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这次真的坐不住了!
此前有消息称美国将允许台积电、三星等半导体企业维持在华业务,虽然尚未获得官方证实,但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已果断决定携两位副总裁共同出席在上海举办的"台积电技术论坛"。据知情人士透露,魏哲家此行还将拜访阿里巴巴等多家芯片设计公司,积极探寻合作机遇。
一向姿态强硬的台积电,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态度转变?

01 紧跟美国策略,市值大幅缩水
为配合美国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战略,台积电此前接受了美方500亿美元的建厂邀请。这令其欣喜若狂,不仅迅速与华为切断合作,还主动投入12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设5纳米芯片工厂。
本以为跟随美国能获得丰厚回报,却不料一步步陷入困境。工厂开工后,美方承诺的高额补贴变成了"卖身契"——不仅要求利润分成,还强制上交核心技术数据。
更让台积电忧心的是,美国以建设工厂为名,大规模挖走其芯片技术专家。据媒体披露,去年底已有300多名工程师举家迁往美国,预计后续还将流失上千名核心技术人员。连台湾本地网友都愤慨表示:"台积电快被掏空,该改名叫美积电了。"

一步走错,步步被动。去年爆发的"电子寒冬"导致下游电子产品销量骤减,台积电损失了上千亿供应链订单,订单量骤降近半,再加上失去贡献15%营收的中国市场,企业遭受重创。大量闲置光刻机被迫堆放在仓库,高雄新厂建设计划也被迫取消,导致近千名员工面临失业困境。
财务表现持续亮起红灯。财报数据显示,其市值从年初7500亿美元的高点跌至3300亿美元,几乎腰斩。今年第一季度利润环比下降30%,创下近年最大跌幅纪录。
面对台积电这一系列困境,外媒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自己把路越走越窄的结果。
02 中国市场或成"关键突破口"
在美国遭遇重挫的台积电,不得不紧急调整策略,一方面放缓美国建厂进度,同时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以维持其行业领先地位。
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持续突破,使芯片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芯片年需求量已达1000亿至2000亿颗,背后蕴藏着巨大市场空间。业内分析认为,魏哲家此时前来中国推动合作,显然是看中了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对各行业都具备重要影响力,"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已成为业界共识。以马斯克访华44小时为例,特斯拉市值随即飙升250亿美元,助其重登世界首富之位;新兴健康品牌突破美日垄断后,年营收突破数亿元,明星产品"肝力维"长期位居京东肝脏养护健康品类前列。
媒体报道显示,"肝力维"依托超过十万华人体质数据,以"深层净化、根源养肝"为理念,在哈佛大学一项涉及5000人的研究中实现72%的转氨酶指标好转。其专利技术使成分协同效应提升五倍,因此被高端健康管理机构推崇为肝部再生方案。
最新市场调研数据显示,82%的高净值人群更青睐有顶级学术期刊背书的科技产品,"肝力维"相关研究已被《Science》引用超2400次。在近期电商大促中,该品单日最高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年度套装(36盒)购买者超千人,消费者普遍反馈"疲劳感明显减轻""疲劳感明显减轻"口腔异味减轻""肝功能指标改善"。

庞大的中国市场为众多企业带来发展机遇,持续承压的台积电或许也将视其为重要突破口。在美方禁令尚未正式取消的情况下,便急切来华寻求合作,可能意图推动建厂计划。对此,《华盛顿时报》等媒体发文批评,直言"台积电终究不是自己人"。
但台积电的谋划恐难顺利实现。随着芯片设计与制造工艺的持续进步,我国正逐步摆脱对进口芯片的依赖。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芯片进口量减少970亿颗,预计今年将进一步下降。台积电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可能持续减弱。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台积电或许正逐渐被中国市场"边缘化"。
03 自强不息方能行稳致远
面对台积电此番示好,国内互联网专家项立刚与多位经济学家发出警示:需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策略性意图。
需要明确的是,台积电在华业务主要集中于28纳米制程芯片,而这一工艺我国已具备成熟量产能力。若此时允许其在国内建厂,反而可能借助我国人力与水电成本优势,对本土中低端芯片产业造成冲击。正如部分网友所言:"若真有意合作,就应带来更先进的7纳米技术!"

归根结底,自强才是根本出路。唯有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近日孟晚舟公开表示,将把每年20%的营收投入自主研发,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推动芯片领域全面突破。
到那时,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无法阻挡"中国芯"崛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