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中小银行怎么更好活下去:在广东,我看到了答案 大变局当下企业有效经营生存之道 大变局下中国的发展
创始人
2025-09-23 13:01:31
0



一直有个说法,银行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但实际上,银行就像是一个经济机体的血脉,也最先能感受到经济体的温凉。

而当下,大大小小的银行也最先受到时代变局影响。有数据显示,2024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有4295家,比前一年减少195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减少数量占比超过了九成。

当然,数量的减少不是简单的“倒闭”,也是这些年我们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结果。

但显而易见的是,庞大的银行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

如果说国有大行凭借规模优势还能相对从容,区域银行们更加谨慎。

而它们在数量上最多,扮演银行业“毛细血管”的角色。

当银行业也进入了“微利时代”,当传统规模扩张策略遇到天花板,区域银行如何求变?

如何通过差异化的“小众业务”实现突围?

时代之问,摆在眼前。



为啥非变不可?

因为,现实情况严峻。

银行在大部分人心目中还是“金领”行业,但实际上现在却成了一个被“三重挤压”包围的行业。

每一重压力都在倒逼银行寻找新的出路。

首先,是利率市场化的“息差绞杀”。

中国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13年10月,正式推出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最初叫做“贷款基础利率”。这个有房贷的,很清楚。

到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第15号),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

贷款定价是更加市场化了,但银行在贷款端的议价能力也被大幅削弱了。



具体来说,5年期以上LPR从2019年的4.85%一路下调至2024年的3.60%,累计降幅达125个基点,绝大部分银行很难建立资本缓冲。

根据毕马威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中国银行业净息差从2015年的2.5%左右降至2024年的1.5%左右,史上最低。

吃息差,其实是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商业模式。

其次,是金融科技的“降维打击”。

中国的移动支付,独步天下,举世闻名。

但这也让银行失去了支付业务的垄断地位,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兴起又分流了大量资金,线上信贷平台的崛起更是直接冲击了银行的核心。

更魔幻的是,科技的尽头常常是金融,科技巨头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风控,不断优化放贷审批。

整个支付链条中,银行却“管道化”了,变成了底层清算通道,失去了直接触达用户和交易场景的机会。

虽然在大额转账、企业资金往来方面银行还是主要玩家,但非银行支付机构(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在处理网络支付业务的笔数上已经远超商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和《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区域银行缺少科技投入,客群又相对集中,受到的冲击就更明显。

最后,是房地产业的“共生沉浮”。

中国银行业与房地产行业长达十几年的“黄金共生期”,差不多以2020年为分水岭。

在此之前,房地产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也是中国银行贷款客户中的带头大哥。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19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国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约为29%,达到最高,远超其他行业。



可随着“房住不炒”政策深化与三道红线实施,城镇化速度也开始放缓,房地产信贷增速迅速下调。

十年间,房地产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从2014年的11.2%,下降到2024年的6.3%,随之而来的,就是房地产贷款占比在2024年降到了20.6%(其中约三成的开发贷,约七成个人房贷),也让位于制造业(24.7%)退位成了第二大信贷部门。



面对行业困境,自己的孩子自己抱,各家的出路各家找。

这是区域银行们最苦恼的问题。

路在何方?

前段时间,我去广东调研,发现一家有意思的银行:广东华兴银行。

注册地在汕头经济特区,成立14年。

跟大行比,它可太小了:2024年末资产总额只超4600亿元,员工规模超2800人,只在珠三角地区设立了11家一级分行。

大湾区是中国金融行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华兴银行和巨头错位竞争,这几年转型在“小众业务”上频频发力。

华兴银行的打法很特别。

首先,华兴在绿色金融方面抢占“双碳”赛道。

绿色金融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如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并按时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它的核心在于“专款专用”,资金使用需严格对应《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绿色金融成了银行业的新蓝海,华兴银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

作为广东省内率先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城商行,截至目前,华兴银行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50亿元,为绿色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除了主打产品“兴碳贷”,华兴银行还推出了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收益权质押融资、合同能源管理贷款等多种绿色金融产品。

这些产品虽然单笔金额不大,但覆盖了绿色金融的多个细分领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品体系。

重点还在于对未来的战略布局。

根据相关机构测算,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数十万亿元,华兴所在的粤东地区又是广东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消费大户,发展空间自然是相当大。

华兴银行深耕本地市场,有希望在绿色金融领域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次,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他们推行从“点”到“链”的服务升级。

与传统的单点授信不同,华兴银行将目光投向了整个产业链,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将“点”连成“链”,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

“兴付贷”“兴链贷”是华兴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拳头产品。

前者产品的创新之处在于,由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进行确认,银行为供应商提供保理服务。

简单来说,就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传导给上游供应商,银行为供应商提供便利化融资。

对于供应商而言,可以快速回笼资金,改善现金流;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可以在不占用大量自有资金的前提下维护供应链稳定;对于银行而言,则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降低了风险。

数据显示,华兴银行的“兴付贷”业务已服务上游供应商客户近300家,25年累计实现融资32亿元。

在肇庆分行,这一产品更是帮助26家小微企业获得了近3亿元的融资支持。

而“兴链贷”则基于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平台,允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在产业链中多级流转,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

因此,与大型银行相比,华兴银行在资金成本和品牌影响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其对本地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深度服务,恰恰构成了其自身的差异化独特竞争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广东华兴银行在文教金融领域深耕细作,竟是广东省内大文教金融服务业务占比最高的城商行。

