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介绍:
在现代社会,金钱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日常柴米油盐的开支,到长远的教育、养老规划,都离不开对金钱的合理管理。然而,很多人在理财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数字的增减、收益率的高低,却忽略了背后人性的影响。
理财即是理心。财富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心智的积淀。
本刊特约 续芹/文
作者摩根·豪泽尔(Morgan Housel)曾担任《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现任金融媒体平台 “Collaborative Fund”合伙人,其职业生涯积累的多领域经验,使其对金钱与人性的关系有着独特且深刻的洞察。
我是假期在机场买到他撰写的《金钱心理学》,飞机上就读了一半,回家又把另一半读完了。豪泽尔的写作简洁明快,语言不复杂,又非常善于运用一些案例来佐证说明观点,所以阅读体验很好。
如果你猜测这本书是关于如何做具体投资决策的,那么你错了。这本书其实是通过很多故事和案例,来揭示金钱与心态、行为之间的微妙关系,更有点像是作者在描述他对现代经济、金钱世界、个人理财应当抱持的人生观。
在现代社会,金钱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日常柴米油盐的开支,到长远的教育、养老规划,都离不开对金钱的合理管理。然而,很多人在理财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数字的增减、收益率的高低,却忽略了背后人性的影响。《金钱心理学》这本书恰恰打破了传统理财书籍的局限,它没有复杂的公式和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案例,让我们重新审视金钱与心态、行为之间的关系,明白理财的本质其实是对自我心智的修炼。
这本书的前18章,每一章都通过故事和作者流畅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第19章是对前18章的总结概括。在第20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家庭的理财安排,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践行文中理念的。我将作者提出的十八个核心观点从两个方面来总结:第一、人性认知;第二、理财实践。
基于本书的人性认知重构
每个人的金钱决策都受其独特经历(如成长环境、时代背景)塑造,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个人视角下是合理的。我们需要尊重他人选择,避免用单一标准评判。
的确,回想我们自己的各种决策,肯定会有自己的思量在里面。即便事后去想,会觉得当时有认知不到的地方,但那就是彼时彼地你能够进行的决策。记得有一次,我在周末给一些在职学生上课时,那是十几年前,课间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当老师呢?挣钱肯定没有去企业里面多呀?我想,是哦,为什么呢?可能就是因为我喜欢。
因此,金钱决策的个体差异性,就是“没有人是疯子”。
而贪婪是财富毁灭的主因。“满足感”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贪婪的风险边界就是“永不满足”的财富毁灭逻辑。如果将自己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那么最终会被欲望吞噬并陷入痛苦。所谓知足常乐。
豪泽尔以高盛前董事拉贾特·古普塔(Rajat Gupta)内幕交易案为例。古普塔作为身居高位、拥有优渥生活与专业知识的金融精英,本应具备健全的风险意识与合规认知,却因 “永不满足的贪欲”,2008年间多次向商业伙伴拉杰・拉贾拉特南(Raj Rajaratnam)泄露高盛、宝洁等企业的核心财务信息,最终受到法律严惩。2012年,古普塔被判处2年监禁及500万美元刑事罚款;2013年,美国证监会(SEC)追加古普塔1390万美元民事罚款,并永久禁止其在上市公司担任高管。而拉贾拉特南因主导内幕交易被判11年监禁,没收5380万美元非法所得并处罚金1000万美元;加上民事处罚,累计罚金达1.566亿美元。这一案例印证了 “贪婪是财富毁灭主因” 的论断 —— 当个体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循环,即便拥有专业能力与社会地位,也会突破合规底线,最终导致财富与声誉的双重崩塌。
致富与守富的二元逻辑是冒险与谨慎的平衡。
“致富与守富是两件不同的事”,这一观点在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的人生轨迹中得到极致体现。利弗莫尔作为技术分析的鼻祖,活跃于 20 世纪初至 30 年代,凭借独创的交易方法多次实现财富暴增,尤其是 1929 年股灾中 “顶部做空” 的操作,使其成为少数在市场崩溃中获利的投资者,其著作《股票作手回忆录》至今仍是投资领域的经典文献。然而,利弗莫尔的人生却陷入 “致富-破产” 的循环,最终于 1940 年在酒店衣帽间开枪自杀。
究其原因,利弗莫尔的奢侈生活消耗巨额现金流,迫使他通过高杠杆、高频交易追求短期收益,叠加复杂感情生活引发的情绪波动,使其丧失了交易所需的冷静判断,最终在市场波动与个人决策失误中走向破产。的确,致富需凭借冒险精神与市场洞察力把握机会,而守富则需以谨慎态度控制风险。
财富的终极价值是掌控时间与选择权,即“自由”。
