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益和鲜时余老狮:达人营销不是单纯卖货,而是用差异化做价值传递 对话益和鲜时余老狮:达人营销不是单纯卖货,而是用差异化做价值传递
创始人
2025-09-29 14:36:10
0



作者:商评君 | 编辑:小鱼

“不做达人无销量、做了达人无利润?”

随着KOL营销的成熟,很多品牌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为了卷销量,花了大量费用请达人,投入逐年升高,但烧钱换销量,利润却不见涨。

如何跳出这个怪圈?深耕消费品领域十余年的余老狮曾是阿里巴巴淘宝大学的官方讲师,同时也是益和集团旗下品牌“益和鲜时”的操盘手,他的实战经历始终围绕“如何用差异化破解营销内卷”展开——从带领团队打造现象级宠物食品爆品,到依托益和集团的产业根基构建达人价值传递体系,每一步都精准踩中行业痛点。在抖音、小红书KOL采买价格年均涨幅超11%的背景之下,益和鲜时在2025年逆势增长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破局样本。

这也源于益和集团深耕十余年的供应链硬实力。这家年销售额超6.5亿元的企业,依托股东益客集团“每6-7只鸭子就有一只来自这里”的养殖优势,构建了“养殖-屠宰-加工-物流”的百米产业带,65项国家专利与全自动生产体系,让“鲜”成为品牌不可复制的标签。而“益和鲜时”正是这份优势的精准转化者,其通过达人传递“一小时鲜肉直达生产线”的差异化价值,恰恰击中了行业“产品同质化导致低价内卷”的核心症结。

当流量红利见顶,达人营销的下半场已然转向“价值竞争”。如何让达人从“卖货工具”变为“品牌价值传递者”?

带着行业共同的疑问,在2025GDMS全球数字营销峰会期间,《商业评论》与“益和鲜时”品牌创始人、达人营销专家余老狮进行了深度对话,详细拆解达人营销的核心困局及落地解决的方法论。

商业评论:很多品牌的达人营销布局都会陷入“低价引流、反复压价”的循环。从行业视角看,您认为低价内卷的根源是什么?

余老狮:许多品牌做达人营销会陷入“不做达人无销量、做了达人无利润”的恶性循环,我觉得本质源于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产品同质化严重,这是最关键的原因——达人和消费者都无法清晰感知这一个品牌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差异,最终只能通过价格战争夺用户,陷入拼低价的被动局面。

第二,品牌价值与产品价值脱节。品牌方没有做到品牌价值与产品价值的深度绑定,导致产品缺乏独特的记忆点。例如,达人今天带A品牌沙发,明天又带了B品牌沙发,消费者会觉得两款产品无本质区别,因为品牌没有传递出专属的品牌故事或差异化理念,仅停留在“卖产品”的层面。

第三,自营与达人渠道失衡。不少品牌的达人商务做得好,达人愿意带货,但自身自营能力薄弱——消费者仅在达人专场或促销时购买,品牌自营在日常平销期极少,品牌自身很难保持源源不断的种草。这种“依赖达人渠道但自营断层”的情况,迫使品牌不断在达人端投入资源,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形成恶性循环。

商业评论:对比早期流量买卖的模式,品牌对达人的核心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增量价值”会成为当下的核心关注点?

余老狮:首先需要明确,流量采买(如开千川、直通车)只是基础动作,真正优秀的品牌会将流量视为“发动器”——流量能否持续转化、能否以更低成本获取,关键在于品牌与达人是否共建了健康生态。

早期品牌与达人的合作多是“简单带货”:通过低价机制、买赠活动或全网最低价吸引流量,这种模式下的流量极不持久,品牌只能不断推出更低价格,陷入利润消耗。

而当下,品牌对达人的核心需求,已从“单纯卖货”转向“价值共创”——不仅要通过达人卖出产品,更要借助达人传递品牌差异点、产品价值与品牌理念。例如,如果品牌与达人仅合作带货,流量带来的只是“一次性低价成交”;但如果双方共创内容,把产品好在哪、品质优势是什么、品牌差异点是什么讲清楚,达人粉丝会认可品牌本身,而非仅被低价吸引。

