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8岁的梅西目前效力于美国大联盟的迈阿密国际队,一般认为,足球巨星进了美国大联盟就是半退役状态了。

不过,梅西的状态保持的还不错,甚至称明年还想参加世界杯。
梅西走到这一步,需要感谢一款药物:生长激素。
在11岁的时候,梅西被诊断出一种生长激素缺乏的侏儒症,当时生长激素非常昂贵,他的家庭无力承担,河床队和纽维尔老男孩队也不愿支付治疗费用。
他14岁进入巴塞罗那后,接受了规范的生长激素治疗。从1.27米长到1.69米,尽管还偏矮,但已经远超医学预期。
梅西使用的药物叫Protropin,是美国著名创新药企业基因泰克生产的。
1990年,一个叫金磊的中国留学生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基因泰克工作。

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蛋白质结构化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
1996年,金磊辞去美国的高薪工作,卖房卖车回国创立金赛药业,建立起了国内第一条生长激素生产线。
2008年,长春高新收购金赛药业70%股权,成功进入生长激素赛道。2019年,长春高新再次收购金赛药业29.5%的股权,持股99.5%。
如今,长春高新八成营收来自金赛药业。从某种意义上讲,长春高新就是金赛药业。

2025年9月29日,长春高新向港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
一、不缺钱的融资计划
然而,从财报数据看,长春高新并不缺钱。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货币资金达43.6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6.41亿元,两项合计60.06亿元,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流动负债合计仅4.01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微乎其微。

数据来源:iFind
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低位,2024年末仅15.94%,2025年中期也仅有18.75%,完全是不差钱的主。
那么问题来了,公司为什么要去港股上市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研发管线长期投入需求。40余种在研药物中,14种处于III期临床或NDA阶段,15种为1类创新药,这些项目需要持续资金支持。尽管公司现金充裕,但研发费用占比已从2020年的5.53%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0.21%,按此测算,未来三年研发支出将超过80亿元。
二是国际化布局资金需求。金赛药业与丹麦ALK合作引入脱敏治疗产品,最高需支付15亿元里程碑款;同时,公司计划在海外组建商业化团队,建设海外销售网络,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三是市场情绪与投资者信心。尽管公司现金充足,但A股市场对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的担忧已反映在股价上。通过港股上市,可以引入新投资者,提升市场对公司未来转型的信心。
二、黯淡半年报
2022-2023年,公司仍保持增长,营收分别为126.27亿元和145.66亿元,同比增长17.50%和15.35%;净利润分别为41.41亿元和45.32亿元,同比增长10.19%和9.47%。
然而2024年成为业绩拐点,营收和净利润首次双降,营收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暴跌43.01%,这是2004年以来首次营收下滑。
2025年上半年业绩进一步恶化,营收66.03亿元微降0.54%,净利润9.83亿元同比大降42.85%,净利率从2023年的32.79%骤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4.11%,近乎腰斩。

数据来源:iFind
公司80%以上业绩依赖金赛药业,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赛药业的业绩每况日下。
2024年,金赛药业净利润45.14亿元,同比增长7.04%,增速明显放缓;2025年上半年,金赛药业净利润11.08亿元,同比下降37.35%,成为拖累公司整体业绩的主要因素。
公司多元化转型的疫苗业务也进展不顺利,子公司百克生物的疫苗业务表现更加糟糕,2024年营收12.29亿元,同比暴跌32.64%;净利润2.32亿元,同比暴跌53.67%。
三、神话的破灭
生长激素一度成为长春高新的高成长神话,然而近年来,这个神话破灭了。
长春高新的核心竞争力来自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产品。自2021年5月传出"生长激素要纳入十七省集采联盟"消息以来,公司股价就开始了四年持续下跌。集采对高毛利药品的降价压力直接冲击了公司的盈利模式,而这一影响在2024年开始全面显现。
2022年,广东联盟、福建、河北等省份已将生长激素纳入集采;2023年,浙江集采中金赛药业水针剂中标,价格管控进一步收紧。
2025年5月特宝生物同类长效生长激素获批上市,打破了金赛药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维昇药业、诺和诺德等国际巨头也纷纷入局,长春高新的"护城河"正被竞争对手逐步侵蚀。
在公司所有在研的产品线中,星空君唯一看好的是GenSci134。
GenSci134是金赛药业自主研发的一款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药物,拟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包括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AGHD)、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和特发性身材矮小(ISS)等适应症。该药物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长效生长激素(LAGH)月制剂,对现有周制剂形成技术代差。
然而,GenSci134仍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商业化进程尚不明确。根据丹麦流行病学数据,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AGHD)的年发病率约为1.9/10万男性、1.4/10万女性 1PDF ,中国患者基数约12-15万,但治疗率极低。这一市场空间虽存在,但远小于儿童生长激素市场(约700万矮小患儿) ,难以完全替代集采后萎缩的生长激素收入。
假如能够顺利上市,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转化为营收和利润。而在这段时间中,公司赖以生存的生长激素大概率被各省纳入集采。
上一篇:马云坐镇,蒋凡冲锋:一场千亿闪购战的得失 马云蒋凡对话 马云提到蒋凡
下一篇:利好频传机构重估英伟达(NVDA.US):美银喊到235美元!高盛和花旗的目标价刚公布就到了 英伟达利好浪潮信息 英伟达最新消息利好a股芯片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