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立即收听
“中国的AI浪潮有望将中国股市的合理估值水平,较‘DeepSeek时刻’前上调15%—20%,同时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吸引超过2000亿美元的外资组合流入。”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两年,民企的脚步声再次变得密集而有力。
就在前两天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民营经济”被赋予了重要的篇幅和期待。文件提到,“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图源:新华社
再往前,今年2月的民营企业座谈会,5月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等信号,都在为处于复苏与转型关键节点的民企,送来了政策“定心丸”与行动“指南针”。
高盛在最新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的报告中指出,民企确定性的回归,与同期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形成了鲜明对比。
信心的恢复直接反映在行动上。自2022年起,中国民营企业的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已实现可观增长,资本开支与投资意愿也在明显回暖。换句话说,中国民企的“可预见性”正在提高,成为全球资本的新关注点。
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了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强”等榜单。这是自1999年首次调研起,至今连续第27次发布的榜单。榜单也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民企关于规模、经营效益、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实力。
在这个关键节点,中国的民营企业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它们的体内蕴藏着怎样的活力与韧性?

研发竞赛,民企的“硬核”战场
作为占GDP比重超60%、贡献70%以上技术创新、提供80%以上城镇就业的核心力量,民营企业可以说是中国经济不折不扣的增长引擎。
这样的核心力量,直观地反映在全球研发版图上,就是中国正在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3.6万亿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全球第一;研发总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4%,已经高于法国水平。
其中,民营企业正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根据高盛统计数据,过去十年间,若剔除地产行业的影响,民企的盈利和收入增速分别较国企高出42和86个百分点,它们贡献了约一半的新增资本开支和六成的研发投入增量。

进一步来看,在工商联发布的2025年“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强榜单”中,来自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汽车制造领域的民企构成了创新主力军,它们包揽了研发投入前20强中的14席。
此外,中国企业偏好“自主攻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内部支出是外部的13.8倍,其中计算机通信行业内部研发支出达4099.93亿元,是外部支出的8倍。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研发模式,正在塑造中国特色的创新路径。

高盛研究表明,一家企业在某一年度的资本开支/研发投入强度,以及其在所属行业中所占的集中度,与其下一年度的股价回报率、行业市值代表性高度正相关。
特别是AI带来的积极预期,正在激发民企的投资热情,推动其资本开支与研发投入的提升。
在“十五五”规划的航向下,科技创新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趋势不会改变;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基础研发强度。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最高约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知识产权收入仅占贸易总额的0.4%,与研发投入强度不匹配。更关键的是,作为被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高度依赖的基础研究一环,2024年我国基础研发支出占比为6.9%,美英日韩等则通常保持在12%—15%左右。
可以说,这不仅为中国创新升级指明了方向,也是民营企业制胜的关键“法宝”。

AI与出海,驱动增长的“双引擎”
在AI赛道上,民营企业具备天然的“基因优势”。
在高盛定义的“AI科技”产业体系中,民营企业占据72%的市场份额,范围涵盖半导体、电力与基础设施、数据与云计算、软件与应用等多个关键领域。
这种优势在业绩表现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科技与AI相关的民营企业在2024—2025年的盈利增速,预计将比非科技类企业高出约15个百分点。
更长远来看,AI的广泛应用有望在未来十年间,每年为中国上市企业的每股收益(EPS)带来2.5%的额外增长。

甚至,中国的AI浪潮有望将中国股市的合理估值水平,较“DeepSeek时刻”前上调15%—20%,同时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吸引超过2000亿美元的外资组合流入。
这种积极预期,正是激发民企投资意愿的关键所在,推动形成“AI拉动增长、增长反哺投入”的正向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对比“十四五”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优先级显著提升,定调也从基础的“实行”转向更进取的“扩大”。这意味着企业出海和中国“再全球化”将迎来红利。

从“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来看,这股出海浪潮已然在路上。
根据统计,入围的500强民企境外营收总额达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4%,显著高于2.72%的总营收增速;出口总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5.17%;境外资产总额2.44万亿元,同比增长8.14%。
根据高盛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民企境外收入已占总收入的近20%,相比2017年翻了一倍以上。
如今的民企出海,早已不再局限于低附加值商品,而是进阶为为高单价商品(如新能源汽车)、服务产品(如旅游、电商)乃至知识产权产品(如创新药)的全方位、高质量输出。
实际上,在很多情形下,相同的产品在海外市场能获得更高的定价和利润率,这直接提升了民企的盈利水平。


