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思~
企查查要上市了。
类似企查查这种商业查询工具的崛起对很多财经、法律工作者来说是个好事,我们再也不用被又卡又慢的企业公示系统“折磨”了,而且企查查等查询工具还能将人与人、人与企业进行关系关联,解决不能一次“查全貌”之难题。
企查查是国内第一个主营业务完全为“数据/信息查询”的IPO企业,“第一个”也往往会被市场反复审视,企查查能否上市不在于财务数据,而在于其大数据技术是否完善、现有产品能否持续。
中信证券是此次企查查上市的保荐人,有意思的是,企查查连中信证券的信息也没能全部查准。下面我们举几个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先从中信集团和中信证券开始。
1、中信集团的董事/高管之一叫做王国权。
截图来自企查查
这次企查查上市的保荐人是中信证券,我们先看看企查查能否“查准”中信集团。
中信集团的董事之一叫做王国权,企查查将王国权的关联企业列为5家,除了中信集团的企业外,还有珠海本地国企—珠海正方香山湖酒店投资公司。中信集团董事王国权的官方简历中也没有珠海国资任职经历。显然,企查查把人与企业的关联关系搞错了。
接下来我们看个有意思的案例。
2、企查查的上市保荐人中信证券。
中信证券是企查查此次上市的保荐人,从辅导到递交招股资料再到回复问询,中信证券与企查查至少度过数年的密切时间,令人不解的是企查查对中信证券也没“查准”。
截图来自企查查
中信证券目前的监事会主席张长义被企查查关联了3家企业,其中有一家济南东升果蔬有限公司被企查查列为张长义担任股东、法定代表人的关联企业。张长义作为上市公司高管,他可从来没有“济南卖水果”的履历,这次企查查的关联算法错的离谱。
不过,也会让普通投资者对保荐代表人产生深深的疑问。
中信证券此次担纲企查查项目的两位保荐代表人分别为王嘉宇、卢丽俊。王、卢二人就没有在企查查上看看中信证券的工商信息准不准?保荐项目时没有上手体验下企查查的产品质量?真不应该,你们不尴尬吗?
下面再看几家著名企业的高管关联关系。
3、中国500强企业中,中石油排名第二。
中石油股份的一名执行董事叫任立新,企查查将任立新关联企业列为3家,分别是简阳成勘实业开发公司(国企)、中石油股份(国企、上市公司)和简阳随缘服装店(私营个体工商户)。
截图来自企查查
任立新公开简历显示,他从来没有在四川任过职,所以企查查把任立新关联到四川简阳的两个企业名下肯定也是错误的。
4、看完中石油,再看中石化。
中石化股份的总经理叫做赵东,企查查将赵东关联企业也是列为3家,分别为中石化集团、中石化股份(上市公司)和上海维宏电子股份公司(上市公司)。
截图来自企查查
中石化总经理赵东的简历显示他可没在维宏股份担任过任何职务,所以企查查把赵东关联到一家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行列也是错误的。
甚至企查查还把上市公司维宏股份董事赵东的简历当成了中石化总经理赵东的介绍,这就错的更离谱了。看完“两桶油”,再看第三桶油。
5、中海油的高管关联信息也出错了。
中海油的董事之一叫做郭建新,企查查将中海油董事郭建新的关联企业列为6家,其中郭建新被关联为中储粮五家渠直属粮库公司(国企)的总经理、董事。
截图来自企查查
翻阅中海油董事郭建新的简历,他也没有中储粮地方公司的任职经历。显然,企查查再一次搞错了。
分析企查查将上述人名和任职企业搞错的案例,你能看出企查查的部分算法规律吗?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仔细探索一下企查查“查不准”关联关系的逻辑。
以上述案例为引,他们的算法可能把人名关联性分了几个类别,比如企业类别划分为国企、上市公司等。
第一个例子中,王国权担任央企中信集团的董事,而珠海正方香山湖酒店投资公司亦是国企,所以企查查的算法或错误的把两个同属国企类别的企业归为一类,进而推出“王国权”担任两家企业职务的逻辑。当然,这种逻辑还包括把中海油董事郭建新错当成国企中储粮地方公司的总经理,也包括第三个例子中的“任立新”亦是如此。
类似算法逻辑还有第四个例子的中石化股份总经理赵东。“赵东”是一个重名率极高的名字,所以几千上万个叫“赵东”的自然人如何划分关联企业呢?
企查查可能把上市公司单独归类,在上市公司担任高管或股东的“赵东”可能会被他们的算法认定为同一人,由此中石化股份总经理赵东就被关联为维宏股份的董事。
当这些算法逻辑浸入到执行层面,就会导致有些结果错的离谱,产品质量难言乐观。
上述几个案例均为中国500强企业的头部企业又是著名央企,企查查对这些明星企业高管的关联企业认定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低级错误。
这类“查不准”的错误反映出两个问题:
一是企查查的去重算法/技术可能并不成熟。
企查查在招股书中曾介绍过一个专利:“基于企业关联关系的自然人人名消歧方法、设备和介质”(下称人名消歧方法),它是这么介绍这项专利的:
“通过企业关联关系将企业数据图形化,然后通过训练好的图神经网络模型对同名节点进行消歧处理,大幅提升消歧结果的准确率。该技术处于同业领先水平。”
显然企查查的人名消歧方法未能在上述几个例子展现出真正的价值,涉及到人名消歧也未能正确识别和提取公开简历中的关键信息。
更需要注意的是,上面几家央企或上市公司的高管简历信息全网公开,但是企查查没有多重验证,以致还直接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点击中石化股份总经理赵东的名字,企查查上出现的简历介绍竟然是维宏股份董事赵东的简历。
面对一个知名企业的高管,企查查这种产品质量+背后支撑技术,真的很难称之成熟或者完善。
二是企查查可能没有大规模采用人工去重、纠错。
类似中石油、中石化这种知名度极高的大型央企出现“查不准”的低级错误,可能意味着企查查尚没有专门+专业+匹配业务量的人工纠错团队。报告期内,企查查员工人数历年只维持在六百余人,数百人的员工数量也不可能匹配同量级的人工纠错团队。
去重技术尚不成熟加之没有同量级人工团队配合,这是对待消费者的经营态度?在技术和产品质量可能不算成熟的情况下,企查查够得上沪市主板的上市资格吗?
视角回到开头,为何企查查没能“查准”中信证券?在企查查的算法里,是什么错误逻辑让中信证券监事会主席张长义去济南“卖水果”?答案是企查查没有处理好重名bug。
济南东升果蔬有限公司中除了“张长义”担任股东法定代表人之外,还有一个“李青”担任公司监事。而中信证券的高管名单中除了张长义外,还有一位名叫李青者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当两个“李青”和两个“张长义”均出现在两家企业高管/股东名单时,企查查的核心关联算法就出现了难以去重、消歧的现象。
“没查准”保荐人,无论对中信证券还是对企查查而言,都算得上最尴尬之事。
重名是目前所有查查类产品的“天敌”,因为他们不能获取重名者的身份证号码,也就不能拥有自然人的唯一标识。除了企查查之外,其他查查类工具或多或少都有此类“查不准”的通病。
翻看目前各种“查查类”工具被起诉的案例中,“重名被关联”成为重灾区。在去年的一起案件中,有位法官对于“重名被关联”是这么说的:
“当算法存在无法克服的技术问题时,企业更应该慎重处置相关信息,妥善处理开展业务与保护个人权益、维护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能明知存在技术漏洞,却仍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放任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
下一篇我们将详细展开聊一下企查查的“重名故障”问题。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