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蒋永霞)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500亿件,比2024年提前了37天。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快递业再攀新高峰,更是中国经济社会澎湃活力的生动缩影。
每一个穿梭于各地之间的“小包裹”,都是一个流动的经济细胞,连接着生产与消费、沟通着中国与世界,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大能量”。
当前,我国快递业竞争与发展的逻辑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图为北京市西城区一快递便民服务点内,市民在取快递包裹。(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更快突破1500亿件意味着什么
我国快递业务量提前突破1500亿件,直观展现了快递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这背后更是中国经济内在韧性与巨大潜力的集中体现。
今年7月,国家邮政局公开的数据显示,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天揽收快件超过5亿件,庞大的业务量背后是高效的资源配置,相当于每一秒就有近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通过寄递网络在国内外流动。1500亿件快件,相当于2022年全球快递包裹业务量的近八成。在高基数之上,我国快递业务量持续实现高增长,成为全球快递包裹市场的“动力源”,领先地位愈发稳固。
超过1500亿件快递规模,是14亿多中国人巨大消费能力的直接体现。它反映了国内消费市场的蓬勃生机和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是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微观印证。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邮政快递业通过覆盖全国、通达全球的网络体系,有效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支撑这一数字的,是一张遍布全国、深入乡村的快递网络,以及高度智能化的分拣、运输和投递体系。庞大的业务量背后是高效的资源配置。目前,全国已建成规模以上邮快件处理中心1300个,专业物流园区超过400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达42万处,实现了服务网络城乡全覆盖。从“次日达”到“当日达”,再到“半日达”“小时达”,我国快递业不断重新定义着物流速度的极限。
“小包裹”如何迸发“大能量”
“小包裹”的能量,远不止于商品的传递,它已成为畅通城乡循环、促进区域协调、保障产业稳定的关键力量。
畅通城乡循环,激活下沉市场。在新疆喀什,健全的新型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让冰箱、洗衣机等大件商品轻松进乡入村;在贵州六盘水,整合的快递资源与“源头直播+物流联动”机制,保障了猕猴桃快速送达全国。邮政快递业持续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使得城乡居民在消费模式与服务体验上的差距逐步缩小。
促进区域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在青海、甘肃等地,新投产的邮件快件处理中心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四川、陕西等地,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市级分拨中心、县级配送中心、乡镇服务站等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快。2025年上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和业务量同比分别增长13.6%和25.5%,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邮政快递业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在重要节点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衔接水平,促进商品和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支撑实体经济,提升产业链韧性。快递服务已深度融入现代制造业。在山东济南,智慧物流与供应链技术为重卡制造提供了产前物流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了生产与物流的高效联动。对于众多采用“柔性供应链”模式的企业,高效的快递物流实现了零配件即时配送和成品直达终端,显著降低了库存成本,加快了市场响应速度。
连接全球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际快递服务的支撑。中国的“小包裹”正飞向全球,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深圳为例,其跨境寄递路由通达海外224个国家和地区,海陆空航线超1500条。
创造巨量就业,承载社会民生。从分拣员、快递员到网点经营者、货车司机,快递行业直接带动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并间接带动电商、包装、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就业。
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
当前,我国快递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行业竞争与发展的逻辑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告别“价格战”,迈向价值竞争。粗放式的“价格战”已不可持续,行业竞争焦点正从“拼价格”转向“拼服务”“拼体验”“拼绿色”,这将是推动行业整体升级的内在动力。
2025年,国家邮政局等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反对快递领域的“内卷式”竞争,整治末端服务质量问题,表明监管部门将重点打击恶性价格竞争。从今年7月开始,部分地区上调快递价格,快递价格逐渐进入上升通道。今年8月,部分快递企业的单票价格出现相对明显的回升。其中,申通快递8月单票收入同比回升3%,至2.06元;圆通快递8月单票价格同比跌幅缩小,环比上涨约3.4%至2.15元。
快递企业也更注重修炼内功。企业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技术创新和客户服务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推动行业从“价格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实现长期范围内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行业也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挑战:如何减少包装污染、推广循环包装,实现“绿色快递”;如何从“送得到”升级为“送得好”,提供更准时、安全、个性化的服务,这些都是行业的必答题。
1500亿件“小包裹”测量着中国大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当这些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持续迸发能量,代表的不仅是流通产业创新与进步的刻度,更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