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对未纳入预算安排的政府支出事项和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坚决堵住地方违法违规举债的途径。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建立隐性债务问责闭环管理机制,综合运用审计、审核、核查、检查、调研、督导等方式,完善新增隐性债务发现和线索收集,对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加大问责结果公开力度,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和管理
今年上半年,一些备受关注的财税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报告显示,财政部自2025年起,在12个试点省份组织开展地方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力争用2年时间,在财政管理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目前,各试点省份均已印发本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各项工作正稳妥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税收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报告称,统筹考虑央地收入划分、征管能力等因素,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改革。此项改革不仅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调节消费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财税关系。
上半年,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体系,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地区间财力更加均衡。落实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地方发展产业、培育财源。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规范省以下财政事权、收入等划分。
此外,上半年,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建设和财会监督检查也得到进一步加强。财政部大力推动新修改会计法宣传贯彻。加强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建设。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强化实务指导。推进会计数据标准建设,开展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发挥会计数据融资增信作用。
在强化财会监督作用方面,加大通报问责和处理处罚力度,对285家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637名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师作出行政处罚,通报27起典型案例,发挥“问责一个、警醒一片、促进一方”的警示震慑作用。
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展望后续财政政策,报告提出将做好六方面重点工作,包括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和相关行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激发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等。
“报告提出的后续六方面重点工作,核心是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直击当前经济发展关键痛点。”付一夫认为,延续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给予财政贴息,既降低了个人消费成本,又为相关经营主体纾困,精准激活消费潜力;聚焦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契合民生需求升级趋势,能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财政与金融协同配合、鼓励民间投资等举措,将进一步畅通政策传导,形成稳增长合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对记者表示,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此前受价格高、供给弱、支付能力不足三重制约。财政贴息相当于政府替消费者“付一部分利息”,既降低即期支付压力,又给服务机构提供“可预期订单”,有望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供给升级。
“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仍需巩固,结构性财政支持能够精准滴灌重点领域,兼顾短期稳增长与长期促转型。随着政策落地见效,有望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付一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