本书的这部分内容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那个经典故事。一个富翁碰到一位农夫,农夫正悠闲地躺在草地上欣赏天空的白云。富翁不屑,问农夫为什么要这样浪费时间?为什么不去努力挣钱?农夫说,你挣钱干什么?富翁说,挣了钱我就可以悠闲地休息了。农夫说,我已经在悠闲地休息了。这个故事有很多种解读。千人千面,农夫只要自洽就没有问题,他也有快乐的人生。富翁也不必在意农夫锵锵的一句,毕竟大多数时候致富的过程就是向社会提供价值的过程,这肯定是一种丰盈的人生。我们每个人最终走向终点的时候,只要问心无愧、心灵澄净,就没有白活一场。
“豪车悖论”(Man in the Car Paradox)揭示了奢侈品消费中的心理误区 —— 个体购买豪车、名表等奢侈品的核心动机是获取他人羡慕,但旁观者往往只关注物品本身,而非物品所有者。这一悖论本质是 “自我认知” 与 “他人感知” 的错位,反映出部分投资者将 “消费符号” 等同于 “财富身份” 的认知偏差。
结合P2P爆雷、学生贷危机等现实案例,当奢侈品消费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甚至依赖借贷支撑时,不仅无法实现 “身份认同”,反而会陷入债务危机。因此,我主张过一种力所能及的生活。奢侈品这种东西,如果是职业标签的一部分,或是能够带给你一定的满足感,美美的东西谁又不喜欢呢?凡事是个度的问题。
豪泽尔指出,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 “数学最优” 的投资模型,但这些模型往往忽略了 “人类情绪” 的影响 —— 当市场波动引发恐惧、贪婪等情绪时,即便逻辑完美的策略,也可能因投资者无法坚持而失效。因此,理财策略的“可行性优先”是,合乎情理胜过绝对理性。
对于我来说,我不喜欢每天盯盘、琢磨买卖股票的事儿,所以让我短线投资、技术操作不太可能。我也不去学那些技能。我非常清楚自己是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其实股市并不适合我;对我来说,我只将不会让我伤筋动骨的钱放在股市中进行适度投资。
“人是会变的”提示投资者,财务规划需随人生阶段的演变动态调整。年轻时的投资计划可能中年后自己会觉得无法承受。财务规划需要动态调整。
所以,不要去懊丧当年如何如何,只需考虑现在该怎么办。例如,我之前买了一只股票,隔段时间一看,股价腰斩了(我不经常看)。这时,卖不卖呢?我觉得这个公司的价值要比市值高。那么,要不要再买点呢?我不想再买了,我不想增加在股市的资金投入。那就放着吧。好消息是,最近大盘涨,这只股票也不再套着了。
其实,幸福感与财富的关系是“你与我“的差异。
幸福感=拥有-期待,降低欲望阈值可提升满足感。若投资者过度关注 “他人财富水平”,不断抬高自身期待,即便财富持续增长,也可能因 “期待增速超过拥有增速” 而陷入焦虑。
例如,当身边人通过投资房产获利时,部分投资者可能盲目跟风购房,即便自身暂无住房需求,也因 “担心落后于他人” 而负债投资。这种 “随波逐流” 的决策,不仅可能导致财务压力增大,还可能因资产与需求错配,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豪泽尔建议,投资者需先明确 “自身是谁、想要什么”—— 厘清投资目的(如购房、养老、教育)、投资期限(短期、中期、长期)、风险偏好(保守、稳健、激进),再制定决策,避免被他人选择干扰。
悲观论调(如“经济崩溃”)更易传播,但长期来看乐观更符合历史趋势。以美国股市为例,1929 年大萧条、2008 年金融危机、2020 年新冠疫情冲击等事件均引发短期市场暴跌,但从长期来看,标普 500 指数仍实现了年化约 7% 的复合收益率(剔除通胀后)。
我本人还是倾向于长期的乐观主义的。如果长期来看(百年跨度)都不乐观的话,人生就太痛苦了。选择长期乐观主义也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平静。
信息传播中的认知陷阱是,你愿意相信任何事情。
毕竟,故事的讲述方式本身就是带有诱导性的。我记得之前看过的心理学实验记载,销售员从 “顶配车型” 开始介绍,再告知 “降低配置会失去哪些功能”,相较于从 “低配车型” 开始介绍 “增加配置需额外付费”,前者更易促使消费者购买高价车型。豪泽尔建议,面对信息时需保持 “批判性思维”—— 明确自身核心需求,识别信息中的 “叙事陷阱”,避免因情绪被引导而做出冲动决策。
基于本书的理财实践常识
先来看运气与风险在财务成功中的角色。
财务成功极大依赖运气,失败也可能源于不可控的风险。承认二者的存在,可减少过度自信与对他人的苛责。
对此,豪泽尔举了比尔·盖茨的例子。关于比尔.盖茨,我之前就了解到他家境很好,父母的背景为他早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助力。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我之前不太了解的侧面。例如,比尔.盖茨所在的中学恰巧引入了当时还非常少见的电脑,这为他和小伙伴接触电脑、产生兴趣提供了机会。而且令人唏嘘的是,当时他们是三个非常好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和讨论,但其中一位小伙伴Kent在高中毕业前的一次登山活动中不幸遇难了。不然的话,微软的创始人一定会是他们三人。
再看复利的本质,其实是时间给予的回报。复利的威力源于时间而非高回报率。巴菲特99%的财富在50岁后积累,证明长期坚持比短期暴利更重要。
但在这一点上,我想也需要澄清一下,我们可能需要坚持那些“值得”长期坚持的东西。试想一下,若是买了一家财务舞弊公司的股票,事件曝出,我们还不去断臂求生,还在长期坚持。这就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了。
