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I入华计划再延期,为何苹果的AI又难产了? 苹果ai为什么要进入中国 苹果ai入华时间表
创始人
2025-11-04 18:33:26
0



11月3日,全球科技界再次将目光聚焦于苹果公司,这家市值长期位居全球前列、以“软硬一体”生态著称的科技巨头,其备受期待的人工智能战略却频频遭遇挫折。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原定于2025年中在中国市场推出的AI功能“Apple Intelligence”再度延期,且整体研发进程正面临严峻的技术瓶颈,包括工程实现难题与大模型性能不达预期等问题。更令人关注的是,在中国这一关键市场的本地化部署几乎停滞,合作推进未见实质性突破。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电子企业,苹果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芯片设计等领域长期引领行业,但为何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其AI战略却显得步履蹒跚?

闭源生态与端侧优先是“双刃剑”

苹果AI进展缓慢,首先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技术哲学——“端侧优先、隐私至上、闭源闭环”。与谷歌、Meta、微软等大力押注云端大模型不同,苹果坚持将AI能力部署在设备本地(on-device AI),以保障用户数据不出设备、减少对网络依赖。这一策略在隐私保护层面具有显著优势,也契合其高端用户群体的价值认同。

然而,端侧AI对芯片算力、模型压缩、能效比提出极高要求。尽管苹果自研的A/M系列芯片性能卓越,但要在iPhone或Mac上运行百亿参数级的大语言模型(LLM),仍面临巨大工程挑战。据业内分析,Apple Intelligence所依赖的“小型化大模型”在语义理解、上下文连贯性、多轮对话等关键指标上,与OpenAI的GPT-4o或谷歌Gemini 2.0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古尔曼提到的“模型性能不佳”,很可能正是指其在复杂任务下的泛化能力不足。

此外,苹果长期依赖内部研发,对外部开源生态参与度极低。当行业普遍通过开源社区快速迭代模型架构(如Llama、Mistral)时,苹果却选择闭门造车,导致其在算法创新、训练数据多样性、工具链成熟度等方面逐渐落后。这种“技术孤岛”模式,在AI这种高度依赖数据与协作的领域,已成为显著短板。

此外,苹果的企业文化以“极致打磨”和“保密文化”闻名,这种文化曾助其打造出iPhone、MacBook等划时代产品。但在AI这一快速演进、试错成本相对较低的赛道,过度追求完美反而成为负担。

据多位前苹果AI团队成员透露,公司内部对AI功能的发布标准极为严苛:不仅要技术可用,还需在用户体验、界面设计、系统集成上达到“无缝”级别。这种“要么不做,要做就惊艳”的思维,导致许多早期原型被反复推翻。例如,Siri早在2011年就已推出,但因语音识别准确率、上下文理解能力不足,长期未能进化为真正的智能助手,错失AI语音交互的黄金窗口期。



更关键的是,苹果在AI领域的战略摇摆不定。早在2010年代,公司就收购了多家AI初创企业(如Turi、Xnor.ai),但始终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路线图。直到2023年才正式宣布“Apple Intelligence”计划,此时OpenAI、谷歌、微软已构建起完整的AI生态。这种“后知后觉+过度谨慎”的组合,使其在人才争夺、算力投入、数据积累上全面落后。

封闭系统难以融入开放AI浪潮

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封闭但高效的软硬件生态。然而,当前AI发展的主流趋势却是开放协作与平台互联。大模型训练依赖海量数据,而苹果因隐私政策限制,无法像谷歌或Meta那样利用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大规模模型微调。其App Store的严格审核机制也限制了第三方AI应用的创新空间。

更棘手的是中国市场。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AI应用场景和最激烈的竞争环境,但监管要求AI服务必须通过本地备案、使用境内算力、并与持牌企业合作。苹果曾尝试与百度、阿里等本土科技公司洽谈合作,以满足数据合规要求,但进展缓慢。一方面,苹果不愿开放核心数据接口;另一方面,中国AI厂商也担忧沦为“技术代工”,缺乏话语权。这种“既要合规,又不愿妥协”的心态,导致其AI计划经历波折。

