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立洋
继9月24日股价涨停后,9月25日海信视像再次走高,当日峰值25.98元/股,已接近去年6月26.81元/股的阶段高点。
消息面来看,在不久前的2025激光显示技术与产业发展大会上,海信视像科技总裁李炜在大会上宣布,将逐步向全行业开放1300余项三色激光核心专利。据Omdia 发布的数据,2024 年海信激光电视全球出货量份额达到 65.8%,连续第六年位居全球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市场出现了收缩征兆,尤其是低端投影仪销量显著下滑,当前投影仪市场正处于出清低端产能的关键升级期。
对于海信开放相关专利的举措,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动作是其构建行业生态、巩固龙头地位的布局。他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海信的动作短期来看,可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局,快速扩大市场整体规模;长期则可借生态扩容之机主导行业技术标准制定。
投影市场高端化转向
据洛图科技数据,2025上半年,不含激光电视的智能投影市场销量为277.8万台,同比下降3.9%;销额46.8亿元同比下降2.9%。
市场收缩的主要原因,是低端投影仪销量的显著下滑。
有业内人士此前与记者交流时表示,在投影仪市场渗透率增长较快的2014年至2020年,有大量500元以内价位的低端产品被当做“引流款”。但其产品质量和显示效果往往远低于预期,激烈的价格战也压缩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低价换销量的市场策略已难以维系。销额降速低于销量,也体现出低价产品和品牌正被市场出清。
但另一方面,投影显示产品在护眼、小体积、便携等方面的核心优势依然存在,当低价竞争变得不可持续,显示效果、产品质量开始成为品牌竞争的关键。市场整体看似疲软的同时,以激光显示为代表的中高端产品的逆势上涨,成为产业发展趋势的显著表现。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0-2025年,全球激光投影市场的出货量复合增长率高达23.4%,2025年预计达到237.9万;2025年上半年中国百寸以上激光电视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77%,产品覆盖75-150英寸全矩阵。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激光投影实现逆势增长,核心在于其技术特性精准匹配当前市场需求变迁。头部厂商通过光学引擎迭代与规模化生产持续降本,推动产品性价比跃升,加速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此外,随着8K超高清、HDR Pro等技术标准普及,激光光源有望突破传统投影场景,在车载HUD、AR/VR交互等新兴领域实现渗透率快速提升,成为衔接智能家居与车载生态的视觉入口。
需要指出的是,相较于其他面向大屏、高端显示需求的品类,激光电视当前的市场规模仍存在显著差距——2024年其全球市场规模约为87亿美元,不足OLED电视的五分之一,更远低于LED、miniLED产品市场总量。作为细分赛道龙头,海信开放相关专利,显然存有带动产业整体技术升级,做大品类蛋糕的亿元。
从上下游来看,海信已围绕激光显示构建覆盖产业链多个环节进行业务布局。例如旗下子公司海菲光学材料,以实现量产让激光电视亮度突破1000nits的纳米光谱选择屏。
今年5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正式批准立项编制《三色激光投影机色彩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团体标准,公告明确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标准文本起草工作。可以预见的是,海信当前采用的技术标准和应用路线,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行业标准的设立与完善。
“开放专利,有助于海信形成‘技术输出+整机销售’的双轮驱动模式,既通过专利授权获取稳定收益,又能依托生态规模提升整机产品市场占有率。”郭涛进一步表示。
规避“专利丛林法则”
从当前市场主流的激光投影仪及激光电视产品来看,三色激光和ALPD激光是两类主要的技术路线,采用前者的主要为海信、极米、坚果等品牌,而后者阵营则包括光峰、当贝等。
所谓三色激光技术,简而言之是通过红、绿、蓝三种纯色激光作为光源,独立控制三者激光的强度,直接混合出各种色彩。相较于传统投影仪产品使用的灯泡光源或LED光源,三色激光投影能够实现更高的亮度和更宽广的色域,按照Rec.2020国际色域标准,三色激光可覆盖90%以上的色域范围,高于普通LED投影的70%-80%。此外,其还具有低功耗、长寿命等优势。
作为激光投影技术演进的另一大流派,ALPD激光同样也是当前中高端投影仪产品的搭载的主流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单一蓝色激光光源,激发荧光粉产生白光,再由棱镜分成红绿蓝三色投影形成图像。其优势在于高亮度、高对比度、生产成本较低等方面。
另一方面,作为产业发展的两项前沿技术,三色激光和ALPD激光又各自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使用了三色光源,三色激光投影画面可能会出现因重影导致的散光问题;ALPD激光则因为以蓝色为单色光源,其色域与色彩存在先天不足。就实际显示效果而言,采用两类技术路线的产品都需要厂商通过其他技术和设计升级,对上述缺点加以弥补,这也成为当前头部厂商在中高端激光显示产品线的主要竞争焦点。
有趣的是,在广义上影音设备市场的发展历程中,类似的情况也曾出现:2000年前后,日系厂商之间一度爆发DVD规格大战,索尼、松下支持的蓝光阵营与东芝、NEC、三洋为主的高清阵营展开从产品规格、供应链到影视资源的全方位对抗,同时对体系外的厂商高筑专利壁垒。这场商业较量在消耗双方大量资金与精力的同时,使得碟机产业始终难以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发挥规模效应,最终未能抓住互联网视频兴起前的窗口期,在日本本土外的其他海外市场实现大范围普及。
而海信选择公开三色激光相关专利的举措,也有吸取日企DVD大战前车之鉴,避免因基础性专业壁垒导致下游研发壁垒,最终拖慢技术商业化进度的“专利丛林法则”问题的考量。
郭涛表示,海信开放三色激光专利,是其构建行业生态、巩固龙头地位的战略性布局。从短期看,通过专利共享降低行业技术准入门槛,可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局,快速扩大激光显示市场整体规模,有效规避单一企业培育市场的高成本与长周期风险,形成“众人拾柴”的生态扩容效应。
从长期战略看,此举暗藏“标准主导”的深层逻辑:海信在开放基础专利的同时,仍牢牢掌控光学引擎、散热系统等核心环节的技术话语权,可借生态扩容之机主导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将专利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
在宣布将公开1300项专利时,海信视像科技总裁李炜曾表示:“真正的无界,不是产品形态的突破,是行业壁垒的消除。”海信这一举措,为引入市场活水打开了大门,其能否带动激光显示产业进一步走向规模突破,尚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