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硅谷到中国深圳,全球都在AI。
马斯克甚至把未来的AI描绘成这样:
“AI机器人会帮人类做任何事,未来你如果不想工作,躺着享清福就行了。”
老马不只是说说,真的砸钱,要投几百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的超算中心。
而在中国,一位来自安徽亳州的老板,也正以一种近乎“豪赌”的姿态,把全部身家都押注到了AI算力上。
2025年以来,他连续大手笔,屡次一掷千金,半年的时间“消费”了122亿。
他,就是上市公司协创数据的掌舵人耿康铭。
耿康铭并不是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在协创数据2020年IPO的招股书上,他的名字还是“耿四化”。
这个名字伴随着他走过了大学时代、富士康岁月,也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
1995年,大学毕业的耿康铭南下深圳,进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富士康。
六年的时间里,他从基层一路晋升至课长,不仅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功底,更在管理上崭露头角。这段经历,被他自己称为“黄埔军校”般的历练。
2001年,他选择离开富士康,先后在两家电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四年的管理岗位让他深入了解了联想等大厂的供应链体系,也为他日后创业埋下了伏笔。
2005年,耿康铭自立门户,创立了协创数据,最初的主营业务是代工机械硬盘、固态硬盘等电脑配件。
从代工硬盘起步,到2013年抓住物联网风口,转型智能摄像头,再到2020年成功登陆创业板,协创数据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节点上。
不过,真正让这家公司实现“质变”的,是2023年的AI转型。
如果你关注AI,那你一定对协创数据不陌生。
从2023年开始,这家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至今涨幅已超过十倍,市值突破500亿元,让耿康铭登顶亳州首富。
而推动这一波行情的,正是其创始人耿康铭在算力领域的“疯狂采购”。
从2025年3月到10月,协创数据连续四次抛出算力服务器采购计划,累计金额高达122亿元。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截至2024年底,协创数据的总资产也只有73亿元。也就是说,耿康铭几乎是在用“借钱”的方式,赌上了公司的未来。
根据2025年半年报,协创数据的总负债已从2024年的40亿元飙升至114亿元。长期借款增加27亿,短期借款增加16亿,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增加17亿,其他应付款增加9亿……这些债务,几乎全部用于购买算力设备。
而这额负债,还只是上半年的“成绩单”。下半年,协创数据还有52亿元的采购计划在路上。这意味着,耿康铭的债务还要上升。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按4%的利率计算,122亿元的负债每年将产生近5亿元的利息支出。
而协创数据2025年上半年的算力业务收入,仅为12亿元。收入能否覆盖利息?这成了悬在投资者心头的一大疑问。
在全球范围内,关于AI是否将取代人类工作的争论从未停止。
亚马逊曾公开表示,未来AI机器人将取代其60万员工;马斯克的断言则正如开头所说,AI和机器人将取代所有工作,人类未来只需选择是否工作。
而在中国,官方的AI理念更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暗示AI不应完全取代人类。
但理念归理念,现实归现实,耿康铭正是疯狂压押注算力的狂热者。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算力市场目前正处于“长期不足、短期过剩”的尴尬阶段,尤其是通用算力,已出现局部过剩的迹象。
不过,但在耿康铭看来,现在正是大跨步前进的最佳时机,未来三年还要继续加大消费力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