这种由对品牌的认可带来的流量,能转化长期用户,这正是“增量价值”的核心 —— 它打破了低价换流量的短期逻辑,为品牌带来可持续的用户增长与价值沉淀,因此成为当下的核心关注点。

商业评论:对品牌而言,达人营销的增量价值存在许多可被挖掘的空间,您认为具体可往哪些方向发力?除了传递品牌心智与用户沉淀,还有哪些核心维度?

余老狮:增量价值的挖掘可以聚焦在三个维度,核心是跳出单纯卖货,转向价值传递。

第一,达人提供“第三方视角”的内容价值。我个人认为,这个时代,流量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内容,好的内容是永远不缺流量的。品牌方自己做的内容,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卖货”的抵触心理;而达人作为第三方,能以更客观、场景化的视角呈现与品牌与产品相关的内容,消费者就能从第三方视角去理解,这种信任度远高于品牌自卖自夸,也比“全网最低价”更具长期价值。

第二,品牌需要提供可感知的差异化价值,向达人传递清晰的差异点,很多时候不是达人不愿意讲你的产品,是他真的不知道你的品牌跟其他品牌的差异在哪。以我们益和集团为例,我们没有像其他品牌那样,只是带达人走马观花一样地参观工厂,非专业人士是记不住这种设备与工艺技术的,我们就聚焦了两个差异化的点:一是“鸭子全链路优势”——带达人从鸭子孵化、成鸭养殖,到屠宰分割,全程参观,让达人直观感受“从活鸭到鸭肉干”的供应链优势,形成深刻记忆点;二是我们的参观是有主题的——围绕“四大领先”(养殖领先、屠宰领先、生产领先、物流领先)设计参观流程,比如让达人现场下单,见证“两分半钟后快递揽收”的物流速度,就这么快,这就是我们产品“新鲜”的卖点。

第三,用户“深度体验”的价值沉淀。达人参观完工厂之后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些直观的画面,他能清晰感知到品牌的差异,就更能够生动形象地去表达给他的粉丝,也会更有说服力,而不只是产品介绍。达人把我们品牌的独特价值说出来了,许多消费者就认识了我们,感知到了我们品牌在供应链与品控上的实力,甚至会反过来去催达人去带我们产品的专场。这种“体验式传递”能沉淀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进而转化为长期购买。

商业评论:不同品牌对增量价值的需求存在差异,新锐品牌要破圈,成熟品牌更关注用户复购。您认为这两类品牌应分别选择哪些方向进行突破?

余老狮:新锐品牌与成熟品牌的核心目标虽有不同,但底层逻辑是一致的,都需要围绕品牌的核心价值来发力,达人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手段。

对新锐品牌而言,首要任务是想清楚自身品牌的价值和主张到底是什么,到底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差异化价值,而非急于找达人带货。许多新锐品牌在未明确差异化价值与 USP(独特销售主张)的情况下,找代工厂生产、设计完logo之后就开始让达人去卖货,结果发现卖不动。正确路径应该是:创业初期先明确品牌能为用户提供什么独特价值,此时达人的角色是“传播链”——将品牌的差异化价值精准传递给目标用户,让品牌像滚雪球一样积累认同自身价值的用户,形成稳定的用户池。

对成熟品牌而言,关键是要以创新夯实品牌核心价值,而非固守传统。许多老字号品牌被时代淘汰,不是因为他们是老字号,而是因为他们只是老字号,而没有随用户需求变化进行创新。这个时代永远有年轻人,那么品牌就永远都需要创新。同样是老字号,故宫通过文创产品、数字化体验等创新,持续吸引年轻人;汉庭酒店的核心主张是“干净”,但并未固守旧有形象,而是通过房间设计、服务优化等创新,让“爱干净住汉庭”的核心价值更贴合当下用户对高性价比美好生活的需求。成熟品牌的创新不是否定原有的核心价值,而是通过产品、运营、服务等层面的创新,让核心价值更具时代感与竞争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要变的”。

商业评论:在落地层面,若品牌已明确增量价值方向,应如何与达人合作以承接品牌价值?有哪些关键动作?

