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京,秋色浸染古都。
在一座藏于什刹海的静谧艺术馆内,一场跨越太平洋、连接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悄然进行。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近日再度访华,其行程中一个颇具深意的安排,吸引了中外目光。
10月15日,在汪氏皮影艺术馆,库克与抖音精选创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党飞华(抖音账号@汪氏皮影·确实牛皮)展开互动,亲手触摸那些雕刻精美的皮影,并在白色幕布后,体验了光与影的古老魔法。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文化体验,而是中国传统非遗在数字时代破壁出圈、走向世界的一个生动缩影。它清晰地昭示:在“传统文化+新媒介”的融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实现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库克参观汪氏皮影作品
五代传承:从乡土戏台到数字屏幕
皮影戏,这门被誉为“电影始祖”的古老艺术,跨越两千多年时光,讲述着中国大地上无数的悲欢离合、英雄传奇。
汪氏皮影作为北方皮影的重要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以刀工精湛、造型夸张、唱腔独特而闻名。一张牛皮,一把刻刀,一盏灯,一块白布,便是演绎大千世界的全部家当。
在过去,皮影艺人们拖着沉重的戏箱,走街串巷,他们的舞台是乡村的谷场、节庆的庙会,观众是十里八乡的父老。一声锣响,戏即开场,这曾是几代人共同的 文化记忆。
党飞华,作为汪氏皮影的第五代传人,他的童年便是在皮革的腥味和雕刻的叮咚声中度过的。他从长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与其他众多传统文化手艺面临着同样的挑战,皮影戏的观众越来越少,传承也更为艰难,低谷期的时候台下观众从人山人海变得稀稀拉拉,年轻一代对这项缓慢、需要耐心欣赏的艺术形式兴趣寥寥。
如何让皮影戏不被时代湮没,成为党飞华日夜思索的课题。2023年,党飞华来到北京,和伙伴一起打造汪氏皮影艺术馆,以展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当年12月,在抖音账号“汪氏皮影·确实牛皮”,当“迈克尔·杰克逊”以皮影戏的形式滑动太空舞步时,许多网友发现,传统的古老技艺与流行文化并不遥远。“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以突破时空”“传统的东西应该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抛弃”,有网友这样留言。
@汪氏皮影用皮影戏演绎MBTI
在党飞华看来,非遗之所以叫“非遗”,是因为它已脱离原来的生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像汉服一样融入现代生活。在抖音上,党飞华开始了“在线整活”。除了将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舞步以皮影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还让“白骨精”跳科目三,让动漫里的“擎天柱”变身。
这种“守正创新”的尝试,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一种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激活古老艺术的内核。
这一次,用皮影戏收获库克的感慨赞叹时,党飞华的抖音账号则已积累超10万粉丝,获赞百万次。数字屏幕,成为了汪氏皮影全新的、无边界的“乡土戏台”。
青春力量:年轻人玩转“赛博戏台”
自从开通抖音账号发布皮影相关的视频,党飞华始终大胆创新,将传统皮影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抖音成为他的“赛博戏台”。 上述让网友惊呼 “传统与时尚撞出火花” 的作品,都出自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党飞华之手。
这位 2000 年出生的年轻人,正以 “执刀弄影萌新意” 的姿态,为两千年历史的皮影艺术注入现代生命力。
青春力量无疑给非遗注入生机。抖音网友在线“点戏”,为党飞华注入创作新灵感。“点戏” 是传统戏曲演出中由主家或特殊观众指定剧目的互动形式。抖音上“天官赐福”的作品就是在网友的“点戏”中创作出来的,一经发布便收获超百万播放量。
党飞华认为,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皮影戏。将皮影作为一种风格,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作为抖音“百 young 非遗计划”宣推官,党飞华深刻理解传播方式革新的意义。2025年上半年,百young非遗计划已累积2.5万个万粉以上的创作者在抖音发布内容,累积千万爆款超10万条。而他的账号正成为其中的重要支点。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需要适配的传播方式”,他用 “6G 冲浪、在线整活” 的自我定位,打破大众对非遗传承人的刻板印象,让皮影以轻松有趣的姿态走进 Z 世代视野。正如他所说:“传承不是守旧,而是用当代语言讲好古老故事,让皮影在光影流转中永远鲜活”。
党飞华是抖音平台青春力量的缩影。据抖音发布的《2025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创作非遗内容的人群中年轻力量崛起,抖音里30岁以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同比增长24%,发布非遗视频的“00后”数量增长95%。
95后@郎佳子彧 是北京“面人郎”第三代非遗技艺传承人,他将传统面塑与3D打印等科技工具结合,以快节奏视频剪辑呈现面塑制作流程,吸引了年轻用户关注。00后的郑州王氏糖画第四代传承人@郑州糖画王岐洋和@安顺地戏传承人-周顺也在利用短视频传承老手艺,打破“非遗=古老”的刻板印象,重构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
科技赋能:非遗借短视频焕新出圈
当库克遇上皮影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必然性,因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科技平台正日益成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用AI及数字技术赋予皮影新的生命力。汪氏皮影的珍藏样稿上传,打造出了 AI 皮影资料库,为皮影的传播和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很多老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它。而上述AI 皮影资料库是通过 拍摄高清皮影照、标注建立数据集,输入草图与关键词 10 秒即可生成数字皮影。
汪氏皮影向库克展示AI皮影资料库
从传播的角度而言,长期以来,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通过其独特的技术和生态,为非遗的传播与消费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
首先是技术带来的传播范式革命。短视频形态契合了现代人的信息接收习惯,将原本需要整块时间欣赏的剧场艺术,解构为轻盈、有趣的视觉碎片,极大地降低了观赏门槛。高清画质、特效滤镜、背景音乐等工具,则赋予了非遗内容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段皮影戏,搭配上恢弘的国风音乐,其震撼力不亚于一部大片预告。
此外,平台的智能推荐算法,能够精准地将皮影戏内容推送给对其可能感兴趣的潜在用户,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率。据抖音发布的《2025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同比增长31%;1400万网友通过抖音分享非遗体验,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有6.5万场非遗直播。
其次是构建了“传播-认同-消费”的可持续生态。抖音不仅是一个展示窗口,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直播打赏为非遗创作者提供了直接的经济激励;电商功能则让非遗相关的衍生商品搬上了货架。
更加重要的是,中国非遗正阔步走向世界舞台。在此次活动尾声,党飞华向库克分享了未来三年的愿景,让全球100万人成为皮影文化创作者。
这个梦想绝非空谈,在数字平台的赋能下正变得触手可及。汪氏皮影已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国际关注,并与麦当劳、泡泡玛特等品牌达成合作。
从春节等成功申遗,到带有非遗元素的中国潮玩、游戏在海外“出圈”,近年来中国非遗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登上世界舞台。
库克作为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的领袖,此次参观选择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一方面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正获得全球性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像抖音这样的中国科技平台,在赋能非遗文化方面所探索出的路径,正成为世界观察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窗口。
当千年的皮影在手机屏幕上舞动,当科技巨头的CEO为之驻足,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不断提升的助力下,中国非遗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存在感日益增强。
在抖音这样的数字平台上,还有成千上万个“汪氏皮影”和“党飞华”正在涌现,他们用镜头记录着剪纸、刺绣、泥塑、地方戏曲……共同构成了一幅璀璨的中华文化数字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