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
该变的是AI还是教育?
作者:唐纳德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两三年爆发的人工智能正在冲击人类几千来的语文通识教育,首当其冲的是被誉为课堂上的“园丁”的语文教师。
往小的点看,AI可能方便了学生,却在惹恼和内卷语文老师,甚至还对课堂上写满知识的黑板带来不利。
我们来举一个刚发生在老师身上的例子。
“这篇《我的暑假》里的构思、有些模块化的写作,比如‘蝉鸣把夏天泡成了橘子汽水’类似的句子,上周刚在另一个学生布置的日记作业里见过,还有这篇文言文翻译,连‘我对’的位置都有几个学生大致一样。”
成都的李老师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国庆回来后他对着电脑屏幕叹气,最近改日记,第一次觉得“批改”变成了“侦探游戏”,才发生了上述的感叹。
放大来说,这事儿的影响也不小。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AI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可以归为教育领域传统范式与新兴生产力之间的必然对话。如果有语文老师真怕自己被取代,那么我们反而要追问,“语文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这一核心命题?
因为从通用人工智能爆发至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AI学习机、手机等智能硬件接触到了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部分语文老师开始陷入了“甄别AI作业”“应对AI套路化表达”的困境。
但单纯把AI定义为语文老师的敌人,还是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AI能精准套作作文、快速翻译文言文,被冲击的可不只是这个职业,我们停留在“标准化批改”“模板化教学”的传统语文教育模式。
在笔者看来,“第一批AI受害者,是中小学语文老师”背后,是一种走向平权渗透的技术,一群无助的语文老师和一个需要挽回的对立局面。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时候改变了。
01
细节里无处不在地吐槽
为了让语文老师们更好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有不少地方的学校也是费了尽心思,他们生怕老师们会落后于新技术的潮流,以至于有的还成立了一个“AI赋能互学小组”。
吐槽不是空穴来风,显然有来自个别老师的抵抗与焦虑,自己多年来埋头苦练的功夫一下受到来自新技术的挑战,谁都有点脾气上来。
埋头做教研多年,终于有人抛出那个问题,“你觉得‘崇尚通用人工智能的教育派’有哪些硬指标要求?”
在李老师看来,“大课间都要抽出去开AI工作会,课堂上弄个古人说话,与古人握个手,把教学问题问下豆包,都算AI运用于课堂,想要实时监控课堂,得硬件设备全跟上,什么统计老师提问,统计学生举手,更是多此一举,数据量化背后不具有参考意义,AI公开课更是形式化到极致的表演。”
形式上的工作指标是负担,加重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压力,一些老师会反映,以前批改一篇作文,重点看立意、结构、语言,平均5分钟,现在要先“筛查AI痕迹”,看有没有情感断层(比如突然出现不符合学生年龄的深刻观点)、有没有套路化比喻(比如“时间是流沙”“母爱是阳光”的高频出现),还要用AI检测工具交叉验证,一篇作文的批改时间拉长到8~10分钟。
这自然是语文老师在人工智能冲击下的真实焦虑,这些焦虑背后,藏着传统语文教育与AI工具的尖锐矛盾。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2024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AI使用现状调研》显示,68.3%的语文老师认为AI“没有减轻工作负担,反而增加了甄别成本”。
比如,如果是更棘手的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文阅读理解,AI能精准给出“标准答案”,但学生抄完后,老师根本无法判断他是否真的理解“通假字”“意象内涵”,只能额外增加课堂提问量,导致课时紧张。
“以前怕学生‘不会写’,现在怕学生‘不想写’。”中小学语文老师的吐槽很有代表性,某重点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座谈会上提到,班里有学生直言“AI写的作文得分比我自己写的高,为什么还要费劲儿?”
当AI能快速满足“得分需求”,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反而成了新的教学难题。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如今语文教学的吐槽潮,也不是AI的“错”,而是AI放大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弊”,假设我们把“写作”简化成“套模板得分”,把“阅读”简化成“找标准答案”,把“语文”简化成“知识记忆”,当AI能比人更高效地完成这些“简化任务”时,焦虑自然会爆发。
看到问题的本质,可能不是“AI抢了老师的活”,而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要教什么”。
02
人工智能+语文=语文老师?
