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遍地的今天,手电筒这个曾经家家必备的物件,似乎正滑向“过时产品”的行列,躺在抽屉里被遗忘的角落。
然而,在“中国手电筒之乡”宁波市宁海县,毛斌却将它做成了一门大生意。他曾在C端电商平台将手电筒卖出了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成绩,却在流量的巅峰,又砍掉了几乎所有的店铺,亲手将这一切归零。

他转战B端批发平台1688,在手电筒逐渐被人淘汰的时候,将它变成夜骑灯、钓鱼灯、露营灯、应急户外灯、户外紫光灯(鉴定玉石用)等等。通过对产品使用场景的挖掘,不断拓展功能,毛斌将手电筒变成不再是单纯的照明工具,也让工厂成为年销售额突破两亿元、稳居行业头部的“超级工厂”。
“只要有白天就会有黑夜,就会有人需要移动照明。”这是毛斌应对所有“夕阳产业”质疑时,最简单也最坚定的回答。他笃信,产品存在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持续创新,需求便会以新的形式一直存在。
去小镇卖手电筒
2000年左右,宁海县西店镇的手电筒产业刚刚萌芽。当时,广东沿海的外贸订单开始向这个拥有五金、塑料模具产业基础的小镇转移。
毛斌的一位朋友是当地最早吃到螃蟹的人之一,接下了第一批订单,“是把老式虎头牌铁皮手电筒,用本地成熟的铝加工工艺进行改造,做成铝制米泡灯。”
“做下来发现,这东西利润还可以。”毛斌回忆道,当时处在时代红利期,市场对于手电筒“需大于供”,国外客户甚至愿意在没见过样品的情况下就下单。
朋友工厂收到的第一批订单来自美国——5万多支手电筒。对于西店镇的工厂来说,手电筒的生产不是难题,那会儿最大的瓶颈是产业配套,氧化、喷砂等工序都要送到很远的地方,工厂做了两个多月才交付。
这之后,在“邻里帮带”的模式下,一家工厂的订单做不过来,就会分给周边的朋友做。再之后,广交会带回了更多的客户,一些有远见的老板开始投资建设配套工厂。短短几年,一个手电筒产业带就在西店镇野蛮地生长起来。

2006年,他进入朋友这间工厂成为合伙人。当时,工厂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当地手电筒工厂已有数百家,他们厂的年销售额虽已做到4000多万元,做到了头部,但利润却持续下滑。“一门心思赶货,对于品控、成本管控都没有体系化的概念”,还面临流程缺失、人员参差不齐等难题。
毛斌分析,在2001—2006年的五年里,工厂的生产模式一直是被动的。“客户想要什么,我们就尝试用自己的设备看看能不能帮他完成。”这种“看菜吃饭”的模式,并非长久之计。
要化被动为主动,他组建了研发团队,引入销售等专业人才。“不再是等客户上门,而是主动去挖掘客户的需求,进行研发创新,并且满足甚至超越他们的需求。”
搭建完团队,梳理好流程后,工厂进入快速发展期。通过传统外贸渠道,他们收到来自欧美和中东市场的订单。那几年,客户对于手电筒的要求就是照明,欧美客户重品质,追求续航与亮度;中东客户重价格,追求极致性价比。
但随着智能手机迅速发展,手电筒市场很快被压缩。他们逐渐意识到,如果只做单纯的照明,手机的闪光灯就是最强大的替代品。“我们必须找到客户最真实的场景,把他们的需求和研发相结合,推出新功能,进行创新。”

考虑到驾车时的各种场景,工厂研发了一款车载手电筒,它不仅能照明,还能在险情时发出红蓝警报光;尾部有轻触式破窗器,轻轻一按就能击穿玻璃;里面有隐藏的倒钩式割刀,能在关键时刻割断安全带。说是手电筒,实际上,“它已不仅仅只是一支手电筒,而是一个车载应急求生工具。”
那几年,通过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他们一年交货200万支手电筒,稳居当地头部厂家行列。
登上亿元巅峰,一切归零
时间来到2015年,企业进入了成熟期,毛斌的目光也从海外转向了国内。他决定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继续扩大企业规模。
彼时电商迅速发展,“有流量就有生意”,毛斌和他的团队将触角伸向了所有可见的电商平台,在几乎每个电商平台上都开了好几家甚至几十家店,构建了庞大的线上零售矩阵。

