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国庆刚过,双十一就来了!?
10月9日,也就是今天,京东宣布将于晚8点拉开双十一电商大战的帷幕。相比去年的10月14日,足足提前了五天。
可谁还记得,这场始于2009年的全民购物盛宴,最初的活动周期仅为24小时,与现在动辄超过20天形成鲜明对比。
PART.01
为什么双十一越拉越长?
双十一促销,原本是淘宝为了盘活11月淡季市场,以“光棍节”名头鼓捣出来的促销节点。
这一尝试迅速点燃了国内消费者的购物热情。随后几年里,淘宝双十一销售额从最初的5200万,暴涨至如今的千亿。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电商平台和品牌选择加入到这场狂欢之中。
各平台的宣传口径也从“狂欢日”变为“狂欢季”,活动周期也从24小时变为超20天的多阶段促销。
说起来,电商购物节的周期扩张已经成为电商行业的普遍趋势。比如京东力推的“618”就从1天延长到了“5月预热,6月开卖”。
其实,大家背后的逻辑都是一致的。购物节创意不存在独家专利,除了淘宝、京东这类创始平台,拼多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都相继加入。与此同时,商家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参与的品类和商品也在逐年递增。
规模越扩越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参与者日益增多。短短1天的活动时间,已经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
平台为了缓解服务器压力、创造更多营销触点和曝光、抢占消费者心智和钱包份额;商家为了新品推广、库存清理和利润冲刺。在双方推动下,“延长”成了无法避免的选择,“抢跑”更是“谁都不能落后”的军备竞赛。
从更深层次来看,双十一、618的周期扩张其实反映了中国电商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
PART.02
在存量市场里寻找新增量
近年来,双十一新鲜感越来越低,交易额增长也在降速。以淘宝为例,2010年-2019年,淘宝+天猫双十一交易额增速从1772%降至28%。而淘宝最后一次对外公布交易额是2021年(5403亿),此后不再提及。
其他平台和其他大促活动基本大同小异,对交易额至上的电商平台来说,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寻找新增量突破行业瓶颈。
今年“618”,美团、京东、淘宝就以外卖为由头,围绕即时零售打了起来,竞争很惨烈,三方都在该业务上砸了上百亿的真金白银。
京东表示平台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100%,多品类与业态的协同爆发。
淘宝则称即时零售显著带动淘宝用户规模和活跃度,今年“双11”预计有数千家天猫品牌入驻淘宝闪购。
而依靠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模式崛起的抖音电商,也加速转向传统电商的主战场,加大对货架场景的投入。
此外,据淘宝介绍,今年双十一(10月15日-11月14日)将首次出海,预计在海外投入10亿元营销补贴,同时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在境外的12个站点将支持跨境包邮、包退服务。国人玩腻的“签到领金豆”、“新用户1元秒杀”、“游戏赚金币”等传统玩法也将搬到海外,让老外们“尝鲜”这些国内玩剩的套路。
而拼多多旗下Temu美国站也将在今天启动预热,统一设置八折与八五折两档优惠,与美国传统大促“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正面竞争。
扩展海外是好事,可说到底,京东、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各平台主要精力还是在抢国内有限的市场份额。蛋糕就那么大,不想办法扩展新市场、新领域,迟早会被竞争对手蚕食殆尽。
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在欧美市场里一家独大,2024年营收高达6380亿美元,遥遥领先国内电商巨头们。
虽然其面临着SHEIN、Temu、TikTok电商以及阿里速卖通的冲击,但始终难以动摇根基。有人认为是因为亚马逊成立早,占了先机,可回看其发展史,你会发现它的崛起绝非偶然。
从图书生意入局电商的亚马逊,在做到一定规模后,也面临着被竞争者拖入无休止价格战的困境。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亚马逊开始拓展业务,进行图书之外的商品销售,后续逐渐摸索出遍布全球的物流网络、Prime会员体系、第三方卖方市场等关键环节。
电商只是亚马逊诸多业务中的一环,云服务、广告业务才是才是其利润核心来源。持续拓展的新板块为亚马逊带来了足够强大的发展潜力,不至于落到在单一领域跟竞争者死磕的境地。
当然,咱们国内靠电商起家的几大巨头也都在积极发掘新增长曲线。比如淘宝的云服务和AI,京东的外卖、酒旅供应链......当电商行业真的卷无可卷,这些将成为它们比竞争对手活得更久、更好的关键。
而在电商业务上,如何在国际舞台与全球巨头掰手腕,靠服务?还是靠性价比?这些都是中国企业下阶段该思考的问题。
对于如今的消费者来说,京东抢时间突袭,大伙也就看个乐子,最终剁不剁手还得看优惠力度和商品质量。
其实消费者的诉求也很简单,无非是透明的规则、实在的优惠、靠谱的售后。平台与其在“提前启动”和“营销话术”上内卷,不如少些套路,多些便利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