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百年大展展出近两周,排队时长最高记录从7小时涨到了10小时。10月13日,有人从下午3点45开始排队,凌晨0点才看完全部展览离开故宫。
10月9日北京大雨,大批游客在午门前排队超过三小时进入展厅;但到了展厅,不少人才意识到“冒雨排队”只是这场“累垮所有人”的展览的开始:
“排队流动看展,强制要求参观顺序,不许超过前面观众,不能上厕所,观众和工作人员争吵不断,《清明上河图》看了两分钟就被催着走。”
随后几天,故宫多次调整观展规则,从改变参观顺序到《清明上河图》单独排队,但看展的队伍依旧越排越长,网络上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千里迢迢来看展的观众想不明白:
故宫特展不是首次,大排长队也的情况也不罕见,可为什么只有这次“百年大展”,成了一场人人吐槽避雷的“草台展览”?
荣宏君在10月11日早上9点半到达故宫,下午3点59分时,队伍排到了第二展厅的门口。工作人员告诉他,要看到《清明上河图》至少还得再等一个半小时。
4点半左右,52岁的荣宏君在排队8小时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伯远帖》。展厅里有2名游客和工作人员因为插队的问题大吵起来,荣宏君看着《清明上河图》前漫长的几乎不再移动的队伍,放弃了继续排队的念头,掉头离开了故宫。这位曾在《百家讲坛》上讲《国宝传奇》的主讲人最终没能看上一眼此次大展最受期待的国宝《清明上河图》。
为了看到这场故宫百年大展,不少人都“排了此生最长的队”。
10月9日,看完展览的人总结排队规律:8点前到达故宫,排3个小时就能看完展;11点左右到,排7个小时;12点开始排队,则要排8个小时队。两天后,“早到”失灵了,7点到达故宫的人发现前面就已经排了数百号人了;即便8点钟到,也依然要排队到天黑。10月13日,中午12点到半达的游客被工作人员告知,至少要排10个小时的队。
图源:小红书@雁来
经历了漫长排队的人劝后来者“自备折叠马扎和食物、饮用水”,否则硬站10小时很难遭得住。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观展人数多是所有人预料之内的事。
这次大展的主题定位《百年守护》,大展中故宫拿出了不少平常不对公众展示的重磅珍品,包括4幅“禁止出境文物”。在此之前,故宫已经5年没有在任何一个特展中拿出三件以上的禁止出境书画。
展品难得一见,你想着“等热度过去再去”却不现实。整个展期从9月30日到12月30日,一共三个月,但考虑到文物保护,珍藏品会定期更换,想看到《清明上河图》得赶在10底之前。
即便你并不热爱文博,一句“免费”也足以击溃最后的心理防线:百年大展线上免费预约,除了60元的故宫门票外不需要再额外花钱。
一切催人排队的要素都集齐了:轻易不展出的国宝、免费、限时,展览开始时间还恰逢国庆。
甚至都不需要什么具体理由,“错过再等100年”。
图源:小红书@粽粽停
“拥堵”从还没进故宫就开始了。有人为了看展国庆特地订了去北京的火车票,结果在小红书学了几天抢票攻略后,连抢三天票失败,“腱鞘炎都点出来了”。提前抢票失败后,也有人在故宫门口蹲守每天上午的“回流票”——也就是被预约后却没能按时到达的观众漏下的当日门票,在检票口边“赌一个奇迹”。
但抢票只是第一关,展览的预约是单独的界面,抢到门票也可能预约不上展览。陈祺9月30日上午去了故宫,当时现场放着一个“现场预约”的海报二维码,但很快名额被约满,大量观众扫码时显示“预约已满”,排了队发现约不上展的观众和工作人员吵了起来,甚至发生推搡,队伍一片混乱,故宫随后撤掉了现场预约的二维码。
等你熬过2小时的检票队伍,排上了午门城楼,却发现这场“罚站”远没有结束。
百年大展之际,故宫发明出全新的“7小时站桩围栏式”观展模式。观展路线被设置成“单线流动看展”,展厅里设置有盘旋的围栏,观众排成一列,以固定路线观展。观众被强行拉入一场“走马观花式文化普及”:没看到名画时在人墙里站一两个小时等待不知道何时移动的队伍,到了名画跟前又要被催着向前走,只能草草扫一眼,拍两张照片证明自己来过。
图源:小红书@故宫讲解丹阳