余老狮:核心是 “先做规划,再做匹配”,避免盲目合作,具体需做好两步。

第一步,搭建清晰的预算框架。达人营销存在一定偶然性,比如某天一个大达人突然主动要求合作,那品牌去迎合也很能理解;但品牌自己需要先明确全年预算分配,确保每笔投入都服务于品牌价值承接目标——在传播、卡位等不同环节分别投入多少资金,每个产品的预算如何分解等。若缺乏预算框架,就会很容易被打乱整体节奏,导致资源浪费。

第二步,精准分类达人,匹配对应营销动作。切忌“错位使用”达人——用内容型达人做短期收割,或用收割型达人做长期种草,会导致双方价值都无法发挥出来,彼此也不认同对方的价值。达人属性要与营销动作的目标正相关,只有让达人在合适的角色上发挥优势,才能有效承接品牌价值,避免 “达人没效果、品牌没收益”的恶性循环。

商业评论:对品牌而言,“选对达人”是创造增量价值的前提。除粉丝量外,还应关注达人的哪些指标与特质?是否有可落地的筛选标准?

余老狮:其实相反,我个人觉得粉丝量是最不重要的一项指标。还是那句话,品牌做达人营销,其实要做的不是达人营销本身,所以真正关键的是用户、内容和传播这三个维度,这是可直接落地的筛选逻辑。

第一,用户维度。关注“有效用户”而非“粉丝数量”。粉丝与用户是两码事,有些达人粉丝量少,但精准覆盖品牌目标用户。例如,有些达人专做种草类型的短视频,带一些九块九、十九块九的试用装,那他的用户是有这样的认知的,可能不一定关注,但是经常会刷到。那么当这类达人在带一个产品的时候,品牌可以借助千川去放大效果,能触达更多同类用户,转化效率远高于粉丝量大但用户不精准的达人。另外一些达人的粉丝是因“娱乐”关注的,没有在他身上“购买”的习惯,那这也不代表是一件坏事儿,因为这些粉丝可以被种草;品牌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达人的娱乐属性和品牌产品的卖点结合起来,侧重于转化。

第二,内容维度。评估达人内容风格与品牌的匹配度,也就是得评判什么样的达人能为品牌提供什么样的内容。筛选时不能单纯只看数据指标,需深入分析达人账号的历史内容——哪些是带货内容、哪些是种草内容、哪些是日常内容,以及内容的核心风格(如科普、生活分享、故事化),再把对应的风格与产品去做相应的结合,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一个内容呈现方式。只有达人内容风格与品牌调性、产品属性匹配,才能自然融入品牌信息,避免“硬广感”,提升用户接受度。

第三,传播维度。我个人觉得就是,品牌方如何去思考跟达人的合作,考察达人的配合度与可优化空间。与达人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不是结束。优质达人不仅能产出内容,还能配合品牌优化传播效果;品牌可关注达人是否愿意接受 “深度合作”,比如是否愿意根据品牌需求调整内容、是否接受后期复盘迭代。以我们益和集团自己为例,我们会为合作的达人提供“保姆式服务”,从头跟到尾:设计双面手举牌(反面为镜像,适配达人直播间镜像模式)、安排专业投手为达人剪辑投放素材、直播时实时在群内沟通问题并复盘。其实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多数达人都是I人,这不代表他们很内向,而是注重细节、非常在意与留心别人。所以我们是从内心希望能够去帮助到达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收到很多达人的正反馈,激励我们继续把这件事情做下去。这种深度配合能让传播效果持续优化,最大化增量价值。

商业评论:达人营销涉及品牌、达人、平台三方,若要实现增量价值,该如何平衡三方利益,既满足达人收益,又保障品牌价值,还符合平台规则?

