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海昌海洋公园控股有限公司宣告股份认购事项正式完成。祥源控股以22.95亿港元注资,获得38.6%股权,成为公司新任控股股东。至此,海昌海洋公园企业航向转入“祥源轨道”。22.95亿港元资本的注入为海昌海洋公园带来了喘息空间,根据公告,约四成所得款项净额(约9.14亿港元)将用于偿还债务。然而,在祥源掌舵之下,海昌海洋公园能否真正纾困破局,仍需市场持续观察。
资本入主与权力更迭,董事会完成“大换血”
根据公告,海昌海洋公园依据股东特别大会的特别授权,以每股0.45港元的价格,向祥源控股配发及发行51亿股新股。该笔交易总代价约为22.95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22.84亿港元)。股份发行完成后,祥源控股以38.6%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原主要股东泽侨控股的持股占比被稀释至29.04%。
公告披露,所得款项净额的约20%(约4.57亿港元)将用于补充日常营运及流动资金;40%(约9.14亿港元)拟投入核心业务发展,包括主题公园运营、运营即服务(OaaS)及知识产权(IP)业务;另外40%(约9.14亿港元)将直接用于偿还债务,其中大部分约6.85亿港元用于偿付银行及金融机构本息,其余约2.28亿港元用于结算供应商款项及项目相关债务。
伴随资本注入的,是董事会权力的全面更迭。新一届董事会名单显示,祥源系核心管理层已强势入驻。祥源控股创始人、董事长俞发祥出任海昌海洋公园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祥源控股副总裁欧阳明、助理总裁詹新伟同时进入董事会任执行董事。原董事会主席曲乃杰辞去所有职务,原执行董事曲程调任为非执行董事,仅保留每年18万元的董事薪酬及酌情花红。此外,赖志林(祥源控股党委书记兼执行总裁)与俞红华(俞发祥堂妹、祥源控股董事兼副总裁)也出任非执行董事。至此,海昌海洋公园决策核心完成“大换血”。
作为国内首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主题公园运营商,海昌海洋公园曾风光无限。其在全国范围内自持并运营着7家以“海昌”为品牌的大中型文旅项目,分布于上海、大连、三亚、郑州等核心城市,累计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近年来,为应对行业竞争与重资产模式的压力,公司推行轻资产战略,引入奥特曼、航海王等国际IP,并推进管理输出项目,其中北京海昌海洋公园拟于2027年运营,福州项目预计2026年动工。
海昌之困:客流增长难掩亏损扩大
尽管拓展动作频频,海昌海洋公园的财务基本面持续承压。2024年,公司旗下公园入园人次约1079万,同比增长16.1%,但全年收入仅18.18亿元,与2023年基本持平;归母净亏损则从1.97亿元激增至7.4亿元,同比扩大275%。
2025年上半年,颓势未止,收入约6.86亿元,同比减少14.19%;归母净亏损约2.96亿元,同比增亏约250%。核心业务板块普遍下滑,公园运营收入下降12.2%,其中门票与园内消费分别减少14.9%和15.1%;被视为增长引擎的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收入更锐减37.3%。仅租金与酒店业务收入微弱增长。
真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于高企的负债。截至2024年底,海昌海洋公园流动负债净额高达29.53亿元,期内有约4.97亿元银行及其他借款到期未偿还,虽后续偿还0.67亿元,债务压力依旧严峻。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净负债比率已攀升至392%。

图/海昌海洋公园财报截图
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分析指出,海昌海洋公园因近年重资产项目投入导致负债高企、现金流紧张,引入战略投资乃至出让股权成为缓解债务压力的现实选择。他强调,在主题公园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企业必须持续投入新项目与内容升级,而海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通过股权融资获取资金已成为其推进轻资产转型与新项目开发的必由之路。
接盘者祥源控股近年来在文旅板块持续扩张。自2022年加速文旅转型以来,祥源通过旗下平台频繁并购,将湖南湘西、安徽齐云山、四川碧峰峡等地的优质旅游资产纳入版图。该集团在全国布局超50个文旅项目,构建以“大湘西”“大黄山”“大南岭”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集群,旗下拥有祥源文旅、交建股份两家A股上市公司。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祥源文旅营业收入约8.6亿元,同比增长19.6%;归母净利润1.47亿元,同比微降3.1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增长4.4%。据海昌海洋公园方面表示,祥源控股的全产业链能力将为其产品与运营体系全方位赋能,推进园区改造与新项目拓展,助力实现“去重化、强IP、扩OAAS”的战略升级。
表面看来,这场“山”与“海”的联姻具备互补潜力,祥源的资金与资源正是海昌海洋公园亟须的“解药”,而海昌的海洋主题IP化实践,也为祥源的文旅版图补上关键一环。然而,整合之路未必平坦。林焕杰指出,相较于其他主题公园,海昌在动物保育等领域具备更高专业门槛与技术依赖性。他建议,最明智的方式是采取平稳过渡策略,保持团队稳定,在延续既有项目基础上注入新资金,实现“常变常新”;在成本管控方面,应注重科学节省,而非简单粗暴削减投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曲筱艺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