按照队列行进,就意味着所有人不能脱离队伍。但不少展品又是散落在队列之外的,你想离开队伍去看展品,回来又要重新排队。7个小时排队看展,去一趟洗手间都得鼓足勇气,先和身前身后的人打声招呼,解释自己离队的原因,否则回来还可能被视为“插队”。陈祺第一天去没经验,没带水,当天天气炎热,所有人汗流浃背,他打电话让外面的朋友给自己买了一杯可乐,请故宫的保安送了进来。
人多,还可以理解成是故宫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这场大展,但“强制观展顺序”又加剧了排队:最引人注目的《清明上河图》、和《五牛图》、《伯远帖》都被放置在第二展厅,即便你感兴趣的是其他展品,也必须和其他只想看《清明上河图》的人一起排队。
故宫官方建议游客“安静欣赏,不停留、不拍摄、不讲解”,但观展氛围远远谈不上安静:在展品前停下太久,工作人员会催促“请流动参观,边走边拍,不要长时间停留,加快脚步,往前走”。荣宏君在排队的8小时里目睹了4场争执,都是因为插队。但荣宏君说这也很能理解,被困在队伍里数小时,每个人都会变得焦躁、易怒。
强制按照展厅顺序观展、不能跳过展品,你以为故宫的意图是让所有人都能沿着精心布置的故事线观赏展览,后来发现又错了:从最初几天要求所有人按一、二、三展厅顺序观展,随后变换成一、三、二;再到《清明上河图》单独排队,排完二展厅可以自由观看一三展厅,观展顺序变幻莫测,“所以策展的意义是什么?”
我问陈祺怎么理解这次展览的“百年守护”主题,他说他没有什么理解——不是不想理解,而是挤在队伍里随着人流向前走的时候,累得已经没有力气去理解了。
图源:小红书@Sophiawoo
这次百年大展的拥堵,被很多人归结于《清明上河图》的明星效应。2015年,故宫建院90周年《石渠宝笈》特展上也展出了《清明上河图》,同样有人排队十小时只为了看一眼这张千年名画。那次换展前两天,排队的人直到凌晨两点还没有散。
荣宏君也是十年前排队的观众之一,但《石渠宝笈》特展排队对他来说并不像今天这样难捱。
有人回忆2015年在故宫排队时的感觉是“温馨”,“因为大家都知道要排好几个小时队,所以分拨去逛故宫、上洗手间和吃饭,位置都给你留着,回来也不会有人用异样眼光看着你。到了晚上故宫拎着暖水瓶就出来给大家倒热水。”
另一个明显区别是,《石渠宝笈》特展在武英殿举办,而这次《百年守护》则在需要爬楼,且空间更为狭窄的午门城楼展出。《石渠宝笈》是现场发号牌,按号牌顺序参观,避免了插队造成的争执。
图注:2015年《石渠宝笈》特展排队现场
这场百年大展的珍宝藏品的展出数量,也被认为和十年前不在同一个数量级。《石渠宝笈》特展上,80%的藏品都是“第一次和观众见面”,除了《清明上河图》和《伯远帖》,《展子虔游春图》、《冯承素摹兰亭帖卷》、《洛神赋》也被纳入了展出。陈祺的感受里,这次百年大展的珍宝虽然也不少,但论震撼程度,大约只有十年前的四五成。
“百年大展,最能感受到百年时间尺度的是排队的时候。”
“只有宝物没有策展”,成了故宫这场百年大展被诟病最多的地方。
但在故宫原本的规划中,百年大展其实有相当鲜明的主题策划——展现故宫从紫禁城变成博物院后一路保护文物、“化私为公”的历程。
故宫的周年特展主题繁多,这次展览纪念的是“故宫博物院建院”,而不是“紫禁城建成”,荣宏君解释,所以大展讲的是故宫“如何为文物保护做出贡献”,选择展出的文物并不是“越珍稀越好”,而是要在流传和保护过程中有特殊历史和代表性的文物。
作为专业历史研究者,荣宏君能感受到这场百年大展的策展“深意”,很多宝物背后都有一段坎坷的寻回经历。比如之所以展出《伯远帖》,是因为1951年这幅国宝即将在香港被拍卖,由中央财政紧急拨出专款购回;《清明上河图》也在朝代更迭中多次易主、流落民间。
但问题在于,作为向所有人开放的展览,展览现场并没有太多的解说或科普,帮助普通人了解“为什么这几幅画对于故宫的珍宝收藏历史而言意义非凡”。
比如《伯远帖》展台旁的墙上配了两段文字,摘录的是当时新中国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的原话,大意是表达感谢;另一段是参与购买者徐伯郊的原话,大意是自己想为文物收藏事业做贡献。荣宏君说,连他最开始看到郑振铎的寄言时都都一头雾水,“不知道是在感谢什么”,更别提普通观众了。
但即便忽略文物历史,只是欣赏单个的文物,也很难得到完整的体验。《清明上河图》本身的画卷很窄,宽度只有24.8厘米,细节繁多,几分钟的浏览时间里根本不可能看清上面的人物,但现场并没有更多辅助装置,帮助观众看清画面上的细节。只有墙上贴着二维码,提示观众可以扫码观看数字版高清图。
