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沃飞长空面向低空出行研制的大型载人eVTOL产品AE200-100首架机在成都正式下线。这不仅标志着AE200-100首架机的机体大部段对接和核心机载系统安装工作正式完成,产品即将达到载人试飞状态要求;更标志着国内大型载人eVTOL研发进入新的里程碑,沃飞长空正式迈入适航取证全面冲刺与量产机型预生产阶段。
沃飞长空进入“冲刺赛段”
“打飞的”指日可待!
幕布缓缓揭开,一架外形新颖、线条流畅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缓缓驶出机库,震撼亮相,这就是沃飞长空国内首创“八轴内四倾转”构型的4-6座大型载客eVTOL——AE200-100。
据沃飞长空首席产品官屠强表示,“首架机下线标志着我们的工作从图纸设计、实验室验证,正式迈入了实物总装与试飞验证的新阶段。”
从目前全球的技术上来看,eVTOL的技术路线主要有多旋翼、复合翼、倾转旋翼等。而沃飞长空瞄准倾转旋翼,国内首创“八轴内四倾转”,是全球公认研发难度最大、也是最主流的eVTOL路线。
相较于门槛较低、在速度与航程上存在短板的多旋翼、复合翼等技术路线,倾转旋翼的价值在于能融合直升机的垂直起降与固定翼飞机的高速巡航能力,能够支撑大众化交通的需求,有望实现规模化“空中出租车”和“城际巴士”运营。
此次沃飞长空AE200-100首架机下线,不仅展现了沃飞长空在eVTOL领域的领先优势,更标志着我国大型载人eVTOL正式进入适航取证“冲刺赛段”。
而对普通人来说,AE200-100首架机的下线意味着,“打飞的”的梦想,也更进一步了。
“按照规划,2026年我们将完成适航取证,相信在未来的1到2年内,市民就有机会亲身体验‘打飞的’服务。”据屠强表示,普及后的价格,能压缩到地面专车的2-3倍,耗时仅地面出行的1/5。
目前,沃飞长空正在积极推进适航取证。沃飞长空表示,将继续在各级政府和民航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适航规章要求,扎实推进各项系统测试、试飞验证和符合性表明工作,不断完善产品性能,为AE200适航取证与量产铺平道路。
首年排产就“爆单”
沃飞长空的三大密码
首架机下线仪式上,沃飞长空还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AE200已储备千架商业订单!
沃飞长空透露,AE200首年产能正有序释放并已获市场踊跃认购,订单覆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要经济区域。首批用户包括,四川航空、华龙航空、深城交、泰国SIT等。
沃飞长空AE200在还未彻底完成适航取证之际,凭什么能获得海内外客户的认可和青睐,首年排产就直接“爆单”?
答案是强大的技术实力。
作为我国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标杆产品,AE200的市场吸引力源于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续航高:200公里的航程范围,可有效覆盖主流城市圈“跨城出行、机场接驳、景区直达、低空游览、应急救援”等多样化场景需求;
二是运营成本低:采用纯电驱动,运营成本显著低于同体量直升机,为商业化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实力强:AE200系全国首家、全球第二完成全倾转过渡飞行试验的eVTOL产品,型号合格审定进程也在同类产品中保持领先,技术成熟度得到业内高度认可。
沃飞长空联合创始人费岚预计,2025-2026年,第一代主机厂将走完研发阶段,陆续完成适航审定;预计2026-2030年,将开启城市间点对点的固定飞行线路商业化试运营;预计2030年后将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
3.5万亿级新蓝海
四川加速逐梦“天空之城”
这一切,都离不开省市区政府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和全产业链支持。
近年来,四川和成都把低空经济列入重点产业链,密集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加快提升低空飞行能力 培育低空经济市场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基础设施、场景应用、科技攻关、低空制造、专项基金等多个维度,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为产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撑。此次沃飞长空AE200-100首架机的成功下线,正是政府低空经济战略落地的具体体现。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加速形成万亿级产业新赛道。
低空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风口之一。2024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低空经济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点名,提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并强调“安全健康发展”。
根据中国民航局的预测,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希望在2035年攀升至3.5万亿元。万亿大市场的诱惑下,正吸引众多产业链上下游的众多企业加入,准备瓜分这块大蛋糕。
eVTOL作为低空经济核心的商业载体,其研发和商业化进展一直备受行业内外关注。进一步放眼全球,据Morgan Stanley预计,全球eVTOL行业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350亿美元,2030年增至3000亿美元,2040年有望超过万亿美元。
成都正加速推进eVTOL的商业化布局。目前,沃飞长空在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的全球总部基地一期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6年正式投产使用。该基地建成后,将构建起集研发、生产、测试、交付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大幅提升AE200及后续系列产品的产能规模与生产效率。
“未来,这一总部基地将吸引聚集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来到成都,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航空产业生态圈。”屠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