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指控蔚来利用其独特的电池租用服务(BaaS)模式夸大财务数据的诉讼,再次将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的会计处理方式推至聚光灯下。
10月15日,蔚来汽车港股单日暴跌9%,起因是一家地区主权基金于8月对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通过独特的电池租赁业务模式(BaaS)夸大财务数据。
据追风交易台,摩根大通在最新研报中明确表示,这一指控并非新鲜事——2022年曾有做空报告提出类似质疑,但当时的独立调查已确认蔚来会计处理符合美国通用会计准则(US GAAP)。更重要的是,香港交易所在2022年蔚来申请香港上市时已对其财务进行尽职调查,相关会计实践已在上市时正式公开披露。
摩根大通维持蔚来"增持"评级,目标价8.00美元,当前蔚来股价为6.82美元。分析师认为此次事件不改变公司基本面,重点关注3Q25业绩、新车型L80的推出以及公司在2Q26或2H26实现盈亏平衡的可能性。
旧案重提?蔚来会计处理已有定论
据摩根大通,此次诉讼并非蔚来首次面临此类财务指控。
早在2022年,一份做空报告就曾提出类似质疑,直指蔚来利用BaaS业务的关联方交易提前确认收入。
根据蔚来此前披露的信息,在做空报告发布后,公司迅速成立了独立委员会进行调查。调查结论认为,蔚来的会计处理符合美国公认会计准则。
摩根大通指出,蔚来在2022年申请香港上市时,其财务细节和会计方法经过了香港交易所的严格审查并获得通过,相关做法已在当时公之于众。
分析师认为,鉴于已有独立调查和监管审核的先例,此次诉讼翻起旧案,对公司构成的实质性法律风险可能有限。然而,消息的披露本身足以在短期内动摇市场情绪,引发投资者对公司透明度和治理的担忧。
拆解BaaS:是金融创新还是财务魔术?
要理解这场争议,核心在于剖析BaaS模式的运作机制。在该模式下,消费者在购买蔚来汽车时可以选择不购买电池,从而将购车门槛降低约25%至30%,但需每月支付电池租赁费。
具体而言,交易流程如下:
消费者向蔚来支付约75%的车价。
电池资产管理公司——武汉蔚能(Wuhan Weineng)向蔚来支付剩余约25%的电池价款。
蔚来在车辆交付时确认整车销售收入。
消费者则每月向拥有电池所有权的蔚能公司支付900至1300元人民币不等的租赁费。
资料显示,蔚来持有武汉蔚能19.4%的股份,其他主要股东包括湖北国资背景的武汉光谷(10.7%)和宁德时代(10.7%)。
摩根大通分析师在其报告中将此模式类比为传统的汽车制造商(OEM)与汽车金融公司(AFC)的关系:OEM在销售车辆时即确认全部收入,而提供贷款的AFC则分期确认客户支付的月度还款。
从这个角度看,蔚来是一家汽车制造商,其收入来自汽车的生产和销售;而蔚能则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其收入来自电池的月度订阅费和资产残值。
这种结构类似于资产支持证券(ABS),即将电池作为底层资产进行证券化融资,这在金融领域是一种成熟的模式。因此,多数分析认为BaaS是一种商业和金融模式的创新,而非旨在操纵财报的工具。
市场更关注什么:盈利路径与新车周期
尽管诉讼带来了短期噪音,但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市场的焦点仍将回归蔚来的核心基本面——即其盈利能力和产品周期。
摩根大通的报告预测,得益于新车型的推出以及成本控制,蔚来的亏损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显著收窄。报告预计,公司每季度的资本支出和研发费用将从此前超过30-4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下降至约20-25亿元。如果业务规划执行顺利,蔚来有可能在2026年第二季度或下半年再次接近盈亏平衡(非公认会计准则下)。
未来的产品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分析师预计,蔚来旗下ONVO(乐道)品牌的走量车型L80 SUV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末发布,并于第二季度开始交付。考虑到约70%的蔚来用户选择BaaS方案,预计L80在BaaS模式下的起售价将极具竞争力,约为17万元人民币。此外,蔚来还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推出ES7和ES9两款高端纯电SUV,以进一步支撑销量和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