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追风交易台,德意志银行最新出了一份报告,让其人工智能系统dbLumina对2025年的市场情绪进行了“无情”的剖析。结论直白而扎心:在AI看来,人类投资者过于悲观,其投资行为充满了非理性、情绪化和认知偏误。尽管投资者自认为已经进化,并身处一个“新的投资世界”,但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陷阱却与过去如出一辙。
这份报告对投资者的核心启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逆向投资的铁证:AI确认,投资者在市场最低点时(2025年4月)表现出最极端的“非理性”(即恐惧)。反向操作,即在他人恐惧时贪婪,在今年被证明是绝对正确的策略。恐惧之巅的“狂喜”信号: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AI仅在4月和5月市场抛售最严重、恐惧情绪达到顶峰时,才识别出了“狂喜”情绪。这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买入信号,预示着部分投资者在过度抛售后恐慌性地回补仓位。进化的幻觉:投资者普遍认为“世界变了”,但AI分析显示,主导市场的仍然是“近期偏误”和“可得性信息偏误”等老旧的认知陷阱。这意味着投资者仍在根据最新的新闻和情绪进行交易,并未真正进化。人类情绪的滞后性:AI生成的情绪指数几乎全年都比美国散户投资者调查更乐观,并且在市场下跌后反弹得更快。这表明AI能够“看穿”短期的恐慌,而人类投资者则深陷其中。在市场波动中,跟随短期情绪进行抛售是今年的致败策略。
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方法是,将其2025年1月至10月的每日市场评论输入其专有AI系统dbLumina,并要求其量化市场心理。其中一项关键分析是“理性/恐惧指数”,该指数评分范围为-1.00到+1.00,负分代表市场趋向于恐惧和对外部负面因素的过度反应。
结果显示,投资者在2025年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处于“非理性”状态。该指数在4月份达到了最低点,当时市场正处于恐慌抛售的深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I精准地指出了这种“非理性”——自3月份的低点以来,标普500指数大幅反弹了23%,这印证了AI当时判断的正确性。
报告还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减弱,投资者的“理性”程度有所提高。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只有在风平浪静、无关紧要的时候,投资者才能表现得更理性;一旦不确定性来临,他们便会立即回归恐惧和过度反应的本能。
情绪的悖论:恐慌性抛售后后“狂喜”,贪婪在反弹中消失
当dbLumina被要求分析市场中的四种核心情绪——恐惧、贪婪、狂喜和焦虑时,结果充满了矛盾与悖论。
贯穿全年的主导情绪是“焦虑”。无论市场上涨还是下跌,这种情绪始终挥之不去。
然而,最关键的发现发生在市场底部。AI分析显示,“狂喜”情绪在今年仅出现过一次,恰恰是在4月和5月市场抛售最惨烈的时刻。报告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部分投资者在恐慌性抛售后,又争先恐后地跳回市场。这个在恐惧巅峰闪现的“狂喜”信号,正是最佳的买入时机。
另一个反常现象是,在4月份市场大跌之后,尽管股市稳步回升并创下新高,投资者的“贪婪”情绪却下降了,而“焦虑”情绪反而上升。这完全违背了“低买高卖”的理性逻辑,而是一种“越涨越怕”的典型散户心态。“错失恐惧症”也同样罕见,仅在2月市场火热时短暂出现。
认知偏误:被短期事件驱动
2025年,投资者口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我们正在一个全新的投资世界里运作”。然而,AI的分析无情地戳破了这个幻想。
报告指出,今年主导市场的两大认知偏误是“近期偏误”和“可得性信息偏误”。这意味着,投资者所谓的“新世界策略”,不过是依赖于他们最近看到或听到的信息来做决策,这与过去的错误模式毫无二致。
AI将2025年投资者的心理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从年初对地缘政治和利率的“高度敏感”,到年中对贸易战的“韧性增强”,再到后期对不确定性的“常态化接受”。但其内核,依然是被短期事件驱动的反应式行为。
被误读的恐惧:AI比人类更乐观
AI还发现,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与实际驱动市场的恐惧并不完全匹配。例如,德银的评论在一年中提到了61次劳动力市场,但AI分析显示,劳动力市场在任何一个月都未进入投资者三大恐惧的行列。投资者被自己制造的“恐惧感”迷惑了。
更有说服力的是,当把dbLumina生成的情绪指数与美国散户投资者协会的净看涨数据进行对比时,一个清晰的画面浮现出来:AI的情绪指标几乎在2025年全年都比人类投资者更为乐观,尤其是在4月份的动荡期间及之后。
AI的情绪指数在市场触底后反弹速度远快于股市本身,表明它能更快地从短期负面事件中恢复。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在市场因短期冲击下跌时,保持冷静、忽略噪音是更明智的选择。正如报告所总结的:今年,因短期下跌而卖出是错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