“大企恒强”
中国,可以说是全球竞争最激烈、或产业结构最为分散的市场之一。
当前中国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含国企)合计仅占全市场总市值的17%,而同期美国和不含中国的新兴市场这一比例分别为33%和30%。单以美股“七巨头”为例,其占股市总市值更是达到了28%。
所谓“七巨头”,是2023年5月由美国银行分析师迈克尔・哈特内特提出,涵盖苹果、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英伟达、特斯拉七大美股科技巨头,是美股最顶尖的科技企业组合。
与此同时,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共有20家公司曾跻身全年底市值前十的榜单,对应的年均更替率为15%。中国在这方面的数据则是17家公司和12%年均更替率。
换言之,在中国,在众多由民企主导的行业,如汽车、新能源光伏等领域,龙头企业在营收和市占率的集中化,是中长期内几乎不可避免的趋势。
而且大型企业一旦成为市值领军者,其“在位优势”相当显著,具备较强的持续占据市场顶端的能力。它们不仅是颠覆性AI技术的研发者、赋能者与投资者,更是技术本身的主要应用场景和早期消费者,在推动中国“全球化战略”过程中亦居于领导地位。
“对标”美国,高盛在今年首次提出了“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十巨头”的概念,涉及腾讯、阿里巴巴、小米、比亚迪、美团、网易、美的、恒瑞医药、携程和安踏这十家民营企业。
报告数据显示,这十家企业的合计市值达到1.6万亿美元,占MSCI中国指数42%的权重,未来两年盈利增速预计达13%。而且,当前这“十巨头”的估值水平,相较于其历史峰值和美股“七巨头”的现有溢价,展现出一定的吸引力。

民企500强榜单里的攻守道
最后,我们再整体回看一下“2025年民企500强榜单”这份成绩单。
根据榜单统计分析,500强民企的总营收达到43.05万亿元,同比增长2.72%;净利润1.80万亿元,增速6.48%。利润增速明显跑赢营收,显示出民企的增长质量在提升。
其中,江苏、广东、山东与浙江共同构成“第一梯队”,四省的民企合计贡献了超六成的营收规模。河北、北京、福建、上海、河南、湖北、安徽和四川则构成“第二梯队”,合计贡献站超三成的营收规模。
与此同时,榜单的入围门槛水涨船高至270亿元,资产总额首次突破51万亿元大关,共有361家企业实现营收正增长。

新老更替,位次洗牌,常常是我们观察一份榜单的重要切面。相较2024年的民企500强榜单,2025年的榜单出现了52张新面孔。
在这52家新上榜的民企中,近半数来自制造业、能源化工与食品领域。地域分布上,福建、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则贡献了主要力量,超65%的民企来自这些省份。
与此同时,有86家企业跌出榜单,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传统能源、钢铁等重资产与强周期行业。

相较于新势力的“破土而出”,老牌企业的排位赛同样精彩,也算是当年商业热战的成绩单。小米从第23位跻身16强,美团从第22位升第至18位,同程旅行从百名之外大幅跃升至第79位。
本地生活、即时零售、文旅等需求的复苏与爆发,还让基础设施服务商同样收获颇丰。比如顺丰从第24位升至第21位,菜鸟从第105位冲至第78位,圆通、中通、极兔的排名涨幅均超40位。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下,国家将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力度,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数字经济、传统产业升级等方向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有望在这些领域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包括云计算与大数据、算力、5G6G、新一代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数字创意设备、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核心元器件、抗癌药、有色新材料等在内的细分主题。

上海,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6G网络
最后,正如高盛报告所指出的,民企信心的稳步回升,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以及科技自立的历史机遇,正在共同构筑民企发展的新生态。
在这个生态中,既有巨轮的领航,也有小船的活力,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的生动图景。
本篇作者| 沈晓琴、钱汐汐|责任编辑|何梦飞
主编|何梦飞|图源|小巴拍摄、VCG
聚焦“做事赚钱”+“用钱赚钱”
加入超级会员 离财富更近一步
点击下图▼立即了解
上一篇:发挥“研究+投资+投行”优势!申万宏源提升业务“含科量” 发挥“研究 投资 投行”优势!申万宏源提升业务“含科量”
下一篇:“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四五规划对于实体经济的政策 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