截至2024年末,该行文教贷款累计投放近200亿元,合作客户超过160户,覆盖从小学至大学的全阶段教育。

而且模式是创新的,华兴银行打造了“金融+校园”的智慧服务样板,通过“兴校通”智慧校园系统给学校提供线上通知、线上缴费等一站式服务,已经覆盖了100多家教育机构。

同时,华兴银行还给学校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资金支持,给学校股东、教职工学生家长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成了教育全周期的金融伙伴。

教育事业结合金融,看似小众,却事关民生。

华兴银行在提升当地社会民生福祉的同时,也给自身的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那些巨无霸同行面前,广东华兴银行在“小众业务”上发力,体现的就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小而美”的发展哲学。

核心在于,不追求规模的盲目扩张,而是专注于价值的深度创造。

这里要稍微代入下华兴银行独特的股东结构“国有+民营+地方参与”。

这种市场基因,也让华兴银行对市场变化更为敏感。

落到战略上,有两个关键:

“小而分散”,体现的是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分散化的业务布局降低集中度风险;

“零售转型”体现的是客户结构调整,通过增加零售客户比重提升业务稳定性。

这种经营理念在华兴银行的客户结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数据显示,华兴银行民营企业贷款占对公贷款余额超过70%,这一比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客户结构的选择,既体现了华兴银行对民营经济的坚定支持,也是一种差异化竞争的战略考量。

“小而美”哲学,还体现在其对细分市场的深度耕耘上。

与大行追求全覆盖不同,华兴银行选择在特定的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无论是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还是科技金融,华兴银行都力求在这些细分领域做到敏捷化、专业化、差异化。

除了前面提到的绿色金融和文教领域的金融突破,华兴银行在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都有协同发展,多方位打造业务增长点。

2024年,华兴银行公司贷款规模增幅明显,特色业务增长超过70亿元。

这些才是华兴银行与大行竞争的核心武器。

可要让所有蓝图实现,拥抱科技金融才是最具前瞻性的那一环。

华兴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布局和创新体现在多个层面。

在服务模式上,华兴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从初创期的股权投资到成长期的信贷支持,再到成熟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

在产品体系上,华兴银行出台了一揽子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推出了多种针对科技企业的专属产品。

这些产品在风险识别、担保方式、还款安排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科技企业的特点,提高了金融服务的适配性。

更为重要的是,华兴银行将科技金融与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紧密结合。

“华兴好企贷”“华兴快贷”“华兴好易贷”等线上化产品的推出,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因此,作为区域金融改革的先行者,广东华兴银行成了广东省2家数字化转型试点银行之一,数字化转型成果位居广东省城商行前列,在金融创新实践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今年4月,在监管单位的指导牵线之下,奇富数科与广东华兴银行正式签署“AI+金融战略合作协议”。

拥抱AI新技术,华兴银行在风险识别、客户画像、产品推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科技+金融”的模式,不仅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能力,也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加精准的金融支持。



双向奔赴,双向赋能——2025广州市人工智能与现代金融产融对接活动

客观地说,广东华兴银行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包括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行业大趋势,和大行下沉战略推进下造成的竞争加剧。

转型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关键在于如何在这些细分领域建立起专业优势和服务能力。

美国银行机构目前有4700多家,数量上和中国差不多,但这是上百年里多次洗牌后的结果。

1927年,美国颁布《麦克法登法案》限制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保护商业银行免于在地理上、产品上和价格上等方面的竞争。

这个法案促成了许多社区银行的形成,即便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在1994年被解除,即便信息技术开始普及,小型/社区银行至今仍构成了美国商业银行的主体。

他们在本地小企业贷款中更占优势(资金90%留在本地,支持社区经济增长),客户满意度更高。

在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上,华兴银行确实难以与大行抗衡,但在特定的细分领域,华兴银行却能凭借专业优势和服务深度获得越来越多本地客户的认可,颇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在变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做强、做精、做出特色——

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银行业的“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

广东华兴银行先行一步,算是给同行们打了个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这个指数竟然一年翻倍了 这个指... 上周后半程,市场又开始了调整节奏。眼看盘中即将突破3900点,没想到跳水;同时放量大跌,两市成交额再...
减持3158万股,汤姆猫前董事...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吴立洋 实习生涂玥9月22日,汤姆猫(300459)发布公告,股东王健于202...
茶火锅:还没火,就快过气了? ... 总第4347期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排队600桌,川渝火锅又出“排队王”今年北京、上海、武汉等地...
进击的康师傅,没有天花板 进击... 2016年,彭博社写了一篇名为《中国的进步正在杀死方便面》的文章,大意是中国外卖浪潮席卷、流动务工人...
“最快护士”道歉视频非本人?张... 新京报记者 刘锦涵 制作 张笑然 9月23日,“最快护士”张水华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文道歉一事引发关注...
今年“双11”,淘宝要出海玩个... 淘宝出海,正成为淘系商家无缝对接全球市场的第一站。在浙江佑美科技的办公室里,客服电脑屏幕上弹出一条来...
火腿第一股跨界造芯片,市值飙升... 记者 | 李益文编辑 | 叶映橙传统火腿生产商正试图通过一笔3亿元投资,切入高速增长的芯片赛道。9月...
黑土沃野上的清香密码:十万亩红... 九月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大地正披上一袭红装。近十万亩高粱挺拔如戟,穗浪翻涌,将天际染成一片绯红。这...
韩美关税磋商陷僵局,李在明发声... 美国提高关税导致韩国出口骤减、9月份出口大幅下滑,这对依赖贸易的韩国经济来说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但...
华大控股减持华大基因:汪建套现... 9月23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300676.SZ)公告披露,控股股东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