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西贝风波:连锁餐饮的规模陷阱 西贝风波餐厅生意现状 西贝风波发酵
创始人
2025-09-21 20:46:43
0


大战五天五夜的预制菜战争以双方各退一步告一段落,只有西兰花哭到了最后。

9月15日,西贝发布道歉信,表示深刻意识到“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较大差异,将在10月1日前陆续完成调整。

几乎没有消费品能像预制菜这样,消费者一三五在社交媒体呼唤烟火气,二四六在商场B1尝遍预制美食;连锁餐饮业单周日加大采购规模,双周日表态坚决抵制预制菜。预制菜一边面临人人喊打,另一边销量节节攀升。

基于这次预制菜大战,我们会尝试解释这几个问题:

1.预制菜和中央厨房是连锁餐饮扩张的必然产物

2.西贝的问题在于对单店效率的追求,导致价格脱离公允的认知

3.单店效率与门店规模的脱钩,正在成为连锁餐饮业的普遍问题

预制菜是种必然

2009年,西贝开了20多家店,年营收近5亿,贾国龙一度认为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直到一家名为“海底捞”的火锅店吸引了他的注意。

当时的海底捞扩张神速、店店爆满,净利润率高达18%[1],是大部分连锁餐饮企业像都敢不想的数字。

受到海底捞的刺激,从2010年开始,信奉定位理论的贾国龙在四年时间里把西贝的招牌换了四次:

第一次是“西贝莜面村”“西贝西北民间菜”,一方面很多人不认识“莜”这个字,另一方面贾国龙希望借“民间”强调“90%的原料来自于西北的乡野与草原”。但随着规模扩大,90%这个比例不太现实,又换成了“西贝西北菜”

新问题随之涌现:贾国龙认为“西北菜”不够聚焦,在碳水和肉类中押注后者,更名“西贝烹羊专家”

但新定位和新菜单反响一般,贾国龙认为“还是第一版好”。借助华与华的包装,西贝在2013年耗资千万,把门店招牌换回“西贝莜面村”


西贝的经典招牌

西贝曲折的探索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寻找单店模型最优解——即最适合扩张的门店形态的过程。

海底捞之于餐饮业最大的贡献不是菜品口味和烹饪技法,而是为广大同行趟出了一条明路,让后人摸着石头过河:如何把一家赚钱的餐饮公司,变成一家值钱的餐饮公司。

上海有家老字号餐厅“泰晤士西餐社”,主打现炒现做,土豆泥和沙拉都是现场加工,价格也不高。但代价是只有一家店,扩张几乎不可能,上市更是天方夜谭。

从2010年大规模连锁扩张到疫情前夕,海底捞的门店数量在十年间翻了20倍,单店营收一度超过4000万,连带着市值突破4500亿大关。这种模式被资本市场青睐,原因有二:

一是标准化。相比掌勺大厨决定门店生死,虽然火锅天然标准化程度高,但海底捞定位正餐,管理难度和“吃完赶紧走”的快餐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海底捞通过中央厨房保证原材料标准化,才有门店规模扩张的前提。

二是单店效率。“翻台率”衡量的是海底捞跨门店经营的效率,隐含的意思是,单店的经营状况不会被门店扩张稀释。海底捞也做到了。



基于极致的标准化与高效率,海底捞把复杂的企业治理变成了一道资本市场一看就懂的数学题:单店效率×门店数量=公司估值,由此荣膺餐饮业的圣杯。

虽然西贝和海底捞做着不同的菜系,但贾国龙大概率是海底捞最忠实的学徒。想成为一家值钱的连锁餐饮企业,就必须面对标准化扩张这个问题,预制菜几乎是必然选择。

当然,现行政策框架对预制菜的定义相对模糊,与消费者对“预制菜”普遍公允的定义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他媒体也写了很多,本文不再赘述,尽可能用“中央厨房”这一概念解释。

所谓中央厨房,即原材料统一采购后,在中央厨房对食材统一进行预处理,门店只需完成后段烹饪,大幅简化供应链的管理成本。随着后续发展,这一模式逐渐演化为大众认知里的“预制菜”。

西贝四次更换招牌和菜单,实际上是寻求一种标准化和单店效率最高的单店模型,为大规模扩张打好基础。2014年,找准定位的西贝开始引入中央厨房,扩张速度上了一个台阶。

仅2015年一年,西贝就新开了53家门店。贾国龙本人向来不掩饰自己对这一模式的拥护,认为中央厨房效率的提升,并且“高效率打败低效率,是本质、是真理。”

