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纽约时报以《一个靠中国繁荣起来的爱尔兰工厂小镇,如今正失去它“皇冠上的明珠”》为题,揭露了一个行业变动:
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好起来了。
在英国的爱尔兰小镇阿斯基顿的雀巢工厂即将关闭,很多当地的老奶农都感受到了压力。
原因很简单,这个小镇的辉煌繁荣,就是中国带来的。
2010年前后,中国的婴儿潮爆发,这里的雀巢工厂专为中国市场生产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这些奶粉卖到中国,都是暴利。
所以奶粉又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和“白粉”。
但随着中国对进口奶粉的需求变小,这座工厂已经难以为继。
当地记者蜂拥而至,这里的工人只能承认一个事实:
中国企业似乎不仅仅是想买奶粉,更想学会制造它的每一个步骤,并且,这件事给他们干成了……
说到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国是有过切肤之痛的。
2008年因为三鹿事件,中国消费者普遍对国产奶出现了不信任,国产奶粉市场份额一度只有30%多。
很多人都喜欢从香港、澳洲代购奶粉,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几乎被海外品牌垄断。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的传统,就是穷什么不能穷孩子。
尤其是处在襁褓期的小孩子,一点不能耽误,好几百一罐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再怎么咬牙也得上。
据当时的行业调查,光是在澳洲,就有近40万人的代购从业者规模,贝拉米、a2等品牌在中国市场大杀四方,市占率一路升高。
外资奶粉企业在2015年达到顶峰为60%。
但10年过去了,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
2024年,国产奶粉品牌的市占率从2015年的40%升至近60%,前五的品牌为飞鹤/伊利/雀巢/达能/君乐宝,且这些品牌的中高端奶粉销售呈现出更快趋势的增长。
目前,国产奶粉已经在中国市场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曾经一边倒的局面已彻底改变。
中国婴幼儿奶粉,为什么突然行了?
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崛起绝非偶然,又或者是消费者买不起国外奶粉,而是国产婴幼儿奶粉确实强起来了。
拿龙头飞鹤举例,早在2007年前后,在许多乳企依赖散户收奶的行业背景下,飞鹤便顶住资金压力和不理解,毅然决定投入巨资自建牧场,从源头上控制饲料的品质和安全。
此外,为了提升品质,飞鹤也在行业内最早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挤奶设备,对奶牛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确保生牛乳的菌落指数、乳蛋白含量等核心指标远超国标甚至欧盟标准。
2008年三鹿陨落之际,飞鹤就因其全产业链模式确保了产品安全,所有产品全部合格,成为了少数未被波及的企业之一,赢得了市场的初步信任。
在2009年国产奶粉行业整体低迷时期,飞鹤的销售额逆势增长了超过10亿元,增幅超过了100%,并顺势担起了恢复国产婴幼儿奶粉信誉的大梁。
虽然海外奶粉代购潮的兴起,但飞鹤并没有失去信心,并认识到了海外奶粉的一些弊端:
他们的配方特点,其实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宝宝的体脂,而要做出真正适合中国宝宝的产品,就必须深入理解中国母乳的特点。
因此,从2009年参与国家“863计划”开始,飞鹤便着手建立中国母乳数据库,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样本量接近2万个。
基于这些研究,飞鹤发现中国妈妈的母乳成分(如蛋白质和氨基酸动态比例)与国外存在差异。
比如中国母乳中DHA与ARA的比例约为1:1.7,但欧洲是1:1.9。基于此,飞鹤对产品配方进行了精准升级,如明星产品星飞帆卓睿就将DHA/ARA的配比设定为1:1.7,更贴近中国母源的标准。
这些扎实的研究,支撑了飞鹤在2014年左右提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战略定位。
这句广告词,就和当年的脑白金一样,精准击中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智,也因此飞鹤的市占率一路增长,成为中国婴幼儿奶粉的龙头。
不过即便成为龙头,飞鹤也没有满足现状。
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国外奶粉依然拥有“卡脖子”的能力,比如关键的原辅料依赖进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飞鹤的科研团队历时多年,于2022年成功获批国内首条乳铁蛋白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这一国外垄断,并且率先在乳业行业掀起了数字化改革:
在养殖端,打造数字化牧场,饲养员通过一部手机就可实时掌握每头牛的健康状况。
在供应链,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了从挤奶到加工不超过2小时,以及部分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不超过28天的高效新鲜保障。
当然,奶好也怕巷子深,为了重新唤起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心,解决三鹿的遗毒,飞鹤每年还会自掏腰包,邀请大量渠道商和消费者到其产业集群实地考察(“溯源”),直观展示其产业链和质量管控。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消费者已经不再迷信国外奶粉,重新拾起了对国产奶粉的信心。
中国奶粉行业的故事,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
纽约时报的报道提到:
雀巢之所以关闭爱尔兰工厂,是因为他们准备在中国的苏州建设一个新工厂,这个新工厂的产品品质和在阿斯基顿制造的几乎一样。
雀巢在苏州设厂,反映的是巨头的焦虑。
2015年,中国奶粉企业君乐宝率先通过了食品安全全球标准BRC A+顶级认证,成为全球奶粉行业第一家获得A+顶级认证的婴幼儿奶粉企业。
2025年,君乐宝又发布全球首个“脑体双优”科研模型成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鉴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业内首次针对婴幼儿配方奶粉授予“国际领先”认定。
飞鹤则是启动“脑发育”战略,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顶尖科研团队进行合作,打造国内外顶尖脑发育科研平台。
过去,海外奶粉巨头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了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主流市场。
但现在,中国本土的配方技术正在增强,飞鹤、君乐宝等国内领头企业近年来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高端、更专业的产品线。
飞鹤的“脑发育战略”和君乐宝的“脑体双优”科研模型,已经让国外同行感到了压力。
而要和中国企业比快,就得把研发工厂放在一个能快起来的地方。
苏州能够吸引雀巢设立工厂,不单单是因为制造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当地的产业基础、技术资源、以及营商环境。
作为长三角最富庶的地区,苏州的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善,周边还有江南大学这样的食品研发名校,拥有众多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总量超45万。
且苏州工业园“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亲商服务,也为雀巢的落户奠定了基础。
2024年,中国消费者购买300元以上奶粉的占比增至26%,超高端市场(零售价格高于430元/公斤)占总市场规模的37%,比2023年提升了4.2个百分点。
这说明,中国奶粉行业不仅仅是企业层面好起来,更是消费层面好起来。
从爱尔兰小镇的工厂关闭,到雀巢在中国加大投资建厂;从三聚氰胺事件的信任崩塌,到国产奶粉市占率超60%的强势回归——中国奶粉业确实是好起来了。
阿斯基顿的居民称奶粉为“皇冠上的明珠”,如今,这颗明珠正在转移。
这个转移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地理据点,而是属于那些能够持续创新、洞察需求、全球布局的企业——无论它来自西方还是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