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报道
曾经凭借生长激素叱咤资本市场的长春高新,在遭遇业绩滑铁卢后,正加速推进赴港上市计划,试图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9月29日,据港交所披露,来自吉林长春的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hangchun High-Tech Industry (Group) Co., Ltd.(简称"长春高新”)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长春高新于1996年12月18日在深交所上市,截至2025年9月29日收市,总市值为人民币525.83亿元。
这标志着这家曾在A股市场创造“神话”的“生长激素茅”正式开启“A+H”双平台上市征程。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春高新此次赴港IPO的核心看点,在于其作为国内生物制药领域“平台型龙头”的稀缺性。从基本面看,公司业务已覆盖基因工程、生物疫苗、抗体药物、高端化药及现代中药五大细分领域,形成“研发-生产-商业化”的全产业链闭环。
“对长春高新自身而言,赴港上市不仅是融资渠道的拓宽,更是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步。H股发行将直接带来三重价值:资金支持研发管线加速兑现。生物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港股募资可缓解现金流压力,推动FIC/BIC产品的全球多中心临床及上市进程;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港股作为全球资金配置平台,有助于吸引跨国药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加速海外市场拓展;优化股东结构。引入国际机构投资者,改善当前以国内公募为主的投资者结构,提升流动性与估值稳定性。”该分析师说。
核心业务面临挑战
对于长春高新而言,业绩波动是公司目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长春高新收入分别约为126.27亿元、145.66亿元和134.66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66.03亿元。同期公司利润分别为42.15亿元、47.76亿元和27.08亿元,2025上半年净利润为9.32亿元。尤其需要关注的是,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7.55%,净利润同比下滑43.01%。
对于业绩下滑原因,有业内人士直言:造成业绩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其过度依赖生长激素业务。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1月,广东省医保局牵头的11省联盟集采发布文件,重组生长激素纳入集采,长春高新的粉针降价进入集采。此外长春高新涉及的集采项目还包括河北省化学药品及生物药品集采、福建省第三批药品集采、浙江省第四批药品集采。虽然在2022年广东联盟集采中生长激素最终中标价仅降低13%,但这一政策信号已引发行业估值的重构。集采政策的实施,意味着生长激素产品的价格将受到更严格的控制,这将对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集采压力,生长激素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加剧。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生长激素市场规模正在经历迅猛的增长。自2018年的40亿元人民币开始,这一数字在短短五年内激增至2023年的116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3.9%。这一增长速度令人瞩目,使我国成功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长激素市场。特别是长效生长激素市场,从零起步,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至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到29亿元人民币,其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57.4%。
在看似充满机遇的市场背后,实则竞争激烈。咨询机构数据显示,生长激素市场中,长春高新(旗下金赛药业)占据74%的市场份额,安科生物、特宝生物等企业紧随其后。目前市场上短效剂型仍占据65%的市场份额,但长效制剂(如金赛增、TransCon hGH等)正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抢占市场。这一趋势表明,长效生长激素产品正在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集采对生长激素市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适应症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集采将筛选出愿意以最低价格生产销售的厂商,因此,行业利润率的下降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是必然的。”前述行业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商业化布局层面,鉴于现有生长激素销售严重依赖院外市场(占比超过60%),构建差异化的DTP药房和互联网医疗渠道将成为关键。厂商需要通过创新的销售模式和渠道拓展,来应对集采政策带来的市场变化,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此外,公司疫苗业务也在受挫。长春高新旗下长春百克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多项关键财务指标出现大幅变动。报告期内,长春百克生物营业收入为1.6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70亿元减少39.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6.43万元,与上年同期的6056.51万元相比,大幅减少98.24%。公司表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带状疱疹疫苗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且公司布局新销售渠道、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增加销售费用投入。
如此,长春高新急需寻找一条破局路径。
赴港上市前景如何?
长春高新的困境折射出药企对单一爆品的路径依赖风险。当政策与市场突变时,“躺赢神话”终将破灭。眼下,对长春高新而言,破局的路径在于推进赴港上市计划。
为此,今年6月30日,长春高新召开第十一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启动H股上市相关筹备工作的议案。仅仅三个月后,公司便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推进速度相当迅捷。公司表示,此次赴港上市是“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公司国际化进程,增强公司在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国际品牌形象”。
目前,长春高新的海外收入规模仍然很小,2024年仅为1.30亿元。公司计划“不断扩大现有出口产品品类,拓展海外商业及学术活动”,但缺乏重磅产品支撑。从港股市场环境来看,近期内地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数量增多。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累计有77家按第18A章制度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合计首发募资约1298.22亿港元,总市值约1.70万亿港元,涵盖抗体、小分子、疫苗、创新医疗器械、手术机器人及细胞疗法等领域。
赴港上市真能一劳永逸?对此,前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尽管基本面扎实,但长春高新赴港上市仍面临多重挑战,需重点跟踪以下风险:一方面,港股流动性与估值压力。当前港股生物科技板块整体情绪偏谨慎,新股破发率较高。长春高新虽为龙头企业,但若市场环境低迷,H股发行估值可能低于A股,短期或面临“AH折价”压力。需关注保荐人中信建投国际的定价策略。
另一方面,关注研发与商业化不确定性。尽管管线储备丰富,但创新药研发失败率高,III期临床结果、监管审批(如NDA通过率)、商业化放量节奏均可能影响业绩预期。例如,15款1类创新药中,若核心品种进展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市场信心波动。
此外,关注行业政策与竞争格局。生物药领域受医保控费、集采政策影响显著,疫苗板块则面临竞品迭代。国际巨头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领域的竞争加剧,可能挤压市场份额。
“长春高新赴港上市是其从‘区域龙头’向‘全球化生物药平台’跃迁的关键一跃,短期看融资与品牌赋能明确,长期价值取决于管线兑现能力与国际市场拓展。”上述分析师指出,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权衡“高成长性”与“潜在波动性”,重点关注后续招股定价、管线关键节点及行业政策变化。
赴港上市或可输血续命,但若不能重塑产品矩阵、提升创新效率,资本市场的耐心恐怕比集采降价更加残酷。不过,也可以确定的是,长春高效若成功登陆港股,将有助于公司引入国际投资者,加速创新研发和国际化业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