那时候,工厂的地推团队深入全国的线下批发市场,电商团队迅速从零开始扩张到七八十人,销售额迅速上涨。2019年,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1.8亿元,其中C端零售业务超过一亿元。整个电商团队士气高昂,在他们眼中,一个全新的商业版图正在展开。
然而,巅峰之上,毛斌却看到了危机。
首先是财务报表。C端流量成本越来越贵,公司的运营能力渐渐感到吃力,“利润越来越低,本就微薄,照此下去甚至有可能不赚钱”。
其次是B端客户。作为一家工厂,在C端平台过于活跃,无异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许多合作的大品牌向他们表达担忧,他们害怕自己的供应商成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许多品牌已经悄悄地转移了订单,试图找别家工厂合作。
内有亏损之忧,外有客户流失之患,毛斌和核心团队开始思考:未来5到10年,公司究竟要走向何方?
对自己进行了持续数月的拷问后,最终,他们决定“把用户还给客户,做客户背后的核心供应链。”

2020年,毛斌决定“一刀切”,砍掉几乎所有C端店铺,只保留一家作为展示店。
一亿多元的销售额,说不要就不要了,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一种“商业自杀”。毛斌面临的反对声浪巨大,但是他异常坚决:“如果不做这次调整,未来的风险会更大。”
从“惨不忍睹“到登上头部
砍掉C端后,工厂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B端平台。“刚好那一年,1688的超级工厂模式也出来了。我们先是快速做了一家超级工厂店,三个月后就马上又开了四家。”
虽然感觉初期“效果不错”,但实际上当年的销售额,跟之前巅峰时相比有很大差距,“惨不忍睹,加起来只有2000多万元。”
但好在不久后就出现了转机。当那些曾经摇摆的B端大客户,看到他们真的放弃了C端市场,反而感受到了安全感和信任。“订单不仅开始回流,并且比以前还更加稳定。”
B端客户的定制订单随之增加。有个汽车客户需要一款定制的车载应急手电筒,要求严苛,不仅要通过车内夏季的高温测试,还要有破窗功能。

毛斌和团队希望聚焦于专业需求,用技术和供应链的硬实力,构筑起产品的护城河。为了解决锂电池在高温下的安全隐患,他们特意定制了一款能在120度高温下依然安全的特种电池,成本高昂;为了实现独特的破窗功能,团队专门研发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当时,“那个项目耗时半年,最终交付的产品仅专利就申请了4项”。
付出带来了回报。B端客户的积累和复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企业从阵痛中缓过来,即便在疫情期间,也保持着每年30%以上的增速,高峰期甚至达到57%。
近两年,AI成了商家的武器。毛斌和团队在产品设计和运营上,也在通过AI提升效率。
手电筒产品内部结构相似,他们通过AI辅助设计,不断推陈新。“2015年前,我们7个工程师一年大概只能开3个新款;现在,我们5个工程师一年能开300多个新款,平均3到5天就能出一个。”通过“AI开款”,设计团队可以快速生成大量满足客户柔性化定制需求的外观方案。

他们通过1688上的AI工具,分析同行的爆品逻辑,诊断自家店铺的运营短板。毛斌至今记得,此前一款产品有点击,但搜索流量一直不高。AI诊断后指出,标题里缺少了“强光功率手电筒”核心热搜词。团队用AI一键优化后,搜索量很快提升了。
如今, 宁海西店镇的手电筒工厂数量已增至900多家,年产值达80亿元,产品也从单一照明,裂变出露营灯、骑行灯、夜跑灯、户外紫光灯等围绕功能而生的细分品类。毛斌的工厂的年销售额已突破两亿元,成为行业TOP1。
西店镇是国内最大的手电筒镇级生产基地之一,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行业市场上,据说中国每出口10支手电筒,至少有6到7支为“西店出品”。
即便登上TOP1,但是依然有人说,手电筒是夕阳产业,迟早会被淘汰。毛斌则对此不以为然:“我认为不会。”
“手电筒曾是 ‘三大件’之一,到如今近百年过去,这个市场依旧存在,就代表需求一直都在。”在他看来, “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黑夜就需要移动照明。未来它的形式和外观可能会变,但发光的原理和需求是永恒的。”
在一场关乎生存的赌局中,他用三年的隐忍,为自己和这家老工厂,赢得了下一个十年。通过不断切分场景,把一个看似简单的产品,做得极其细分和专业,对他们来说,这是整个行业的“重生”之路,也是工厂未来的创新之路。
上一篇:海南自贸区板块回调下挫 海南自贸区概念股下跌原因 海南自贸区板块下周行情
下一篇:星巴克中国易主,博裕资本60%控股,130亿美元估值背后的市场变革 星巴克中国易主,博裕资本60%控股,130亿美元估值背后的市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