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孙永乐
编辑丨巫燕玲
券商再融资又现“破冰”信号。近日,中泰证券(600918.SH)公告,中国证监会同意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本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中泰证券表示,公司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批复要求及公司股东会的授权,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相关事项,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中泰证券60亿元定增申请进展迅速,从受理到批复仅用了约4个半月,这是2025年以来证监会审核的第二家券商再融资项目,关键节点推进节奏与年内多家券商定增的高效周期一致。
此前9月5日,中泰证券定增获得上交所审核通过;7月14日,中泰证券公告延长60亿元定增计划有效期1年,并在次日答复了监管审核问询函,具体可见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
2025年以来,多家券商密集推进定增计划,形成明显的“补血”潮。其中,指南针(300803.SZ)5月更新29亿元定增方案修订稿;天风证券(601162.SH)6月23日完成40亿元定增募资;东吴证券(601555.SH)7月10日公布60亿元定增预案,成为年内首家公布定增计划的券商;南京证券(601990.SH)50亿元定增也于9月29日获上交所审核通过。
机构人士指出,与此前定增不同的是,中泰、天风、南京的定增取得进展属于存量项目消化,首次公告时间均在2023年收紧IPO、再融资之前。中泰定增成功“闯关”,若南京、东吴定增顺利推进,意味着监管在再融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对券商再融资进一步放松。
中泰证券60亿元定增“闯关”成功
中泰证券此次定增计划可追溯至两年前。
2023年6月,中泰证券发布了60亿元定增计划,推动实施其2020年上市后的首次股权再融资,原有效期至2024年10月,后来延长12个月至2025年10月,2025年7月14日的股东大会上又延长一年。
步入2025年,随着券商再融资市场出现解冻迹象,这一搁置许久的定增计划也随之按下“加速键”。从5月28日定增项目获上交所受理,到9月5日顺利过会、9月15日提交注册,再到10月13日拿到证监会批复,全程仅用约4个半月,历时逾两年的资本补充计划即将落地。
中泰证券7月中旬披露的定增修订稿显示,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亿元,用于补充资本金及优化业务结构。认购对象包括控股股东枣矿集团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枣矿集团将按36.09%比例认购,金额不超21.66亿元。
具体募集资金投向来看,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15亿元)、另类投资(10亿元)、做市业务(10亿元)、债券投资(5亿元)、财富管理(5亿元)及偿还债务(15亿元)。
图/中泰证券60亿定增募资用途
关于融资规模和时机的合理性,中泰证券此前回复监管表示,公司上市后一直未实施股权再融资,主要通过非股权方式进行融资以此来满足各项业务发展,导致负债规模相对较高,净资本也未能得到较好补充。结合公司目前货币资金、净资本情况等,公司存在资本缺口,本次融资规模具有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从时间线来看,天风证券40亿元定增今年3月获上交所受理,5月份审核通过,6月初就收到了证监会批复,并于当月23日顺利完成,间隔不到4个月。
因此,业内人士普遍推测,参考天风证券定增募资的审批节奏,中泰证券60亿元定增有望在年内落地,成为今年第二家完成定增募资的券商。
券商再融资市场加速“解冻”
资本补充对证券公司长期发展和提升竞争力至关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监管强调“证券公司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作用”的背景下,2023年以来,上市券商再融资几乎处于“暂停”阶段,仅有国海证券(000750.SZ)于2023年11月、天风证券于今年6月完成定增融资,以及国联民生(601456.SH)、国泰海通(601211.SH)因同业并购进行了再融资。
在券商再融资市场沉寂一年多后,进入2025年,多家券商密集推进定增计划,形成明显的“补血”潮。
其中,指南针5月14日更新29亿元定增方案修订稿;天风证券6月23日完成40亿元定增募资;东吴证券7月10日公布60亿元定增预案,成为年内首家公布定增计划的券商;南京证券50亿元定增也于9月29日获上交所审核通过。
记者梳理发现,近期更新再融资进展的多家券商,定增方案存两大共性:一是定增发行对象均包含控股股东。如天风证券定增仅向控股股东湖北宏泰集团发行;南京证券控股股东紫金集团拟认购5亿元;东吴证券控股股东苏州国发、苏州营财分别拟认购15亿元、5亿元。
二是募资投向更聚焦“服务实体经济”相关板块。南京证券定增侧重另类投资与区域业务升级,天风证券定增聚焦财富管理与流动性补充,中泰证券定增则突出科技赋能,将15亿元投入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领域。
知名商业顾问,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对记者指出,结合定增方案及监管问询意见,券商再融资或需满足四大要求:一是资金用途聚焦主业并贴合监管导向,投向合规风控、科技、财富业务等领域;二是融资规模合理,防止因规模过大、资本效率低被否决;三是控股股东能否承担战略投资者角色,是监管考察的重要维度之一;四是具备良好合规风控与经营稳定性,回应监管问询并披露风险防范措施。
可见,券商再融资“开闸”并非“全面松绑”,而是监管精准化升级的体现,核心在于鼓励高质量融资,契合监管对券商“聚焦主业、审慎扩张”的要求。在此导向下,券商再融资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资本运用更加契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
SFC
出品丨21财经客户端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黎雨桐 实习生林芷仪
21君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