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针对小米汽车事故的报道,引发媒体之间的“暗战”,舆论场上的观点也异常撕裂。
根据成都警方通报,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许,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31岁邓姓男子驾车与前方另一辆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并起火燃烧。经检测,邓姓男子涉嫌酒后驾驶。
邓姓男子驾驶的是小米SU7 Ultra,该车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视频画面显示,事发后多名路人冒险上前救援,但无法打开车门。舆论普遍质疑小米汽车的安全设计存在漏洞。
一见财经最近注意到,针对此事件的后续报道,媒体之间的“对立感”非常明显。
1
10月16日,《第一财经》发表题为“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评论称,在首款量产车正式上市至今一年半的市场考验下,“营销鬼才”雷军风评迎来了彻底的反噬。
文章指出,汽车行业不能纯粹以市场和销量为导向,企业一定要有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能造好车,更要杜绝洗脑式传播和过度营销,以防给消费者造成误解。
该文章一经发布,引发舆论强烈关注,后《第一财经》将文章标题修改为“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而不是最后一台车。”
除此之外,《第一财经》最近还陆续发布了“安全冗余厂商应有所作为,专家:有车企在测试环节做得潦草”、“小米SU7,车门抛弃了常见的机械式外把手”、“从铜陵到成都的198天:小米汽车陷入安全争议漩涡”、“198天了,小米SU7的车门依旧打不开”等重磅文章,质疑小米汽车。
《浙江日报》最近也加入了批评小米汽车的行列。
10月18日,该报发表题为“切莫以‘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的评论称,一些批评本身是合理且正当的,若企业一味抵触甚至刻意污名化这些声音,为其扣上“网络黑嘴”“黑公关”的帽子,那就是在故意把水搅浑,转移焦点和注意力。如此玩弄话术、回避实质,公众恐怕只会更加反感。
该评论针对性非常强。10月16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呼吁全行业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经济观察报》10月17日发表“小米之‘祸’”一文,深度报道了小米“模式之祸:高级模仿与低价压制”、“理念之祸:重颜值轻本质,过度营销”以及“生态之祸:供应链压榨与创新抑制”。
2
一见财经发现,在上述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对小米汽车口诛笔伐的同时,还有一些媒体力挺小米。
10月16日,《贺州日报》官微发表题为“媒体当以理性呵护国产科技品牌成长”的微评称,作为小米的掌舵人,雷军带领企业从手机赛道突围,如今又在芯片与智能汽车领域实现关键突破一自研玄戒01芯片跻身高端行列,成为华为之后国内第二家掌握该能力的企业,SU7车型更打破外资垄断,稳居高端轿车销量榜首。这样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科技品牌崛起的缩影。
该媒体表示,媒体的职责是舆论监督,更应是创新生态的守护者。面对小米发展中的问题,部分报道放大争议却忽视其进步:只聚焦个别事故,却鲜提企业推动行业安全标准完善的努力;紧盯营销争议,却淡化其百亿研发投入的坚持。正如法律界定的,舆论监督需以事实为基,而非片面苛责。
10月17日,该媒体再发表“理性声援国产科技,为何能引发网友共鸣?”的微评称,雷军与小米的口碑并非“变了”,而是在自研芯片、高端汽车等硬核突破中持续积累正向价值。
评论称,部分媒体对国产企业的报道存在“重争议、轻进步”的偏差。
资料显示,《贺州日报》是广西贺州市委主管主办的机关报,贺州市是2002年设立的地级市。
除了《贺州日报》,《大众日报》旗下的海报新闻10月18日发布“有一种汽车事故叫做‘小米事故’”一文指出,当下对小米汽车事故的报道与传播,似乎正在偏离理性轨道——每起事故不论责任在人还是在车,先被贴上“小米事故”的标签广泛传播;具体原因尚在调查,各种猜测已然满天飞。这种“特殊待遇”,显然已超出了正常监督的范畴。
文章称,数据显示,小米汽车交付已超40万辆,庞大的基数决定了事故的绝对数量不会少。若不加辨别地将所有事故都简单归因于车辆质量,既不符合统计学常识,也有失公允。
不过,一见财经注意到,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在内的很多中央级媒体,并未对小米汽车事故作评论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