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是一种激励社会向上、向善创新的机制。”2025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展望中国资本市场‘十五五’”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如是强调。
吴晓求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会议特别指出,“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旨在为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他强调,资本市场改革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支撑。
回顾过去三十多年发展,他认为资本市场不能仅定位于融资工具,更要构建激励创新与财富管理的双重功能。“创新成功率很低,必须通过制度设计给予高溢价,激励人们去冒险。”同时,资本市场也应成为普通民众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渠道。
面向“十五五”时期,吴晓求提出重构资本市场生态链的三大方向。
在资产端,他高度评价科创板和创业板对改善市场资产结构的作用,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企业提升市场吸引力。
在资金端,他呼吁放宽对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的限制,指出全国社保基金长期平均收益约8%的实践证明了市场具备风险收益匹配的可能。
增强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性同样至关重要。他提出中国资本市场应从“四边形”走向“五边形”,增加中央银行作为市场“稳定器”,在极端情况下提供流动性支持和预期管理。
在制度层面,吴晓求特别强调法治建设的核心作用。他指出,“透明度是现代公平的逻辑起点”,应强化中介机构责任,推动从行政处罚为主转向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并重的法律体系,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此外,他期待“十五五”期间实现从“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开放”的突破,建议研究允许境外高科技企业来华上市,逐步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吴晓求总结指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已进入系统性重构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激励创新和有效管理财富为核心,构建有活力、有韧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