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1998年,一颗因意外实验诞生的蓝色小药丸在美国上市,解决了全球男性“重振雄风”的难题。
一眨眼27年过去了,由Viagra(中文名:万艾可)领衔的“伟哥”(抗ED类药物)让几十亿男人“有求必硬”,可如今自己也遇到了中年危机,支棱不起来了。
蓝色小药丸的“祖师爷”进口万艾可在2024年销量同比下降7.7%,这已是其连续三年下滑;国产替代的“扛把子”金戈从2014年上市起销售额就一直稳步增长,2023年卖了1亿颗,销售额高达12.9亿元。结果去年销量锐减12%,库存激增近50%,销售额跌幅接近20%。
据《中国男科学杂志》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男子约有5.63亿人,其中预计存在勃起功能障碍(ED)症状的人数达1.4亿人。按理说,如此庞大的潜在需求市场,伟哥销量应呈增长态势,而非下滑。

知名网络博主@峰哥亡命天涯
万艾可和金戈加起来占了国内ED药物市场92.9%的份额,如今两款主流药物销量均不佳。究竟是男性同胞们的功能突然恢复正常,还是真如峰哥所说,人均性压抑?
PART.01
“神药”起源
想要了解关于这颗蓝色小药丸的问题,首先要知道它是如何诞生的。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辉瑞公司的一支新药研发团队在研究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其对心血管效果一般般,反倒是能令另一个器官异常兴奋。

甚至部分参与试验的志愿者谎称丢弃,实则带回家使用。咱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段子,反正辉瑞意识到自己发现宝贝了,于是火速申请专利,并将西地那非包装成醒目的蓝色小药丸,作为ED治疗药物推向市场。
这款新药的命名也相当有趣:Viagra,即Vigor(精力)和Niagara(尼亚加拉瀑布)的结合,通俗理解就是像瀑布一样澎湃,寓意明确。
事实证明,男性对重振雄风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Viagra在美国上市后一颗难求,首周每天能开出1.5万张处方,第七周每天能开出27万张处方,打破了世界医药史上的销售纪录。
不仅如此,Viagra的威名迅速传遍全球,原本每颗10美元的定价,在香港一度被炒至77美元/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之前,Viagra就已经在华语世界威名赫赫。坊间还参考英文发音,为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伟哥。这个名号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不少人心中的抗ED类药物的代名词。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虽然辉瑞曾在香港注册“偉哥”商标,但当他正式进军内地市场时,才发现“伟哥”商标已经被某家中国公司注册了,只能取了另一个名字——万艾可,作为 Viagra 在大陆市场的正式中文名。
PART.02
为何走下神坛?
在Viagra上市后,全球药企看到了ED类药物细分市场的巨大蓝海,纷纷跟进,推出了成分、药效各不相同的同类药物。尤其是在2014年万艾可专利到期后,国产仿制药大量涌现,抗ED类药在中国市场迎来分水岭。
白云山推出“金戈”,成为“国内首款西地那非仿制药”,自称“中国伟哥”;山东齐鲁制药推出“千威”,其他国产药企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同类药,与万艾可两分市场。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那家抢注“伟哥”商标的公司将其出手,商标后续几经转手,又以商标授权的形式授予众多生产商的众多商品,导致目前使用“伟哥”名称的产品五花八门。
里面既有非法商家将“伟哥”名称乱用到火锅、保健品、食物等产品,也有名字相似但品牌方、商标注册方、生产方三方关系错综复杂,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的山寨产品。

黑猫平台关于“伟哥”的相关投诉中,大部分围绕药效、货不对板、虚假宣传等问题。有消费者称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万艾可原研药,但收到的却是低端仿制药。
这类情况不在少数,此前甚至出现消费者“吃了两天才发现是压片糖果”的窘况。低价不等于质量好,高价也不意味着绝对正版。对伟哥不了解的顾客很容易被借原研药品牌光环偷换概念的商家欺骗,轻则货不对版浪费钱,重则药不对症反而有可能伤害身体。
此外,市场上有不少ED类产品,为了销量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商家把“大剂量”与“好用”划上等号,通过放大焦虑,误导消费者。
其实正式名称为“伟哥”的药品、民间通俗理解的“伟哥”和“伟哥类药品”是三种不同的概念。由于“伟哥”二字因其早期形成的高国民认知度,外加授权链路复杂,非从业者很容易掉入陷阱,最终为这份模糊的认知付出健康的代价。

除了消费者信心被消磨,行业也会因为企业过渡逐利,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长期以往,对整个品类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一个行业能否长久发展,靠的从来不是价格战、卖概念的短期逐利。“伟哥”的销量下滑已经证明,哪怕守着“刚需”这座金山,也有坐吃山空的风险。企业与其把精力用在商标授权与虚假广告上,倒不如花心思研发创新,开发更多如西地那非、伐地那非、阿伐那非、他达拉非的抗ED类新药物,用新成分、新技术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带动市场重归繁荣。
在商业以外,“伟哥”虽然是药物,但在各界渲染之下,其已超脱其医学的本质,成为不少人口中的笑谈段子。这恰恰折射出我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的某种逃避心理,只有正视其背后的医学逻辑与身体信号才是真正走在通往健康的路上。
有病就得治,但前提得是好药,而不是各种粗制滥造的劣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