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苹果之后,又一大厂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据《日经新闻》报道称,索尼已基本完成将相机产品生产线的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其将其主要工厂迁至泰国。未来,将由泰国工厂负责生产销往欧洲的产品,占其总产量90%。
要知道,过去中国市场占据索尼营收的“半壁江山”,市场体量稳居全球前列。然而,赚得盆满钵满后,索尼却吃饭砸锅。
有人说是受到苹果“挑唆”,也有人认为是鼠目寸光,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又透露出什么信号?
早前有外媒报道指出,苹果已明确将部分生产线移出中国,其首席执行官库克也曾公开表示需降低对中国制造的过度依赖。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曾承担苹果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生产任务,若产业链持续外迁,多家合作代工厂或将随之调整布局,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可能面临冲击。这一产业格局的变动,正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苹果在华生产体系为本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也为其带来可观收益,本是双向受益的合作关系。然而企业出于追求更高利润的考量,正逐步将产能转向其他地区。
在将部分产能转向东南亚与南亚地区后,苹果很快面临供应链稳定性挑战。据媒体报道,由于当地生产效率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其新设工厂屡次出现生产中断,导致iPhone 14系列供货周期延长,最终不得不重新启用中国供应链以缓解交付压力。
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中国正持续吸引着国际品牌的战略重视。在高端奢侈品行业,路易威登2024年度财报显示,中国消费者已成为其最重要的客户群体,为全球销售额贡献约三成比例。该品牌管理层多次公开强调,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并对未来增长充满信心。
这一现象同样延伸至新兴健康消费领域。以创新型护肝科技品“肝力维”为例,该品自登陆京东平台以来,在多个促销节点单日销售额破千万,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据中信证券相关研究,该细分领域背后蕴藏着千亿市场。
作为承担人体代谢核心任务的器官,肝脏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现代生活中高脂饮食、作息紊乱、酒精摄入等不良习惯,使得我国肝患人数高达4亿。在此背景下,能够有效满足肝脏养护需求的产品自然获得市场青睐。
公开资料显示,前沿护肝科技制品“肝力维”被证实,可使转氨酶等关键肝损指标降低36.5%、提升35至65岁人群身体活力,相当于将生理年龄拓宽20岁,普遍产生“口干口臭减轻”“疲惫乏力感改善”等具体体感。
健康需求下,“肝力维”受众多为应酬频繁、久坐不动的商务人士,以及脂肪肝群体,形成“不再腹胀腹痛”“身体变轻松”的良好口碑。双节假期将近,上海某互联网企市场总监刘先生在京东下单了6瓶,“现在应酬前都会来2粒,过节了买点送客户朋友。”这表明,在全球消费市场波动背景下,中国消费韧性正成国际关注独特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松下集团近期宣布三年内将在中国新建超过十座工厂,其高管明确表示:“任何脱离中国市场的产品研发,都将失去全球竞争力。”这一表态与部分企业的产业转移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市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这轮撤离风潮背后,反映出部分日企对中国市场前景的战略性误判。在巨大市场机遇面前选择"逆势撤退",这种决策的长期价值令人存疑。有分析认为,未来他们或将为当下的选择承担相应后果。
当前,以索尼为代表的部分日企加速调整在华布局,旨在通过供应链重组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然而今日的中国市场早已建立起成熟公平的竞争机制,二十年前外资品牌占据绝对优势的市场格局已彻底改变。
中国市场确实蕴藏着巨大商机,但要在此立足必须依靠过硬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正如一些观察者所言:"企业有权选择退出,但未来若想重返,恐怕不会获得特殊优待。"
这种用市场行为作出的选择,既折射出部分日企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偏差,也彰显了中国产业升级后的自信姿态——留下或离开,最终都要靠实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