余老狮:很多品牌会发现自己和达人是互相收割的关系,就是说如果今天达人直播,品牌的自营直播间就卖不动了,久而久之,品牌就会去做一些收割达人的动作。我认为三方利益并非对立,品牌、达人和平台的利益是可以保持一致的,就看品牌自己怎么运营,核心是“共建思维”,一起把用户蛋糕做大,而非互相争夺现有流量。

从平台视角看,平台的核心诉求是“流量价值最大化”,在权衡把海量的日活流量分配给能产生最高GMV与用户留存的品牌、达人或直播间。这也是平台会给品牌、达人、链接设置权重的原因,权重越高,获得的流量就越多。因此,平台天然希望品牌与达人能产出优质内容、服务好用户,实现流量的高效转化,这与品牌和达人的长期利益一致。

从品牌与达人视角看,需摒弃“互相收割”的思维,转向“共生增长”,一起把蛋糕做大。许多品牌面临的达人直播时自营直播间就卖不动的问题,根源是双方在争夺同一批存量用户。若品牌能持续做“种草”动作,不断扩大用户池,就能打破这一困境。例如,我们益和集团的抖音团队中,除销售团队外,还设有市场团队,核心考核指标是“5A 人群种草(尤其 A3 种草)”。当池子里只有100万用户,品牌和达人可能各有50万,达人多一点品牌就少一点;但是如果每月源源不断地往池子里去注水,也就是去做种草,从100万涨到300万,那品牌和达人都可以获得增长,而非争夺现有用户。吸引的这部分新用户,因认可达人传递的品牌差异化价值,会成为品牌与达人的 “共生用户”——既认可达人的推荐,也认同品牌的价值,最终实现 “品牌增长、达人收益、平台流量高效利用” 的三方共赢。

商业评论:许多品牌面临“达人流量来了又走,无法沉淀为品牌资产” 的问题。在达人营销场景中,如何实现“流量获取-沉淀-转化”的闭环?比如如何将达人带来的用户转化为品牌私域或复购用户?

余老狮:这是个挺敏感的话题,因为其实很多品牌一直在收割达人的粉丝。核心还是 “尊重流量属性,避免盲目收割”,可按 不同的粉丝类型来分类处理,形成良性闭环。

第一,达人专属粉丝,是我们品牌坚决不去触碰的。这类粉丝认可达人比认可品牌要更深,是达人的核心资产,品牌不应将其沉淀到私域,或通过低价抢夺;品牌若强行收割,会破坏与达人的信任,也可能因“粉丝不认同品牌”导致复购率低。例如,我们益和集团不做私域小程序或商城,而是将这类流量反哺给平台,通过平台生态持续与粉丝互动,避免损害达人利益。这是我们跟其他品牌不太一样的一个点,因为我们认为粉丝在我们自己的私域里面成交,而不在平台成交的话,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可能会超过成交的那点钱。

第二,品牌专属粉丝。我们对自己的粉丝保持的态度是开放的,还是尊重用户的选择。品牌与达人的机制不是简单的价格高低的区别,应通过“差异化机制”共存,而非价格战。例如,品牌可提供积分、定制周边等专属权益,达人可提供价格优势或专属赠品——用户若想要积分与周边,可在品牌渠道购买;若更在意价格与赠品,可在达人渠道购买。这种机制分开、互不冲突的模式,能让粉丝自主选择,避免品牌与达人争夺用户,同时实现流量的自然转化。

第三,品牌与达人共生粉丝。这类粉丝,我们也是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因为是同时通过品牌与达人来了解产品,没有先来后到之分,那就回到上面那一条逻辑,同样可通过差异化机制承接——用户在哪边买能够获得更符合需求的价值,就去哪边购买就行。

商业评论:对预算有限、无法合作头部达人的中小品牌,应如何通过中小达人或垂类达人创造增量价值?是否有轻量化解法?

