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题:星巴克让出控股权,是退守还是进击?
作者 江瀚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近期,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中国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全面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最多60%的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合资企业授予品牌使用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含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估值,博裕获得相应控股权益。综合出让控股权收益、保留权益价值及未来长期授权经营收入,星巴克中国零售业务整体估值超过130亿美元。
新合资企业总部仍设于上海,负责管理目前遍布中国的8000家门店,并计划在未来逐步拓展至20000家,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
本土资本赋能,破解增长瓶颈
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门店增速放缓、同店销售承压等挑战。在瑞幸、库迪、幸运咖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下,其在数字化运营、供应链本地化及下沉市场布局等方面明显滞后。早在2024年,市场便传出星巴克有意调整中国业务股权结构的消息。此次引入博裕投资,被视为其应对本土竞争、加速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
博裕投资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管理资产规模近百亿美元的私募股权机构。其创始团队由前中国平安高管与TPG资本资深人士组成,在消费零售、科技与医疗健康领域有过相关投资,曾投资蜜雪冰城、塞尚乳业(瑞幸核心供应商)、阿里健康、字节跳动、Klook客路及Trax等企业。
因此,对星巴克而言,博裕不仅是财务投资者,更是具备实战能力的战略伙伴,有望帮助其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强化数字化能力。博裕投资的Trax公司专注于零售图像识别与AI分析,可助力星巴克优化库存管理与消费者洞察;其参与的连连数字等金融科技项目,则有助于提升支付效率与会员体系运营,增强数据驱动决策能力。
二是重构高效供应链。相较于本土对手早已建立的本地化加工与配送体系——如瑞幸在江苏、福建的烘焙基地和云南鲜果处理厂,库迪在安徽的全球供应链中心,以及幸运咖依托蜜雪冰城构建的年产能2.8万吨烘焙网络——星巴克直到2023年才在昆山落地首个咖啡创新产业园。博裕凭借与淡马锡、李嘉诚基金会等亚洲顶级主权基金及产业资本的紧密联系,有望协助星巴克打通从咖啡豆采购、冷链物流到新零售渠道的全链路,显著降低边际成本、提升供应链韧性。
三是加速本土化创新与下沉。作为更懂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博裕可推动星巴克加快产品迭代、拓展低线城市布局,并深化私域流量运营,从而提升单店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
合资模式成外资新范式
星巴克此次股权调整并非孤例。伴随中国咖啡市场从“教育期”迈入“竞争期”,消费者对品质、价格与体验的综合要求不断提升,“质价比”成为核心竞争维度。这一趋势背后,是中国咖啡产业链在种植、加工、配送等环节的全面本土化成熟。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国际品牌选择通过合资模式引入本土战略资本,以增强市场适应力。星巴克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护城河与高端现磨咖啡心智,已奠定坚实基础。此时引入博裕,恰逢其时——既有成熟的消费土壤,亦有广阔的下沉与创新空间。
此次合作远非简单的财务交易,而是“全球品牌基因+本土资本动能”的深度协同。它不仅为星巴克中国注入新动能,也为其他在华外资企业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在今天,仅靠产品改良或本地化营销已难以赢得竞争。外资企业若想在中国持续发展,越来越需要通过股权层面的合作,与本土力量深度融合,才能构建真正的长期竞争力。
随着消费升级持续深化,消费者对咖啡场景与体验的需求日益多元。新合资公司将借助博裕的资源支持,加速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打造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偏好的消费生态。这场变革,或将重塑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
前景可期,但挑战犹存
尽管合作前景广阔,潜在风险亦不容忽视。
首先,控股权转移后,星巴克能否在保持全球品牌调性的同时,灵活响应本土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仍需观察。
其次,中外管理团队在决策机制、企业文化与绩效考核上的差异,可能带来整合摩擦。
此外,博裕虽在消费与科技领域经验丰富,但其能否真正帮助星巴克在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与瑞幸、库迪等高性价比品牌正面抗衡,仍有待市场验证。
随着消费升级持续深化,消费者对咖啡场景与体验的需求日益多元。新合资公司将借助博裕的资源支持,加速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打造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偏好的消费生态。这场变革,或将重塑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而星巴克的选择,也可能成为外资企业在华战略演进的一个关键注脚。(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宁
上一篇:进博会里的跨国药企们:推出多款全球首发药械,与阿里、京东等合作签约 进博会参展药企全名单 进博会医学产品
下一篇:营收利润双双大降,光伏“反内卷”下晶澳科技仍在寻底? 东台晶澳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营收大幅增长净利润严重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