相比之下,微软通过Azure与世纪互联合作、谷歌借助TensorFlow Lite轻量化方案,均在中国市场找到了平衡点。而苹果的“全栈自研+本地隔离”模式,在地缘政治与监管壁垒双重夹击下,显得愈发脆弱。

在全球科技脱钩加剧的背景下,苹果的全球化供应链正面临重构压力。AI芯片、高端服务器、训练数据中心等关键基础设施,高度依赖美国本土及盟友体系。而中国作为苹果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与第二大市场,其AI监管政策日趋严格,要求算法透明、数据本地化、模型可审计。



Apple Intelligence若想在中国落地,不仅需通过算法备案,还可能面临模型审查、内容过滤等额外要求。这与其全球统一的产品体验理念相冲突。更严峻的是,一旦中美科技摩擦升级,苹果可能被迫在“中国市场”与“技术自主”之间做出艰难取舍。

此外,苹果在AI算力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远逊于竞争对手。英伟达与OpenAI刚宣布千亿美元级AI数据中心合作,而苹果至今未公开大规模GPU采购计划。其自研AI芯片“Apple Silicon for AI”仍处于早期阶段,短期内难以支撑千亿级模型训练。这种“重终端、轻云侧”的战略,在AI时代正成为结构性短板。

面对AI困局,苹果并非没有转机。其庞大的用户基数(超22亿活跃设备)、强大的现金流(2025年Q3现金储备超1900亿美元)以及品牌溢价能力,仍是其最大筹码。关键在于能否打破思维定式,从“封闭自研”转向“有限开放”。

苹果AI的“难产”,表面是技术问题,实则是战略、文化与时代趋势错配的综合体现。在一个以开放、迭代、协作为核心逻辑的AI时代,过度依赖封闭生态与完美主义,终将付出代价。正如乔布斯当年所说:“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点”,但今天的AI,更需要站在“开放与协作”的交叉点。

对苹果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能否做出一个AI功能,而是能否放下“一切尽在掌控”的执念,拥抱一个更加复杂、多元、不可控但充满活力的智能未来。否则,即便市值再高,也可能在AI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沦为“优雅的旁观者”。

作 者 | 元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近4万亿“国家队”持仓曝光,重... 记者丨叶麦穗 编辑丨包芳鸣三季报披露完毕,“国家队”的持仓线路图也浮出水面。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
哈哈,该死的肌肉记忆 哈哈,该... 图: tatsurokiuchi 我过两天要飞香港办事,今天就在订机票,选住宿的地儿。 订的机票、住...
摊上事!希音卖儿童情色玩偶?被... 卖成人娃娃没啥,卖儿童情色玩偶,就有点…这次,总部在新加坡的希音,又摊上事了。今年,希音在法国已三次...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靴子落地 20... 图片来源:摄图网全文共1158字,阅读全文约需4分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
中国信达拟减持方正证券不超1%... 今日焦点方正证券:中国信达计划减持不超1%公司股份方正证券公告称,股东中国信达因经营需要,拟于202...
百利天恒:主研发的创新生物药被...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百利天恒(688506.SH)公告称,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生物药T-Bren(HER...
方正证券:中国信达三月内拟减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方正证券公告,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持有公司5.93亿股,占7.20%;...
V观财报|ST岭南涉嫌串通投标...   中新经纬11月4日电 4日晚间,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岭南”或“公司”)公告,近日...
日韩股指高位跳水,东南亚股走向... (资料图)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11月4日午后,包括日韩股市在内的亚太股指呈现跌势。其...
2.62亿资金抢筹万里马,机构... 11月4日,上证指数下跌0.41%,深证成指下跌1.71%,创业板指下跌1.96%。盘后龙虎榜数据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