余老狮:中小品牌的话,就要多努力,用时间换空间。怎么去理解这件事呢?品牌做达人的效率可能会更高,筛选的成本也比较低,比如可以直接花5万元采买一条头部达人的短视频,因为能报价5万的话,这个达人的粉丝体量和点赞、曝光、互动这些数据都是不错的,相当于拿钱去换时间。但是对于中小品牌,特别是一些初创的小品牌来讲,没有办法用钱换时间,就要通过投入时间筛选潜力达人,以低成本放大优质内容。

第一步,中小品牌可以花时间去筛选“内容能力>粉丝体量”的潜力达人。这类达人粉丝量少,但内容质量高、风格鲜明,且与品牌目标用户匹配。

第二步,筛选出来潜力达人之后,在流量端加热优质内容,借力平台放大好内容,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具有相对的“去中心化”特性——内容质量是流量分配的核心,而非粉丝量。中小达人的优质内容,若品牌适当投入资金加热,建立精准用户标签后,流量会持续滚大,反而是能出圈的,效果不亚于头部达人,且成本远更低。这种 “筛选潜力达人 + 加热优质内容” 的模式,是中小品牌低成本创造增量价值的轻量化解法。

当流量红利消退,达人营销早已走过 “低价换销量” 的野蛮生长阶段——行业看似仍保持高增长,实则陷入“品牌投入与利润回报失衡” 的结构性困境:多数品牌将达人视作短期流量工具,却忽略了“产品无差异、价值难传递、渠道互消耗”的核心矛盾,最终在价格战中耗尽增长潜力。这种困境的本质,是行业尚未适应流量博弈向价值共生的深层转型,而余老狮与益和集团的实践,恰为这份转型提供了可参照的底层逻辑。

达人营销的下半场,不再是“谁能拿到更低的达人报价”,而是“谁能构建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并通过达人让这份价值触达用户”;不再是“谁能短期冲量”,而是“谁能通过达人营销沉淀长期品牌资产”。品牌不需要竭力去实现某种技巧性的突破,而只要回归达人营销的本质,与达人成为价值共振的伙伴——当越来越多品牌跳出流量消耗的误区,像益和集团一样以价值为锚点重构达人合作逻辑,达人营销才能真正摆脱内卷,成为品牌长效增长的核心动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恒指收涨1.89%,中资券商股...   中新经纬9月29日电 香港恒生指数高开高走,午后涨幅扩大,收盘涨1.89%,报26622.88点...
公募版对冲基金呼之欲出,投资者... 文|翠鸟资本在过去的基金投资中,收费方式往往是“固定档位”。无论市场环境如何,投资人都需要支付一笔管...
警惕!老人突然“性格大变”,可... 你是否注意到家中老人的一些异常表现?例如,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走路摇晃,甚至出现尿失禁等现象。这些看似...
名创优品旗下TOPTOY赴港上... 中国商报(记者 冉隆楠)近日,名创优品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 International Gro...
新能源汽车指数下跌0.37%,... 行情回顾1.新能源汽车相关板块一周行情梳理同花顺数据显示,上周(9月22日-9月26日,下同),新能...
证券爆拉原因找到了!A股节前逼... 今天早盘是标准的缩量反弹,周末吹得狠的新能源板块带领创业板指大涨,但个股表现不佳,开盘一度超过400...
西贝,整改得怎么样了? 西贝事... “25分钟都上齐,超时菜品半价。”在连锁经营专家文志宏记忆中,西贝几乎是国内中式正餐企业中,最早将上...
新型减重药物获批:超重与肥胖的... 你是否曾因减肥而感到沮丧?超重与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根据世...
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特许展销店盛... 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9月29日上午,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官方特许商品展销店在广州南站正式开业。...
新规后券商首份分类评价结果出炉...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近日,证监会向证券公司通报了2025年分类评价结果,全行业107家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