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深蓝财经
撰文丨李思远
厦门的储能独角兽海辰储能在今年3月25日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其招股说明书在没有完成证监会备案和港交所聆讯的情况下,遭遇重大上市障碍,于9月25日失效。
这是继2023年A股IPO无果后,转战港股的二次折戟。对于这家一路狂奔,曾经备受资本青睐的储能明星企业而言,有太多需要自救的地方。
这家用5年时间光速崛起的公司,这半年因美国储能政策变动、大客户Powin破除、 宁海专利战等等事件频繁受到市场关注。
但仔细翻看海辰储能的招股书,能看到这家公司更多难以言明的焦虑。
这是一份财务数据相当亮眼的招股书,但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同步高增、净利润回正依靠政府补助、高负债率与债偿风险、研发投入与专利数量形成剧烈反差……种种难以自洽的问题,都拷问着海辰储能财务数据的可持续性与合理性,有待海辰储能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
1
收入与资金风险同步增长
据招股书介绍,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提供以储能电池和系统为核心的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业务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GWh级别以上的企业中,唯一专注储能领域的企业。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海辰储能2024年的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5.1GWh,按照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计,在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中排名第三,且2022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167%,增势不可谓不强劲。
得益于销售端的助力,海辰储能的收入由2022年的36.15亿元大幅增长182.2%至2023年的102.02亿元,并进一步增长26.6%至2024年的129.17亿元,用该公司的话来说,其在短短五年内成就了卓越的“海辰速度”。
然而,海辰储能的各项核心财务指标却随着其规模扩张急转直下。最为典型的便是,该公司的贸易应收款项(扣除减值亏损准备)由2022年的2.23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83.1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10.4%,远超同期89.0%的营收增速。
据此计算,海辰储能2024年的贸易应收款项占其总收入的比例高达69.5%,这也意味着该公司收入金额中有近七成将被用作赊账。同时,海辰储能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由2022年的11.8天延长至2024年的185.7天,回款风险高企。
不仅如此,除了2024年实现1.10亿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外,海辰储能报告期内的投资、经营净现金流持续为负,自我造血能力不足;2024年,该公司全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出9.92亿元。
截至2024年末,海辰储能手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42.94亿元,其中还包括了23.21亿元的受限制银行存款,远无法覆盖高达99.83亿元的银行及其他借款余额;资产负债率也高达73.1%,债偿能力岌岌可危。
2
依靠政府补助扭亏为盈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即“报告期”),海辰储能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7.77亿元、-19.63亿元和2.59亿元,于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988.7万元、1.61亿元和12.55亿元。
但海辰储能之所以能在2024年扭亏,少不了政府补助的助力。随着产品出货量的增长,海辰储能获得的政府补助由2022年的1124.3万元翻倍增至2024年的4.14亿元,如果扣除该项补助,该公司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同时,海辰储能在2024年计提了贸易应收款项信贷亏损拨备6.61亿元,并在招股书中提示了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换句话说,海辰储能实际缺乏内生性的业绩增长动能,盈利回正有赖于外部资金补助与会计操作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海辰储能核心业务储能电池的平均售价也呈下降态势,由2022年的0.8元/Wh一路降至2024年的0.3元/Wh,降幅高达62.5%,该公司解释称此情况主要是受到了原材料价格下降和市场竞争的影响。
从毛利水平的角度出发可知,为在短期内争取更多市场份额,海辰储能的“价格内卷”可谓是轰轰烈烈,直接导致其储能产品的毛利由2023年的9.93亿元下滑27.6%至2024年的7.19亿元,毛利率也减少3.5个百分点至9.0%。
好在海辰储能的储能系统业务毛利在2024年实现了502.5%的显著增长,来到15.37亿元,毛利率也由13.2%翻倍提升至33.7%,这才提振了该公司的整体水平,使其毛利率同比增长5.8个百分点至17.9%。
另据招股书介绍,海辰储能2024年仅在中国内地取得了8.1%的毛利率,远低于同期宁德时代的22.9%、亿纬锂能的16.2%的毛利率,甚至不及储能系统新秀海博思创,足以佐证国内储能行业“价格战”的激烈。
而海辰储能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则是另一番光景,毛利率于2024年同比增长10.4%至42.3%。不过,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也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该公司昔日的境外重要合作伙伴陷入财务危机一事,就已为其境外展业敲响了警钟。
3
高专利与低研发反差鲜明
海辰储能在招股书中强调,其坚持以创新基因引领行业发展,通过“长时储能+钠电技术”双轮驱动的研发战略持续提升技术壁垒,成为业内少数实现研发、产品、产能、供应链、营销、交付与运维服务全链条全球化布局的储能科技企业。
据悉,海辰储能推出了行业内首款超过2万次循环的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兼具高能效、高倍率、高安全等优势,适用于极端环境的储能场景。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提交了3997项专利申请,并获得1993项专利授权。
然而,海辰储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却相当有限,2022年至2024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1.97亿元、4.85亿元和5.30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46%、4.75%和4.10%,呈逐年下滑趋势,与近4000项专利形成了鲜明反差。
放眼储能行业中的前六大企业,比亚迪2024年以6.85%的研发费用率领跑行业;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高达186.07亿元,研发费用率达到5.14%;亿纬锂能、中创新航也保持在5%以上的水平,而海辰储能则排行末尾。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海辰储能报告期内的行政开支分别为6.53亿元、7.10亿元和7.90亿元,三年行政费用累计达到了21.53亿元,远高于其同期合计12.12亿元的研发费用,明显与其“创新驱动”的口号相背离。
而来自宁德时代的一纸诉讼,更是将海辰储能的“创新来源”之谜成倍放大。据公开报道,宁德时代于2025年6月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起诉海辰储能和实控人吴祖钰等核心人员,索赔金额约1.5亿元。
截至发稿,冯登科妻子的鸣冤文章依然没有得到各方回应。公开资料显示,冯登科2017年从宁德时代离职后,加入金美新材(宁德时代供应商)。当时金美新材获得了宁德时代复合集流体代工项目,该项目由三方执行,项目结束后冯登科便加入了海辰储能。
天眼查信息显示,冯登科现任海辰绿能(上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该公司大股东为海辰储能,持股90%。
无论这场官司最终如何收场,海辰储能的IPO都不太乐观,市场将以更为审慎的态度核查海辰储能研发层面的合规性、独立性和创新性,而这些,也恰恰是海辰储能当下无法向监管和投资人解释清楚的敏感话题。
何以自救?伴随本次港股IPO的失效钟声,接下来这家储能独角兽如何突围,仍是一个未知数。
深蓝财经新媒体集群发源于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已有15年历史,是国内知名财经新媒体,旗下账号关注中国最具价值公司、前沿行业发展、新兴区域经济,为投资者、上市公司高管、中产阶级提供价值内容,欢迎关注。
上一篇:花400多万,每年领34万!中产们借“空间套利”规划养老 花400多万,每年领34万!中产们借“空间套利”规划养老
下一篇:成都科技企业获亿元增资!上市公司拟投5000万元,双方约定五年内IPO 成都科技企业获亿元增资!上市公司拟投5000万元,双方约定五年内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