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书望 编辑/陈小泉 来源:燕梳师院
国民养老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补齐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短板的重任。从初期依托政策红利探索市场,到经历保费、利润的断崖式下跌,再到短暂反弹后,2025年上半年又陷入“保费、利润双降”的困境。
而同期行业内新华、恒安保费迅猛增长、泰康扭亏为盈的分化表现,更让国民养老的“破局之路”显得尤为迫切。
上半年经营承压
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核心数据,为国民养老上半年的经营情况画上了“承压”的注脚。具体而言,截至上半年末,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5.3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8.93%;净利润为2.04亿元,同比下滑20%。
图源: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然而,这一数据与同期其他养老险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新华养老、恒安养老保费增长显著,泰康养老甚至实现了扭亏为盈。国民养老为何在行业整体回暖之际出现“掉队”迹象?
保费端,一方面,依赖银保渠道的问题突出,产品结构高度集中年金险,未能及时建立起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个人养老产品线,导致业务收入波动明显;另一方面,部分存量业务受经济环境影响,出现退保或续期乏力等情况,进一步拖累保费增长。
净利端,投资收益波动、负债成本居高不下以及运营效率待提升,共同导致净利润下滑。尤其是部分养老产品承诺收益刚性,利差损风险隐现。尽管公司试图通过控制费用、优化资产配置来稳住利润,但短期内仍难逆转下滑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端表现相对稳健。截至上半年末,国民养老的投资收益率及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01%、3.62%。即便如此,也未能对冲保费下滑对其净利润的影响。
资产负债结构方面,截至上半年末,国民养老总资产为737.7亿元,净资产131.53亿元,保险合同负债73.81亿元,整体偿债能力指标符合监管要求,但资产规模增速与负债端的匹配度仍需关注,尤其是在养老险业务“长期资金、长期负债”的特性下,若保费持续下滑,或影响未来资产端的配置空间。
人事更迭频繁
除业绩压力外,国民养老的人事变动较为频繁。从公司官网来看,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兼首席投资官吴双成的履历已从高管名单撤下。
公开资料显示,吴双成拥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曾先后担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法规及监管部主任科员、投资部副处长、规划研究部处长、副主任,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投资专家,泓德基金管理有限公 司专户首席投资官等职务。
9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接连发布多项批复,对国民养老相关人员任职资格予以核准。
在监事任职资格方面,根据《关于核准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文赜任职资格的请示》(国民报〔2025〕121号)、《关于核准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侯伟荣任职资格的请示》(国民报〔2025〕122号)及相关说明解释材料、《关于核准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李理任职资格的请示》(国民报〔2025〕123号),总局经审核,分别核准董文赜、侯伟荣、李理三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的任职资格。
图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在董事任职资格方面,依据《关于核准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邵刚任职资格的请示》(国民报〔2025〕119号)及相关说明解释材料、《关于核准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王华任职资格的请示》(国民报〔2025〕117号)、《关于核准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张军红任职资格的请示》(国民报〔2025〕118号),总局经审核,分别核准邵刚、王华、张军红三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任职资格。
图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业内人士指出,国民养老作为多家银行、保险机构联合发起设立的专业养老险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不同股东之间的战略诉求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与执行力。而“董监高”层面上的人事洗牌,或反映出股东方对当前业绩的不满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重新谋划。
国民养老是否触底?
业绩波动明显、“董监高”层洗牌,国民养老无疑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对此,市场抛出一个关键问题:曾被寄予厚望的专业养老险公司,是否已经触底?
市场认为,目前业绩下滑是主动调整与外部环境叠加的必然结果。国民养老正经历从“求规模”到“求质量”的艰难转身,收缩部分利率低、价值贡献弱的传统业务,短期内必然导致保费收入下滑。因此,可以视作一种战略性的触底。此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人员更迭,或预示着一段动荡期的结束和重建的开始。
然而,更多冷静的分析指出,判断是否“触底”,关键不在于营收和利润的绝对数值,而在于导致其保费、利润下滑的结构性难题是否得到根本性解决。
从目前来看,国民养老面临三大难题。首先,生态短板难以速成。在养老金融“场景为王”的趋势下,泰康依托“医养康宁”实体网络,平安凭借综合金融生态,构建了强大的护城河。而国民养老缺乏强大的股东生态支撑,在获取高价值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个人市场破局乏力。个人养老金市场正由“蓝海”趋向“红海”,银行、保险、券商及同业纷纷入局,试图分得一杯羹。而国民养老作为“后进者”,品牌知名度不高,销售渠道薄弱,需要投入远超现在市场费用和具有差异化的产品资源,盈利压力进一步加剧。
此外,在全球低利率环境和国内“资产荒”背景下,养老金的长期投资回报率面临系统性下行压力。这对于高度依赖利差收益的养老险公司是巨大考验。而国民养老的投资能力能否穿越周期,实现长期稳健的收益,仍是个问号。
国民养老的坎坷,恰是中国专业养老险市场的缩影。目前的业绩低谷,折射出其在商业模式、核心能力上的真实短板。触底与否,并非由时间决定,而是由变革的勇气与深度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