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10月29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科技大会资本市场金融科技论坛在中关村金融科技特色产业园举行,论坛的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资本市场创新”。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李超出席论坛并致辞。
李超表示,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积极开展资本市场“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专项行动,推动监管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全面转变,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在客户服务、投资研究、风险管理、运营管理等领域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资本市场人工智能应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李超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作为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资本市场的生态和运行模式,要规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要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和业务风险防控,合规开展业务,切实保护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指明了资本市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一是要聚焦高价值应用场景,推动业务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开展“人工智能+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专项试点,加强风险控制和容错包容。在符合国家和行业要求、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在关键业务场景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创新服务模式的规模化应用,探索更多的“成功经验”,写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
二是要强化基础支撑,加强智能算力统筹和数据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建设行业公共智能计算基础设施,降低行业机构人工智能应用成本。探索建设行业模型平台,构建多模态、可共享的垂域大模型和智能体矩阵。探索建设行业通用高质量数据集,开展“数据要素×资本市场”试点,为大模型应用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探索建立行业共享知识库,汇聚重要行业知识资源。制定行业人工智能标准体系,促进证券基金期货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的规范性、兼容性和安全性。
三是要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夯实安全防护体系。建立覆盖模型开发、部署、迭代全过程的风控体系,充分评估模型安全风险,防范模型适用、数据使用等方面的风险。强化关键环节的“人类把关”机制。规避当前人工智能存在的局限性,确保关键环节有人监督、最终决策由人作出,避免引发系统性风险。加强数据及网络安全管理,防止敏感数据泄露,强化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防护。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建立差异化分类监管机制,完善人工智能应用制度框架体系,增强制度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柴洪峰表示,推动人工智能与资本市场融合,不仅是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的关键路径,更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此外,论坛发布环节还举行了资本市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规划(一期)发布仪式,明确提出构建资本市场智算设施基本架构,将逐步实现电力、算力、数据、网络和应用场景的有机结合,依托行业通信专网,提升行业智算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实现高效集约发展。
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司司长罗凯认为,当前,我国证券基金期货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正逐步从概念验证走向深度实践,在提升业务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成效初显,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下一步,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将聚焦高价值应用场景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试点,进行行业数据治理,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和安全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汇聚各方力量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人工智能应用生态,统筹发展和安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