展览主题是《百年守护》,不少人三个展厅看完“不知道守护了啥,谁守护,怎么守护”。
在陈祺的看展经验中,好的展览不一定要有很多难得的宝物,但得“表达一些东西”,靠陈列和布展向观众传达一个故事或主题。“结果是观众也不太关心你的故事,故宫自己好像也不太关心自己的故事”,文博爱好者刘建评价说。
但作为一座身份特殊的博物馆,故宫策展也有自己的难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故宫本身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博物馆,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因此举办展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古建筑和文物。随后要考虑“国家和公众等各方需求、相关研究的进展”,最后才会考虑展览主题。
故宫策展也远远不是一个策展团队就能包揽的工作,而是需要相当庞大且复杂的部门合作:先由院一级的办公会商讨、确定展览的初步内容,并产生专门的分管领导;然后再选择内容设计团队,由书画、器物这些文物部门提供内容;展览部要按照场地情况和内容要求进行展陈设计和制作,最后还要由古建部门、安全部门和技术部门提供支持,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主任张光耀在2021年接受《艺术市场》的采访时介绍道。
而策展比一般博物馆更加复杂的故宫,要面对的是对文博展览兴趣高涨的参观者。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了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与世界顶尖博物馆比较,国内博物馆面临的承载力考验也更大:2023年,卢浮宫访客人次是886万,大概只有故宫博物院2019年人流的一半。
各地博物馆大排长龙的现象都已经成了常态: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展厅排队一度排满了两层大厅,“要是越王还在,吞吴的就不止三千越甲了,湖北省博一天就能上十万精兵强将。”
博物馆从“小众”“高冷”的文化体验,到“长满了人”,本身就是一个实现使命的过程——博物馆本来就是属于所有人的。
各地博物馆也在为治理拥堵寻求办法,比如延长开放时间、调整展品摆放和动线、给明星文物设置单间,或者和同城市其他博物馆组成联盟分流。为了更好地分散客流,故宫也在2023年正式开始建设北院院区。故宫北院预计设置12个现代化展厅,年文物展出量预计可以达到本院展出量的2-3倍。
“拥堵”或许只是阵痛。10月14日,故宫百年特展宣布开始采用发号牌的方式限流,号牌上写明了每个人的到场时间段。当天7点左右到故宫的人领取到了79号号牌码,显示的到场时间段是11点至12点,在规定时间段内到场的游客可以自由参观,“第一期展期结束了,故宫终于想起来发号了”。
但第一批珍藏书画的展期结束,也并不意味着大家看展的热度消减。10月14日之后,《伯远帖》、《诸上座帖》等会被撤下,换上《上阳台帖》等另一批书画展品。经历了第一次的排队8小时后,荣宏君依然准备为了《上阳台帖》再一次勇闯故宫。
“那可是李白现存唯一真迹。”
参考资料:
1.艺术市场杂志,《让文物活起来,“故宫策展”的隐形魅力》,2021.05
2.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突然之间所有博物馆都长满了人》,2025.10
3.澎湃新闻,《故宫百年大展,如何从195万件文物中选出这200件》,2025.09
4.澎湃新闻,《中国最火的博物馆,到底有哪些?》,2024.08
编辑|卢力麟
作者|贾小乐
设计|胖兔
封面图源|小红书@光哥的行囊
上一篇:科技股降温!62只个股估值已“超标”!哪些仍被资金热捧? 科技股降温了吗 科技股暴跌利好哪些公司
下一篇:快递业务量突破1500亿件 “小包裹”如何迸发“大能量” 快递业务量突破1500亿件 “小包裹”如何迸发“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