少数关键事件(如爆款投资或极端市场波动)决定整体结果。书中用迪士尼在1937年《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获得空前成功之前面临的质疑和经历的灰暗日子来说明这一实践常识。尽管已经有了米老鼠和其他一些成功的动画形象和动画短片,但迪士尼当时的运营成本很高,财务并不健康。华特在这种情况下,做出了制作动画长片的“疯狂决策”,不惜抵押自己的房产,动用全部个人资产,经过整整三年没有任何其他产出的“灰暗日子”,工作室濒临破产,一些核心员工选择了离开。就这样,1937年《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成功上映并受到大众喜爱。这一成功彻底改变了迪士尼和整个动画行业。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尾部的胜利” 的启示在于 “保持在场”—— 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避免因短期波动盲目离场,确保在 “关键机会” 出现时,仍持有资产以享受收益。
作者将财富定义为未消费的资产(储蓄、股票),而非可见的消费(豪宅、名表)。混淆二者易陷入“富有的幻觉”。
这又让我想到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个人拥有财富多少是他花了多少钱,而非拥有多少钱。不同的人对这个世界的解释真是不同。我们需要选择一种自己舒服的消费观。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将钱花在那些能够带来经历的事情上面,买书、学习、旅行,在这上面花钱我觉得不算浪费。
豪瑟尔强调储蓄率比收入或投资回报率更关键。储蓄创造选择权与抗风险能力。
美国历史上的储蓄率变化印证了这一观点:1929-1930 年代大萧条期间,因银行倒闭、资产贬值,数百万人储蓄荡然无存,这一创伤导致后续几代人重视储蓄,二战期间因消费品短缺,美国储蓄率一度攀升至 25%;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消费主义盛行与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储蓄率进入下行通道,这也使得 2008 年金融危机时,部分家庭因缺乏储蓄缓冲,陷入财务困境。目前,美国储蓄率大概是4.5%的水平。
总体上,中国人更加喜欢储蓄。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2025年上半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为36.5%。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适当增加自己财产中的多元组合和配置是重要的。
历史无法预测未来黑天鹅事件(如疫情、战争)。规划需预留弹性,接受“意外常态”。
书中有一个例子很有趣。格雷厄姆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中的投资策略,在作者本人在世的时候曾经修订再版过五次,每次格雷厄姆都会修订自己的公式和策略。可见,不存在 “永恒有效的投资方法”,投资者需接受 “世界变化” 的本质,通过定期修订策略,适配新的市场环境。 世界是变化的,任何意外都不意外。
安全边际(如持有应急现金)是应对未知的核心。这其实跟上面分析到的储蓄非常类似。书中用盖茨和巴菲特的巨额现金储备作为例证。从财务数据来看,微软与伯克希尔·哈撒韦长期保持较高的现金及短期投资储备。高额现金储备为两家公司提供了充足的容错空间 —— 当面临市场危机或投资机会时,可快速动用资金,既避免了流动性风险,也抓住了低价收购资产的机会。
对于个人而言,除了持有应急现金,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建立安全边际。比如,购买保险产品,如医疗保险、意外险、养老保险等,能够在面对疾病、意外事故等风险时,为个人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同时,个人还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
所有收益皆有代价:高回报伴随高风险,低波动需牺牲收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你需要明确自身愿承受的成本。如果想要一夜暴富,那么就要做好思想准备血本无归。
书中援引了通用电气(GE)的利润平滑案例。1981年-2001年杰克·韦尔奇担任GE的CEO期间,带领GE走过一段高增长的辉煌岁月。但2019年和2020年,GE两次支付罚款以了结美国证监会对它信息披露违规的指控。根据美国证监会的指控,GE在会计上采用了预提未来费用抵消当期收益、通过 GE Capital 并购提升利润、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调整利润等违法手段。这些操作短期内实现了 “业绩稳定”,但长期来看,却积累了巨大风险。GE传奇的衰落并非源于某一次单一的造假,而更像是一种在规则边缘游走的财务工程文化。这种文化最终在时代变迁中迎来了清算。
整体而言,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什么理财的具体公式,它谈的是一种理财哲学,是一种金钱观。理财这件事因人而异,我们有不同的天性、性格,过往经历、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我们每一个人对待财富的态度,都掺杂了个人历史、独特三观、自尊、骄傲、营销和各种奇怪的动机。理财即是理心。财富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心智的积淀。
(作者任职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文刊于10月18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