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 ”
小白轻松入门~
晚上好,我是简七~
最近参加了一场老友聚会,大家都有变化:有人犹豫要不要创业,有人索性给自己放个长假,我则一边在家工作、一边陪孩子。
不同的人生阶段,又把我们拉回那个老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
我想起一本小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作者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作者之一。
他在2010年的哈佛毕业演讲里,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转换:把商学院里分析企业的那套理论,移用到个人生活。
那时他正因淋巴瘤接受化疗,在演讲中提问:「如果生命走到尽头,你会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
后来,这场演讲被扩写成同名书籍,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克里斯坦森想交给我们的,不是某个标准答案,而是一套 「如何思考人生」的方法:用因果逻辑、资源分配与战略取舍的视角,像经营企业一样,认真经营自己的人生。
第一问:你的工作,让你感到幸福吗?
聚会时,有位朋友在纠结,是回归到原来那份体面、收入尚可的工作,还是去做一件全新的、有激情的事业。
她说,有一段时间她一想到跟原来行业有关的内容,就会生理性恶心。
而那份工作,她坚持了8年。
一直以来,她都在寻找「不让自己讨厌工作」的理由,认为哪有人能做「让自己喜欢的工作」呢?
书中也提到,太多人都是这样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妥协。
但克里斯坦森希望读者们也能像自己一样,「每天早上一醒来,想到自己能从事现在的工作就感到幸福。」
怎样才能做到呢?
书里引用了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把工作满足感分成两类:
基础激励:工资、环境、稳定性——它们让你「不辞职」
动力激励:成就感、成长、意义感——它们让你「想留下」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基础激励」里。
不是因为不想要激情,而是因为现实太重:房贷、孩子、父母、稳定...转行的代价太高了。
但克里斯坦森提出了一个企业管理中的资源配置理论:
一家企业把资源投在哪里,战略就在哪里。 不是你说什么,而是你的资源流向哪里。
同样,你的人生战略,不是你说想要什么,而是你的时间、精力、才华投资在哪里。
他问了一个扎心的问题:
你说你想转行,但这周你花了几个小时去研究新领域? 你说你想做有意义的事,但这个月你为此迈出过哪怕一小步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我们的资源从来没有真正流向我们认为重要的事。
关键是,开始分配资源。哪怕一周只有3小时,也是真实的开始。
第二问:你最重要的关系,健康吗?
这个问题更扎心。
克里斯坦森回哈佛参加同学聚会时,发现那些「看起来很成功」的同学,很多人并不快乐:
有人经历多次不愉快的婚姻
有人和孩子多年不说话
有人因为失控的选择锒铛入狱
他问自己:为什么这些聪明人,会在关键时刻做出那么糟的选择?
他的答案是——
我们花了太多精力投资职业增长,却几乎不投资亲密关系。
可人这一生,真正带来持续幸福感的,从来不是简历上的光鲜,而是:
晚饭时有没有人想和你说说话
失落时有没有人真的理解你
你累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可以放下防备的地方
克里斯坦森在书里用了他在商业领域提出的「雇佣理论」(Jobs to be Done):
顾客购买产品,不是为了拥有产品,而是为了「雇佣」这个产品来完成某项任务。
同理,你被「雇佣」成为伴侣、父母、朋友——但你有没有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
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给家人买很多自认为的好东西,或者带他们去自己喜欢的地方旅行。
但后来才发现,有时候只是「我以为我该做的」,对方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温柔的回应,或者耐心的倾听。
更可怕的是,克里斯坦森用「好钱与坏钱」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忽视关系:
「好钱」是那些能带来长期竞争力的资金,比如研发、人才培养; 「坏钱」则是追求短期回报的收入。 很多公司在早期会因为生存压力,被「坏钱」牵着走,结果牺牲了长远的成长。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这样:
回复一封工作邮件,就像挣「坏钱」——立竿见影;
陪孩子玩一小时,就像投「好钱」——短期看不到即时回报,但长期能让关系更稳固。
我们的大脑会不断诱导我们:「今天先把这个项目做完,周末再好好陪家人。」
但关系不是可以「补课」的。
孩子3岁时需要你陪他搭积木,他13岁时就不需要了。伴侣在脆弱时需要你的拥抱,如果那一刻你不在,信任就开始流失。
克里斯坦森说:「想让关系成为你幸福的源泉,要在对这种关系有需求前就进行投资。」
第三问:你是否过着正直的生活?
这一问,不太好理解。
克里斯坦森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很多哈佛同学,事业顺风顺水,却因为「边界模糊」的行为被判刑。
有人挪用公款,但「只是暂时借用」;
有人伪造数据,但「所有人都这么做」;
有人背叛伴侣,但「只是一时冲动」。
他们从没想过自己会走到那一步,但每次决定时都想:「就这一次,没关系。」
书中有一句让我印象极深的话:「100%的坚持,比98%的坚持更容易。」
因为那2%的例外,往往会成为你彻底偏航的起点。
道德边界一旦松动,你就很难再拉回来。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家公司,「声誉」就是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你一旦失去它,别的资产都很难保值。
这本书,其实有点像「人生战略课」。
三个问题,就像坐标系一样,帮我们随时校准自己的人生轨道。
工作:我正在把时间与精力投向真正带来「激励因素」的工作吗?
关系:有没有「雷打不动」的陪伴时间?对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正直:我的底线是否写清楚、立得住?
再具体一点,不妨做几个小动作:
每周为「真正重要的一件事」预约3小时;
问问你在乎的人:「我能怎么更好地支持你?」
写下3条你的「不为清单」,一次也不可以。
就像作者强调的那样,「别把最好的思考只用在工作,把它也用来设计你的人生。」
当资源开始持续流向你真正在意的人和事,我们会在行动里,慢慢长成那个有温度、有力量的自己。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