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后股市开门红,却立马又出现了黑色星期五,有朋友找我探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这么大幅度的涨和跌,那些基金是怎么处理的?
基金这东西,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可能还是比较有地位的,毕竟体量摆在那,不是个人投资者能比的,随便一只上规模的基金,都有一二十亿,大点基金就更不用说了。
我之前是混过一段时间基金圈的,其实大部分基金远比个人投资者简单,尤其是知名度越高的,就越简单。
可能很多人不信,讲一个现实情况就懂了。
基金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当行情好的时候,某些板块很容易出明星基金经理,第二个是当行情不好的时候,基金的平均表现,肯定比股市里的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要好。
先说第一个,当年白酒火的时候,你看跟着火气来多少基金,还有当年医药火的时候,又火了多少基金经理,比如葛兰被称为医药女神是吧。
其实不只是基金,投资机构也是一样的,你看当年写价值这本书的张磊有多火,这几年成绩也不怎么样。
但股市这东西,它就是会周期性波动,不管哪个板块,火的时候光鲜亮丽,不火的时候不忍直视。
你看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关注之前那些明星基金经理,因为板块表现不好,他们的战绩自然就不好看了。
那问题来了,他们那么厉害的人物,就不能带着基金在合适的时候转型,然后穿越周期,然后一直火?
这还真不行,或许基金经理自己想这样做,但是他管理的基金不能这样买,只能跟着板块的下跌回撤,板块不翻身,他们就很难翻身。
很多基金之所以简单,是因为他们的折腾空间,远比个人投资者小,你可以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不想买就不买,不想卖就不管了都可以。
基金不行,拿到钱必须要买,否则别人把钱交给你躺在账上算怎么回事,然后别人赎回的时候不想卖也得卖。
基金很多时候的回撤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基民赎回,他就只能卖。
然后很多基金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定性,比如医药类型的基金,总不能今天半导体火就买半导体,明天能源火就买能源,所以当一个板块整体上表现低迷的时候,基金只能眼睁睁看着毫无办法。
当然灵活性配置或者分散性配置的基金也有不少,但是相对比较难出明星基金经理,投资就是这样,火力越集中,收益率才有可能越高。
风险和收益永远是成正比的,分散之后风险确实小了,光环也就弱了。
所以当一个板块很火的时候,押宝在这个板块的基金自然就会表现很好,如果公司又选得好,当然就会成为那个时间段的明星。
然后第二个当行情不好的时候,很多基金的表现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其实是不错的,因为它更能耐得住寂寞,更看重分红。
所以即便没有股价上涨的收益,也会有股息收益,还不会反复折腾导致“额外”亏损。
这样综合来看,是不是大量基金的本质上很简单?当然基金的类型有很多,我说的是其中一个类型的。
因为它简单,所以个股短时间内的涨跌,跟基金没什么关系,他们也不会怎么处理,他们有固定的程序和流程。
网上经常有人开玩笑,让一条狗去管理一只基金,可能最后的成绩不会比一位基金经理差。
这个话肯定是不对的,很多基金经理是很优秀的,不说别的,他们的学历摆在那,经验摆在那,见识和认知也摆在那,真让他们以个人的身份去投资,很多人的成绩不会差。
但是他管理的基金不一样,因为会有很多限制,并不是他管理一笔钱想怎么弄就怎么弄,这一点不管是大基金还是小基金还是私募,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基金都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之前退出私募的原因。
基金经理最大的缺点,是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自己经营过公司,很难通过有限的信息把一家公司立体性还原出实际经营情况,也就很难准确判断公司的真实价值。
而他们最大的优点,是更理性,因为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多,了解到的东西也更多,会有他们自己的判断,跟风情绪会少很多。
总之,基金是一个被条条框框限制住的工具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做着很多无奈的事情,业绩好不好很多时候看运气。
当然我说的是正规基金,实际上还有很多基金主要靠抬轿子赚钱,这个不讨论。
我自己并没有买任何基金,今天之所以提一下基金,是希望朋友们吸取基金的优点,同样可以用在自己的投资理念里。
怎么吸收也很简单,你可以不买基金,但是人家好歹也是大资金,还是应该关注的,要去了解他们的类型和持仓,观察他们的阶段性表现,最后总结出你需要的东西。
在这一轮行情启动之前,也就是差不多3年左右的熊市,很多大规模的基金表现是可以的,比如丘栋荣、鲍无可、徐彦,姜诚、赵晓东等等,有一大批知名度都比较高。
但是他们在近一年的表现,其实并不好,因为今年的行情,主要是成长性公司带起来的,成长性同时也意味着风险性,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踏空了。
今年配置成长性公司的基金,我没去具体统计,净值增长率翻倍的基金几十只应该是有的,50%以上的收益,应该是常规表现。
但是前几年熊市那批优秀基金,今年大部分的收益只有十几个百分点,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么大差距?
尤其是沪深300今年的收益率都已经接近16%了,为什么他们在熊市如此优秀,现在居然连沪深300都跑不过了?
然后为什么那么多无名之辈,在今年这样的行情突然就闪亮登场了?
原因就是前面讲的,他们太简单了,熊市表现好,因为那一群人非常注重风险控制,他们的仓位配置优先考虑的是风险和成本,而不是收益。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只会选择基本面优秀、经营稳定、股价较低,说白了就是主要选择行业龙头,不期待多高的成长性。
而今年表现亮眼的基金经理,主要出自科技板块,他们正好相反,优先考虑增长潜力,而不是风险和成本。
典型的就是今年布局算力的基金,很多的收益都翻了一两倍,他们选择的时候主要看概念强不强,至于PE高不高,或者业绩能不能兑现,这并不重要。
这个时候可能有朋友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能不能在熊市的时候选择前者,牛市的时候选择后者,这个想法太天真了,非常难切换,因为这完全是两套截然相反的投资系统。
现在我们只是以后视镜的角度去分析,实际上当自己深处其中的时候,你大概率判断不了,如果你能判断,也就不会去选择他们。
也不要去评价谁好谁坏,这没有对错,只是风格不同。
如果非要说差异,我个人认为,能在熊市有比较好的表现,会更长久,知名度会更高,比如我刚才讲的那几个名字,很多人可能还记得,但是今年靠科技板块翻倍的基金经理,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名字都很难留下。
原因很简单,熊市表现好,意味着平均年化收益率不会差,即便牛市只有不到20%的收益率,但是他们管理的某些基金,多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能做到15%以上,这已经很不错了。
而今年收益很高的那些基金,很可能一次大幅度回撤后,就黯然失色了。
看到这里,老朋友是不是就明白了我想表达的意思?
没错,我这两年反复讲的仓位配置逻辑,按照“保底+兼顾保底和成长+成长”的组合方式,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个人投资者,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完全可以灵活配置。
现在的行情,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很尴尬,有少量公司,即便基本面很优秀,但涨势就是不好,虽说风险不大,但是收益是个问题。
有些公司,都知道是为梦想买单,但涨势确实很好,虽说风险很大,但看着就眼红。
这也是我前两天说年底我的调仓可能会多一些的原因,该卖的不必恋恋不舍,该买的不必过于担忧,我的调仓记录都会放在专栏,但是仅供参考,切勿照抄。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