而中央厨房也就此成为连锁餐饮的普遍解法,造就了餐饮企业资本化的黄金时代。

2015年前,既不线上也不O2O的连锁餐饮绝对是投资机构的座下宾,投融资事件仅有533起[2]。而在2015年当年,国内餐饮行业融资项目数量就有239起[3]。

无论中央厨房模式是否符合预制菜的定义,它都让餐饮业看到了门店经营标准化-快速扩张-做大公司估值的希望,由此迅速蔓延。

从经营角度看,西贝的主要问题可能并非预制菜的争端,而是单店效率的瓶颈。

单店模型

海底捞八面玲珑的年代是商业地产突飞猛进的产物,高端餐饮被八项规定一网打尽后,电商打垮了服装和美妆这两个商场交租大户,让商业地产和连锁餐饮走到了一起。

西贝早年定位千平大店,厨房面积就占300平左右。随着购物中心向餐饮敞开大门,西贝开始转型300平小店。


西贝莜面村财富购物中心店

按照贾国龙的描述,自己曾造访上海中山公园附近的一座购物中心[1],“坐着电梯从最高的七层一直到负一层,就这样走了一圈,也数了一遍,整个商场一共有96家餐饮店铺”。

由于零售业态的主要消费群体迅速向线上迁移,餐饮、娱乐这类难以线上化的体验型业态成为了购物中心的主力。

这个过程中,中央厨房的出现解决了连锁餐饮在扩张中,跨门店出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统一的问题。同时,集中的采购与加工也能压缩供应链成本,形成规模经济。

但连锁餐饮也有“规模不经济”的一面。

连锁餐饮随着规模扩张会出现大量的“体系成本”:举例来说,个体经营的餐饮不需要市场部和公关部,也不需要给华与华交咨询费。也就是说,即便大家都卖一样的东西,连锁餐饮也有一项额外成本。

同时,大部分个体/独立商户的经营方式是量入为出,菜单类目极少,原材料备货有限,卖完就收摊。这种情况下,外卖的配送费和社交媒体的广告费反而是额外成本。但连锁餐饮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损耗成本。

依靠规模效应能不能抵消连锁经营的额外成本?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此,大部分连锁餐饮的客单价都比个体经营商户要高。

2015年后,餐饮行业的资本运作愈发频繁。想要做大公司估值,就必须接受单店效率×门店数量=公司估值这套估值体系,其内核是保持极高的单店盈利能力,最好能在店效最高的时候把公司送上市。

无论是体系成本的束缚还是资本市场的诉求,都会促使餐饮企业做大单店效率——说白了就是涨价。

过去多年,西贝通过“比普通羊贵2块钱”的草原羊,连着两季和纪录片《舌尖》联合营销等方法,试图提高品牌附加值,但大多逃不过“偷偷涨价-被骂-致歉-降回原价”的宿命。

直到2017年,华与华为西贝设计出“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营销口号,把儿童餐提到了战略高度,涨价成功。


西贝打造的“家庭欢聚餐厅”

儿童餐的特点是使用者和支付者分离,吃的是孩子,买单的是家长,类似奶粉、助听器等品类,会天然创造一个高溢价空间。加上餐饮和营养、健康、安全这类指标挂钩,利润空间更可观。


说白了,在“孩子想吃”面前,珍贵稀缺的食材、精巧的烹饪技法都是次要的。面对“量身定制、科学配比”的专业儿童餐,各路家长愣是给西贝吃出了“中国儿童餐第一品牌”的身份认证。

通过儿童餐这个开创性的经营策略,西贝成功做大了单店盈利能力的长板,形成了几乎完美的单店模型,直到西兰花不解风情的出现。

规模的陷阱

在针对西贝诸多争议中,呼声最高的一条是“预制菜不应该卖现制菜的价格”。

也就是说,西贝的“贵”在消费者群体中其实存在隐含的共识——毕竟没人骂萨莉亚。这种共识在预制菜的争议声中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酿成了史无前例的风波。

西贝贵不贵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客观来说,西贝对应的西北菜系在商业经营中,的确存在一些先天不足。

西北地区的特色菜式,基本可以概括为“牛羊肉+各式碳水”,烹饪方式豪迈粗犷,不讲究精致的摆盘,也不追求味觉的设计,主打便宜大碗童叟无欺。

从选材上看,西北菜缺少粤菜中卤鹅头、鲍汁扣辽参这类稀缺食材;从烹饪技法上看,又没有淮扬菜里文思豆腐、松鼠鳜鱼这种浑身上下都是刀工的菜式(注意,没有说西北菜不好吃)。


广东卤鹅头常用的狮头鹅,此鹅不长身子只长脑袋,出栏周期长,价格昂贵

这就导致西北菜缺少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隔壁鲁菜师傅还没给腰子打完花刀,这边手抓羊排已经上桌了。一旦成品价格脱离原材料成本太多,会客观上给消费者“不值”的感觉。

