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或多或少都打过。以前是让你听语音按数字,复杂冗长的流程让人心烦意乱,现在智能了不少,多数问题AI就能帮你解决,紧急情况下只需要对着话筒咆哮“人工服务”,就能听到“电话转接中,录音请谅解”的提示音。
算下来,这套直接面对客户的呼叫中心系统已经有70年历史。1956年,泛美航空建成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呼叫中心,用于机票预订服务,到了1990年代,外包式的呼叫中心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电信、航空、银行、保险都是大客户。
中国的呼叫中心大约始于千禧年,中国移动率先启用了全国统一热线,后来变成了熟悉的10086。VXI维音——一个不那么熟悉的名字——也在那时进入中国市场组建本土团队,目前中国区员工已经超过1万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外包呼叫中心之一,客户覆盖大型银行、汽车、零售等全球500强,如果你打阿里巴巴、泡泡玛特、拼多多、美团这类新兴科技或者消费公司的客服电话,提供服务或接听电话的,多半也是维音的员工。
近日,投中网独家获悉,维音也要被卖了,卖方是贝恩资本。2022年,贝恩从凯雷手里买下维音全球(VXI Global Solutions),持有三年后,贝恩开始着手剥离维音的中国区业务。根据消息人士透露,已有包括上市公司、国资、央企等多家产业资本与贝恩完成初步接触。目前这部分业务的估值约为30亿元人民币。
不久前,贝恩资本刚刚向上市公司东阳光出售了秦淮数据,交易金额达到284亿元(详见《284亿,中国最贵数据中心卖了》)。相比秦淮数据,维音中国的绝对金额不算高,影响力也远不如当下火热的数据中心,但这两笔交易的共同之处在于,在如何处理PE与被投的关系上,贝恩资本连着两次给打了样。
“外包中心界的张朝阳”
维音的故事始于洛杉矶。
1998年华人周骏联合王以晖在洛杉矶共同创立维音。当时,全球外包产业可以说方兴未艾,在此以前,周俊曾经任美国亚洲商联的运营副总裁,负责电话营销和客服团队的建设、管理,在他任职期间,亚洲商联客户互动中心规模从几十人扩展到九百人。
正是在此背景下,周俊敏锐地捕捉到机会来了。华人背景再加上亚洲商联的从业经验,维音选择以多语言支持的能力,切入呼叫中心这条赛道,为后续的全球化埋下伏笔。
2001年,周俊找到刘千里,准备进入中国市场。恰好刘千里刚刚结束一段不成功的创业经历,但依然看好呼叫中心在中国的发展,于是选择加入维音,着手组建本土团队。
刘千里何许人也?一句话介绍,你可以把他看成是中国呼叫中心外包界的张朝阳。刘千里1988年毕业与北大物理系,199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虽然有能在北大和加工理工学物理的好脑子,刘千里却志不在此。毕业之后,他陆续在几家外企担任技术高管。2000年直接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作为电子商务公司China Home,INC.创始人之一,担任公司的CTO。
左手技术右手管理,刘千里一手创办了维音中国的两大业务体系:以技术开发为核心的维音数码(上海)有限公司,专攻外包运营的上海维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这种“呼叫中心+技术服务”的双架构设计,后来成为维音中国抵御行业波动的重要底气。刘千里在早期接受行业采访时曾提及,这种布局是为了避免“纯人力外包的低利润陷阱”,当时国内同行多聚焦单一运营服务,技术投入普遍不足。
时间继续拉回到2001年。刘千里曾经在一次访谈中介绍,当时中国的公司普遍都是自建呼叫中心,对外包呼叫中心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很低,市场份额很小,不少早先进入中国的呼叫中心外包商都成了“先烈”,但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和规模,外包模式逐渐得到认可。
说白了,就像当年华为给IBM支付“天价”咨询费,“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本意,一方面是学习西方当时先进的生产和管理学问,一方面是给人家展示你要融入的态度。
而这时候维音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尽管进入中国市场时,维音只成立了几年但已经服务了不少世界500强客户,他们进入中国时自然会选择维音。另外对于本土公司来说,维音的国际背景也算是个“外国和尚”。到2008年,维音已经在全球建立了十多个呼叫中心。
根据维音官网,巅峰时期,维音全球有超过40家呼叫中心同时运营,员工总数突破40000人。目前,维音中国也拥有超过10000名员工,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合肥等多个省市共设有16处大型运营中心。
