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自上而下明确发展规划和目标,顶层设计打通多方协作堵点,为健康险发展指明方向;拓宽产品形态和功能,分红型健康险产品将回归市场,全方位助推健康险高质量发展。
本刊特约 文颐/文
9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险种健康险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强监管防风险,以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意见》主要内容包括:1.总体要求:到2030年,健康保险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实现团体健康保险和个人健康保险协同发展,满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多样化需求的多层次健康保险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2.深化健康保险改革:对主要四大类险种商业医疗险、长期护理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疾病险的发展重点进行规划,同时规范各类经办承办服务。提出了积极将医疗新技术、药品及器械纳入保险保障范围、支持开展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业务、提供现金给付与护理服务相结合的保险服务、支持评级良好保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推动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发展和推进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等指导意见。
3.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健康险相关人才专业能力建设、保司数智化水平、核心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
4.加强监管、优化发展环境:优化健康保险产品结构和成本结构,推进降本增效;监管部门、保险行业组织和信息共享平台推进跨行业、跨部门信息互通和联动赋能。
健康险有望迎来增长新机遇
具体来看,在深化健康保险改革方面,《意见》明确不同细分领域相应要求,支持浮动收益型健康保险发展。
在商业医疗险领域,积极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健全长期医疗保险费率调整机制,支持开展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业务,鼓励开发惠及带病群体、罕见病群体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强调严格平稳有序开展城市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业务,提升业务可持续性。
在长护险与失能险领域,积极对接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需求,全面开展人寿保险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业务。
在疾病保险领域,及时修订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适时更新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险业务。
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促进健康保险与医疗、医药深度融合,支持与药械企业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探索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谈判、按疗效付费等创新药械多元化支付方式。
《意见》还对保险行业内外兼修提出具体要求:1.提升险企经营能力:加强保险公司专业能力建设,提升数智化应用水平,增强健康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健康保险公司,试点提高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产品净保费中的成本分摊比例上限,试点健康保险与人寿保险组合销售。2.加强健康保险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风险。3.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行业规范体系,促进多方协同合作,加强健康保险知识普及。
在政策支持下有望推动健康险产品创新升级,实现保险与健康产业合作共赢。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2025年1-8月,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共计5784亿元,同比增长0.5%。2003年,原保监会发文叫停分红型重疾险产品,此后只能设计为传统险。在预定利率连续下调的背景下,重新引导分红型健康险有序回归市场,将有助于提升产品吸引力,进一步激发健康险市场增长潜力。
《意见》从产品设计、产业协同等多方面引导保险与健康产业深化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健康险产品创新升级,另一方面也将提升创新药械可支付性和可及性,利好医、保、药合作共赢。
近年来,行业原保费收入健康险占比有逐年下降趋势,受险种盈利能力、行业规范化程度、产品同质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健康险发展动力略显不足。在老龄化加深、人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的大环境下,国内健康险、健康管理市场发展具备广阔空间,健康险有望迎来增长新机遇。
分红重疾险回归丰富产品供给
《意见》自上而下明确发展规划和目标,顶层设计打通多方协作堵点,为健康险发展指明方向,全方位助推健康险高质量发展。《意见》拓宽保障范围(纳入医疗新技术、药品和器械)和保障人群(带病群体),丰富产品形态和功能(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险、分红型重疾险);同时针对失能险明确全面开展人寿保险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业务(此前为试点),支持被保险人在失能时将人寿保险给付金转换为护理费用支出。
此外,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促进健康保险与医疗、医药深度融合,试点提高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产品净保费中的成本分摊比例上限。上述核心举措将明显丰富产品供给、提升“产品+服务”的吸引力,有望带动各类健康险种新一轮发展机遇,降低险企利差损风险,提升盈利能力。
《意见》明确表态“积极发展”商业医疗险和疾病险,健康险或迎来加速发展,利好专业健康险公司,预计是未来健康险的核心增量。
在商业医疗险方面,积极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纳入保险保障范围;鼓励长期医疗保险根据风险类别定价,健全费率调整机制;支持开展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业务;严格按照商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平稳有序开展城市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鼓励开发惠及带病群体、罕见病群体的产品。
在疾病险方面,政策亮点为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推进健康保险公司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增强核心竞争力:探索符合健康保险特点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深耕健康管理,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健康保险公司,试点提高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产品净保费中的成本分摊比例上限(目前为20%),试点健康保险与人寿保险组合销售。
在促进多方协同合作方面,监管部门、保险行业组织和信息共享平台推进跨行业、跨部门信息互通和联动赋能;强化央地协同,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研究支持区域性、特色化产品发展;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大力推进团体健康保险发展;推动商业医疗保险快赔直赔取得突破性进展。
随着产品形态和功能的拓宽,分红重疾险回归丰富产品供给,健康险新一轮高增长可期。与此同时,头部险企先发布局大健康产业,综合优势突出,盈利能力和估值有望提升。
在战略方面,中国太保于2023年发布“352大健康服务蓝图”,系统规划了公司在健康管理领域的战略方向;人保健康持续探索“保险+健康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医、药、康、护、健、险”大健康生态体系;中国平安集团层面持续推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平安健康以“保险+医疗健康服务”为核心战略。
在业务方面: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集团均设有专业健康险公司;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及新华保险旗下均有健康管理公司,2025年9月,人保健康、中国人寿也新成立了健康管理公司;平安健康险于近日退出其集团寿险销售渠道,独立发展业务。各头部险企对健康险和健康管理业务的投入或将随着监管政策的推动进一步加强。
健康险占比提升有利于险企进一步降低利差损风险,提升死费差利源贡献,增厚险企盈利能力,利好险企估值水平的提升;上市头部险企率先构建医疗健康产业优势,在资源、资金实力、品牌等多方面具备竞争优势,并有望优先试点创新产品,有望获得更高市场份额。
在监管持续引导和险企主动转型的背景下,叠加市场储蓄需求依然旺盛,险企负债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利差损压力将有所缓解。近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落至1.86%左右,未来伴随国内经济复苏,长端利率若继续修复上行,则保险公司新增固收类投资收益率压力将有所缓解。由于负债端、资产端均有改善,险企估值仍有较大向上空间。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刊于10月18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上一篇:穿越牛熊系列丨追求四季花开的张延闽和能守善攻的金岚枫 穿越牛熊 穿越牛熊组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