而在连锁餐饮中,肉类的毛利普遍偏低,蔬菜和碳水的毛利反而更高。

按照西贝的说法,西贝在内蒙建立了专属牧场,全程冷链运输,羊肉采购成本比普通品牌高30%[4]。因此牛大骨、烤羊排等硬菜虽然单价高,但毛利不高。

反倒是莜面、馒头、小凉菜等品类,原料成本低且易于标准化,毛利更容易拉高,也更容易让消费者觉得“不值”。西餐里披萨普遍比汉堡利润高,就是因为面多肉少。

在“罗永浩同款菜单”中,6块的草原嫩烤羊排价格119元,两份共12串的羊肉串86元,虽然比烧烤摊贵,但说实话不算离谱。

真正让人难崩的,是23元一份的“胡麻油调黄瓜”,此菜亮点为:“选用直径3-3.5cm,口感脆嫩的黄瓜。”


平平无奇的23元拌黄瓜

消费者对西贝太贵的声讨并非当下的产物。西贝面对的争议,似乎能反映连锁餐饮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单店效率的失守

作为餐饮业的图腾,“海底捞能开多少店”是连锁餐饮行业最复杂最深奥的问题。按照各大券商的测算,即便最悲观的预测也有2000家。但目前,海底捞的门店规模停留在1300家左右,陷入停滞。

单店效率×门店数量=公司估值这套体系中,关键在于单店效率不能下滑,否则会导致整个估值的塌方。从海底捞的经营策略看,在二者难以兼得的情况下,海底捞已经转向了放弃规模维持单店效率。

因此,即便海底捞的经营状况已经恢复,但翻台率和规模的脱钩意味着增长模型失效,变成了资本市场的弃子。



和西北菜类似,火锅标准化程度高,但附加值更低,因为烹饪环节是消费者自己完成的。因此火锅店想涨价,要么硬涨,要么多卖点海鲜、和牛等高价食材。

海底捞的客单价在2020年达到110元的高峰后一路下滑,到2024年降到了97.5元,直接退回了2017年的水平。

西贝不是上市公司,没有详细的财务指标披露。按照红餐大数据的口径,西贝人均客单价为83.66元,和海底捞相差并不大。结合西贝门店的增长情况看,西贝很有可能也遇到了和海底捞类似的问题。


资本市场和餐饮老板在寻找“中国麦当劳”时,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中餐跟西餐一样,标准化会推动马太效应的形成,诞生富可敌国的餐饮巨人。

但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恐怕是中餐的规模上限,比人们预期中的低很多。

作者:赵瑜

编辑:李墨天

责任编辑:李墨天

参考资料

[1] 贾国龙迅速做大西贝,财经天下周刊

[2] 别把餐饮行业当成互联网,真探

[3] 用五年数据,洞察中国餐饮大趋势,餐饮老板内参

[4] 西贝“反常识”经营哲学,以重投入锻造难以复制的竞争力,新浪财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控股方3亿增资算力,*ST宇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艺艺 上海报道就在*ST宇顺(002289.SZ)拟斥资33.5亿元现金收购中...
“大平层墓地”,卖不动了 大平... 近日,殡葬业龙头福寿园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这家长期以高利润著称的公司,一度被外界称作“殡葬茅台”...
晓数点|一周个股动向:最牛股周... 本周(9月15日至19日)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沪指本周下跌1.30%,深成指涨1.14%,创业板指涨2...
@军迷朋友 长春航空展这些“首... 央视网消息: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进入第三天。今年的空军航空开放活动规模更大、展示更...
中央巡视后,一“虎”卸任七年被... 周末又打“虎”,卸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七年半后,姜德果被查。 9月2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
浙江大学教授、50岁上市公司董... 9月21日,臻镭科技(688270.SH)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郁发新被黄石市监察委员会实施...
15年霸榜第一,固态电池龙头,... 深圳“四剑客”,全球领跑!在大众将目光聚焦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和整车巨头时,产业链上游那些低调的...
财经调查丨全靠“吹”!年销量超... (央视财经《财经调查》)记者走进南通诗锦家纺的生产工厂,现场环境脏乱,随意堆放的儿童被贴着A类标签。...
财经调查丨假标签、假报告!床上... (央视财经《财经调查》)在南通一家名为柏焰家纺的实体店,总台《财经调查》记者打开一款标明“A类”四件...
“湖南富豪”离婚分给妻女68亿... 2千亿汇川技术创始人携“千金”共建资本版图。作者 | 于婞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父爱如山,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