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昆山店今日换新开业,该店为大润发的全国店王店,门店商圈很好。
新开业的大润发昆山店与原大润发昆山店非同一个地址,但处于同商圈,新店就在原店址隔壁,为大润发自建自有物业,整体是一个购物中心的形态,今日先期开业的则是超市卖场部分,整个超市卖场面积在8000平米左右,做的依然是“一站式购齐”。
从《商业观察家》所了解到的大润发昆山店开业日表现来看,销售爆了,截至19点,大润发昆山店销售额达到345万元,笔单价149元左右。接近大润发的人士则对《商业观察家》称,大润发昆山店开业日销售额达到450万元,没有问题,希望能冲500万元。
目前,大润发调改正在推进,其于多个城市有多家店正在调改。有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称,包括大润发昆山店,大润发的这波调改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缩减sku,走精选化调整。
大润发调改后的sku相比未调改前,sku减少了一半左右。比如,原来是2万多支sku的话,调改后只有1万多支了。
减少的品项主要是重复性、同质化的品项,品类层面,则是非食品类的调整与减少相对较大。
精选品项、减少同质化重复性sku,能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库存压力,并提升动销,商品库存周转效率,有利于后续更好、更大规模做统采、直采。
在消费端,也能为消费者节省挑选时间,提升购物便利性。由于精选后,订单集中在更少的sku中,那么,单品的订单量更大、采购量更大、周转更快,这能提升单品流通效率,进而也能为消费者“节省”金钱。
不过,大润发的调改相对可能也没有那么激进,以昆山店为例,大润发还是在做“一站式购齐”。接近大润发的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尽管无空间限制的线上,在购物丰富度层面表现更好,但大润发认为人们依然有在线下“一站式购齐”的需求,比如中老年人等,很多人并不喜欢去线上购物,他们想要现场感,可触摸、可触碰、可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来传递情绪。
从这个逻辑来看,大润发的调改并不“激进”,当下有一些超市调改,则比较激进,客群定位甚至来了一个大跨越——从中低端定位一下跨到中高端,商品单价由此也有较大提升,这样的调改看起来,就有点不太想要做中老年客群,尤其是价格相对敏感型客群的意思了。
二、强化生鲜即食。
大润发此轮调改的重点是要做强生鲜、即食,尤其是即食。
生鲜部分,在保持丰富度的同时,大润发在推进生鲜标准化、标品化。但这块,大润发似乎也没有太激进,大润发的调改店还是保留了一些散卖散称生鲜品项,并不全是预包装生鲜,因此也更多照顾到了中老年,及小家庭客群(他们单次买的不多)。
由于历史形成的消费习惯,中国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买菜还是习惯自己挑挑选选,散卖的生鲜也更有鲜度表现力,他们不喜欢包装起来的生鲜。不过,这种消费习惯也会加大生鲜损耗,预包装生鲜则能减少损耗。
即食部分,则是大润发调改店重点,可能主要有两个层面变化。 1、大幅增加了即食品项,大幅强化生鲜加工品,比如面点、烤炸等。2、增设了堂食互动区、休息区。
目前来看,超市必须做生鲜、即食,因为可能只有做强这两个品类,超市才有可能做出差异化。
尤其是即食,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3R品类(即食即热即烹)未来可能会占到线下超市50%以上销售份额。
现在的主流超市企业,生鲜差不多都已经做起来了,各大企业的生鲜销售占比当下能达到一半左右。但是,超市业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即食占比会大幅提升,所以,当下各大主流超市企业的“升级”其实也都是在根据即食品类,来升级,来找复制模型。因此,这个品类的迭代发展速度非常快。
支撑即食做大的基础则可能主要有三个。1、毛利更高,客单更高。即食是生鲜的加工化,会多一道加工附加值。
2、能实现差异化,有助于零售商定价权的提升。即食能为超市带来差异化及独特口感口味,进而能攻占消费心智,形成进店理由。
3、满足新需求。
即食可以说是生鲜的加工化、餐饮化、社交化。适合不做饭的年轻人,及小家庭消费。
他们不做饭所以就会更多选择“买来即吃”的商品来解决一日三餐;小家庭化则存在更大的社交需求,即食品类则是很好的社交“由头”,人们会相互分享好吃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超市如果再能提供一个社交空间(堂食互动区),那对于家庭社交就更友好了。
从国外发达市场表现来看,进入到存量市场阶段后,超市的各大品类销售都在承压与下滑,但是即食是增长的,就是因为它能满足新需求、新人群的需求。
4、烟火气。
即食,尤其是现做现烤,能为超市带来烟火气。这是线上带不来的,线上没有现场感,缺乏温度,所以,线下如果能把即食做强了,那就无惧线上冲击了。
这也是为什么像前置仓生鲜电商——小象超市会做线下大店的原因之一,因为它看到即食品类起来了,趋势是在持续向好。
也是硬折扣社区超市为什么替代不了大超、中超的原因之一,硬折扣社区超市承载不了更大的即食“内涵”,这块,可能只有大超、中超才能做出更大价值。包括丰富度、现场感与社交互动空间。
三、场景化陈列与销售。
大润发的此轮调改,另一个重点则是场景化售卖,一改过去大卖场的“大杂铺”现象,大润发调改店根据日常生活场景等在做陈列、选品,以及关联组合。
场景化其实就是专业化、精准化、精细化。
也是做增量的手段之一,超市只要能开发出一个新的细分消费场景,那就能基于这个新场景产生新的消费增量、消费心智与定价空间。
所以,这块也需要持续的迭代与优化,没有一劳永逸。
大润发的调改则可能代表了中国大卖场行业调改的一个观察样本,因为大润发的门店面积很大,是典型得再典型不过的大卖场业态,如果它走通了,那大卖场整个行业可能就“活”了。
商业观察家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