随着“AI写作文比学生好”“AI批改作业比老师快”的声音增多,有人提出“AI+语文=替代语文老师”的观点。但事实是,AI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始终停留在“工具层”,无法触及语文教育的“核心层”,思维与情感的培育。
就目前而言,AI的“能”搞定“标准化任务”,效率上的确可以给老师的课堂带来帮助,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语文的“基础标准化任务”上,有不少优势,比如,AI系统在“字词听写”“病句修改”“文言文字词解释”等任务上,准确率达90%以上,处理速度是人工的多倍以上。
再比如字词教学,传统课堂上,老师要逐个检查学生的生字默写,假设一个班45人,至少要20分钟,而AI系统能实时批改,不仅标出错误,还能根据错误类型推送针对性练习(比如把“辩”写成“辨”,就推送形近字辨析题)。在作业统计环节,AI能快速算出班级“文言文翻译正确率”“作文跑题率”,让老师精准定位教学漏洞,这比人工统计节省很多的时间。
“我们学校师资紧张,一个老师带3个班135个学生,以前批改作业要到深夜,现在用AI改基础题,我能把时间省下来备‘阅读课’,像带学生分析《孔乙己》里‘茴字的四种写法’背后的深意,这比改字词有意义多了。”一些老师在谈到新技术的影响时说到。
从这个角度看,AI是语文老师的“效率助手”,能把老师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当然,AI的“不能”就反映在缺了“情感与思维”上,这就注定它成不了“教育者”
在今年上半年召开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作为唯一企业代表参与,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范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分享。他认为,“AI将拥有全世界的知识,但永远不会替代老师。”
实际上在现行的素质课程标准要求下,语文教育的核心,并不是在于“标准化任务”。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AI与语文教育融合研究》指出,AI在“情感共鸣”“批判性思维”“个性化表达”等维度的表现,准确率仅53.2%,远低于语文老师的89.1%。
其中最典型的是“文本解读”,AI能分析《背影》里的“动作描写”“环境烘托”,但无法理解朱自清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那种“笨拙中的父爱”与“当时父子间的隔阂”,AI能说出《荷塘月色》的“通感修辞”,但无法体会朱自清“不宁静”的心境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在大多数老师眼里,语文教育需要温度、经验和共情,而这些都是AI的短板。
03
该变的是AI还是教育?
话说回来,面对AI的冲击,争论“要不要禁止AI”没有意义,真正该思考的是,如何让AI适配语文教育的本质,而非让语文教育迁就AI的“能力边界”。
在从行业趋势,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教育的“转型”已经开始,核心是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培育”,从“老师主导”转向“AI辅助+老师引导”。
这个结论有一定的产业支撑,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AI教育市场报告》显示,2024年“教师辅助型AI”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76%,远超“学生作业型AI”的12%,大模型主要可以“帮老师设计教案、分析学情、个性化辅导”,也就是因材施教。
不过,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并不简单,因为AI并不能作假或者偷懒,恰好是使用它的人,也许并不想只将智能社会的技术用于辅助,人一旦产生惰性,可能就懒得去思考了,尤其是在语文教育这种偏偏又需要人文温度与思考的学科上,更应该警惕老师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把辅助教学当作了不做教研的借口。
回到文章开头的一幕,学好语文不在于套模板得分的技巧和找标准答案,用文字表达自己、用阅读理解世界的可能更关键。真正高阶的不是从AI才开始出现的。
快刀财经已同步入驻:36氪、虎嗅网、钛媒体、i黑马、品途网、商界、趣头条、砍柴网、梅花王、艾瑞专栏、亿欧网、创业邦、知乎、雪球、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新闻、一点资讯、网易号、搜狐自媒体、凤凰网、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UC大鱼号、天天快报、企鹅自媒体、投资界、思达派、猎云网、简书等30多家自媒体平台。
快刀财经
社群 | 内容 | 连接 | 商学院
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专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正在影响的其他行业。有趣、有料、有态度,加入我们,拥有您的私人商学院。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营销策划、社群电商、创业投资和知识充电服务。
投稿、转载、内容合作,请添加微信ikua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