知情人士透露,维音中国2024年营收约为22亿元人民币,过去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从这个增速来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显然呼叫中心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赛道,但胜在需求没落下:一方面,我认为包括我个人在内,有事还是喜欢跟真实的人打交道;另一方面,维音也进行了多次数字化迭代。
2014年起,维音开始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打造自主研发的智能客服系统。2015年,维音完收购信必优。信必优1994年成立于美国硅谷,全球员工3000多人,是一家提供软件开发、测试等技术解决方案的外包服务商。这次收购,显然弥补了维音在技术服务上的短板。
2023年,维音推出基于生成式AI技术的“1+5”智能产品矩阵,2024年推出VisionGAI大模型服务平台,具体细节就不多介绍了,总之AI大潮下,呼叫中心已经远不止客服这么简单。投中网了解到,在维音中国2024年22亿元的收入中,3/4的来源是客服外包,另外1/4则是IT和研发服务收入。
贝恩资本即将两进两出
除开踩对了呼叫中心外包这个大节奏,维音的成长史也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也就是贝恩和凯雷。文章开头时说,2022年贝恩资本从凯雷手里买下维音全球。实际上,这已经是贝恩资本“二进宫”了。
2013年,贝恩资本首次投资维音。对于这笔投资国内报道不多,可以确定的是,这并非一笔控股型投资,贝恩当时持有约1/3股份。当时贝恩资本看中的是维音在“中国市场先发优势与技术基因的稀缺性”,而维音借助这笔投资与贝恩的投后服务,也开始了在全球的进一步扩张,包括新增了不少全球管理人才等。
更重要的是,借助贝恩的资本支持,维音完成了对信必优的收购,也让维音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数字化迭代。
很快,2016年贝恩资本选择“功成身退”,连同管理层一起,将维音的控股权卖给了凯雷。据当时的报道称,凯雷经过了“激烈的竞价过程”,最终对维音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虽然无法得知贝恩的具体收益,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贝恩与周骏、王以晖、刘千里等维音的管理层建立了不错的信任关系。
凯雷控股后,维音开启了全球大范围扩张。这期间,维音全球的呼叫中心从22个扩展到46个,员工规模从1.2万人扩张至3.5万人,业务覆盖欧美、亚太等多个主要市场。
除了国际化外,期间维音的战略重心还包括聚焦中国本土客户,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本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一方面也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有“走出去”的需求,显然维音这种既懂中国,也有丰富海外经验的外包公司是理想选择。
2022年,到了凯雷脱手的时刻。神奇的是,买家还是贝恩。而且相比出售时的10亿美元的估值基本没变化。最终,贝恩又拿下了维音的控股权。这种操作在PE圈倒也正常,更何况,贝恩和凯雷在一些项目中不光是“老对手”,也经常是互相接盘、合作的“好队友”。
比如在竞购麦当劳中国时,贝恩和凯雷就分别于不同的机构结盟,最终由凯雷联手中信拿下了麦当劳中国的控股权。2019年,LED照明龙头欧司朗又被贝恩和凯雷联手以34亿美元收购。而另据报道,今年8月份,凯雷计划将荷兰技术服务公司HSO出售给贝恩资本,估值约为10亿美元。
2022年贝恩资本收购维音时周骏曾表示,“贝恩是难能可贵的最佳合作伙伴”。而当时贝恩资本亚洲私募股权联席主管、合伙人竺稼也表示,“本次投资体现了贝恩在创始人合作交易方面的优势,也是我们与创始人十多年关系相濡以沫的结果。”接手的这几年,贝恩再次推动了维音向AI的进一步迭代,目前生成式AI技术已经在维音的服务中广泛应用。
看起来像是PR话术,但实际上却是大实话。我记得在参加德福资本合伙人大会时,曾听过关于赛生药业私有化的分享。具体内容不赘述了,核心就两点,一是PE要多站在创始人角度考虑问题,二是学会让利,向管理层让利。实际上后者也是前者的延伸。
再比如前段时间大热的秦淮数据。最终东阳光以284亿元将秦淮数据收入囊中,据投中网了解,在秦淮数据即将出售的消息曝光后,多家概念股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这笔交易直到公告前两周才基本达成一致,这其中除了价格、产业协同等业务因素外,关键就在于秦淮数据管理层的意志。
可见PE与PE之间,PE与企业家之间你来我往,正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正是资本的真谛。但要是一整个全掉“钱眼”里,也不是做交易的料,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文章开头提出的,如何处理好与被投企业管理层的关系。毕竟钱是赚不完的,能与企业家搞好关系,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才能一直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