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海棠葉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存量战场,“推新品”是所有商家的必答题。
产业带的白牌困在代工低利润里,老国货盯着增长曲线发愁,新品牌刚起步就卡在冷启动关口......不同的难题,根源皆扎在同质化的泥沼里。
但需求变得比翻书还快,研发、库存全是风险,多数新品难逃“推出即沉寂”命运。
破局的钥匙,藏在拼多多的布局里。
没人想到,这个以“拼”起家的平台,早布下大棋:用数据把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攒成需求清单,帮商家把准研发的脉;再砸补贴、给流量、优化供应链,把试错风险和起量难度往下拉。
这套“需求归集+资源扶持”的打法,正悄悄改写新品上行的逻辑。
外界盯着它攀升的成本与费用议论纷纷,却没看清:这份舍得背后,是一场关于长期主义的深耕。
拼多多要做的,从来不是简单卖货,而是给所有想靠创新突围的商家,一个能摸到的确定性答案。
需求前置的“爆款革命”
义乌国际商贸城7.5万个商铺构成的迷宫里,1996年出生的张小杰,曾是这里最普通的白牌商家。
踩着平台流量红利,塑料垃圾桶、收纳盒这类便宜百货都能日销上万单。用张小杰的话说,只要产品质量不差,订单就像潮水般涌来。
但不久,“躺着赚钱”的滋润日子到头了,订单量直接掉了快一半,因为市面上同类产品一抓一大把,消费者只认低价。同质化竞争袭来,张小杰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滑向义乌商家最头疼的内卷。
在地下室打包到深夜,只为赚取五毛钱利润,价格绞杀到最后只剩不值钱的辛苦——在义乌,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隔壁夫妻档生产的脸盆,成本5元售价5.5元,全靠走量维持生存,根本无力投入产品升级。
打破困局的钥匙,藏在拼多多以“需求前置”掀起的“爆款革命”里。
不同于以往商家靠运气碰爆款的盲目尝试,平台通过“需求的差异化批量归集”能力,将分散的消费痛点提前转化为清晰的创新信号,再用千亿扶持降低试错成本,让许多白牌商家第一次有了摆脱价格战的底气。
在拼多多提前沉淀的需求数据指引下,张小杰团队瞄准厨房角落里的微波炉防溅盖,并针对防溅效果差、拿取烫手的用户痛点,改造出有手柄的微波炉防溅盖,还为其申请了多项专利,定价直接从传统的几元钱跃升至29.9元。
▲张小杰团队生产的各种创新厨房用具及潮玩手办展示柜。图片来自潮新闻,由金鹏摄。
更令他意外的是平台的精准响应,拼多多后台通过算法识别出这款产品可能会成为爆款,将其标注为“机会产品”,第一时间倾斜流量资源。
“上线第三天就成交了两三千单。”张小杰终于体会到了议价主动权的力量。
后续的按压式冰格桶研发,更将“需求前置”逻辑贯彻到底。
团队先通过平台数据锁定传统冰格脱模难、易污染的核心痛点,耗时三个月打磨出密封收纳、按压出冰的集成式设计,定价19.9元远超传统产品,却能日销六七千单。
从需求挖掘到产品落地,再到市场爆发,拼多多的前置需求洞察与流量扶持形成闭环,让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收益,而这只是白牌升级的开始,黑标品牌培育、经营成本优化等政策,正持续助力白牌商家从爆款单品向品牌化跨越。
如今,张小杰近一半营收来自拼多多,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正全力冲击“黑标认证”。在他眼里,这是从工厂白牌熬成独立品牌的“通行券”,能带来15%-20%的溢价能力,还能打通超商、展会等线下渠道。
在义乌,像张小杰这样的转型故事早已不是个例。余永远盯着年轻人便携造型需求打磨的卷发棒、金鑫东瞄准护发细节痛点升级的东阳梳子......这些从产业带流水线上走下来的产品,正一步步撕下廉价标签,成为新质供给的鲜活注脚。
当拼多多用流量和资源为敢于突破的商家护航,越来越多张小杰们都在亲身体会,这场以需求前置为核心的爆款革命,正在把从低价走量到价值定价、从跟风模仿到定义需求的转变,刻进更多产业带的生存基因里。
如今,这场革命的足迹不断延伸,平台新品上行的确定性密码,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
新老品牌自我焕新
拼多多的赋能版图早已跨越产业带白牌。在千亿扶持的支撑下,白牌借精准需求完成品牌化升级,成熟品牌亦在此锚定自我革新的方向,撬开新的增长缺口。
深陷转型阵痛的中国乳业,恰好印证了这一赋能逻辑的实效。
2024年的行业数据勾勒出乳业的困境:国家统计局显示,国内原料奶产量同比下滑2.8%,乳制品消费增速仅1.2%。人口红利见顶、成本压力攀升、产品同质化严重,曾经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愈发步履维艰。
为守住市场、开拓新局,伊利与蒙牛这两大巨头,都将研发创新视作破局关键,而拼多多则成为它们突围路上的重要依托。
伊利对年轻消费市场的精准切入,便始于拼多多的需求洞察。“消费者在节日期间的送礼需求很旺盛,节日定制款尤其受欢迎。”伊利液奶电商营销负责人许丽指出,年轻一代与上一辈不同,更看重产品承载的情绪价值,需求也更趋多元。
这种跳出单纯饮用的消费转向,对个性化与情感认同的追求,正是平台数据将潜在市场信号转化为明确指引后,伊利捕捉到的核心机会点。
基于这一判断,伊利迅速将需求洞察转化为具体的产品策略,从节日场景与文化符号切入打造定制化产品。
于是,2024年年货节,伊利联动“五路财神”IP推出龙年“财神装”纯牛奶,上市即供不应求;2025年趁热打铁,独家首发“财运装”并附赠百家姓贴纸,精准击中年轻人的喜好,首月便售罄200万件。后续跟进的“华夏五千年”国潮款,以五朝纹样包装延续热度,轻松斩获300多万件销量。
年轻用户不再那么触不可及。据悉,目前,伊利部分产品的年轻用户占比是行业水平的3倍、转化率是行业均值1.5倍。
蒙牛的年轻化突围,则始于一场“忐忑的尝试”。面对新品冲击,蒙牛计划以IP联名打开市场,却卡在两处顾虑:哪吒IP的市场号召力究竟如何?该绑定高端线还是大众款降低风险?
关键时刻,拼多多团队的精准分析打消了其疑虑,“纯牛奶受众基数大,叠加IP溢价更容易被接受,试错成本更低。”除了策略建议,平台还整合补贴资源,帮蒙牛敲定详尽的备货、补货节点与规模。
最终,与《哪吒2》联名的纯牛奶春节前10万件很快售罄,首月销量突破20万件。这次成功让蒙牛更笃定平台的趋势判断,随后紧跟平台捕捉到的环保消费浪潮,推出可回收包装的轻彩绘量贩装,上线即卖出6万提。
▲蒙牛此前借势“哪吒”推出联名新品。
不过对传统品牌来说,年轻潮流的善变远比抓准需求更棘手。刚摸准一款产品的需求,新的趋势又冒了头,想跟上就得加速上新,可这往往意味着要投入更高的营销成本,稍有迟疑就可能错过爆款窗口。
拼多多用资源与渠道的协同破了局。万人团、百亿补贴接住新品流量,多多视频提前完成用户种草,让产品能跳过低效营销环节,快速触达消费者,不仅把爆款周期压得更短,还帮品牌省了真金白银。
蒙牛新零售拼多多团队负责人李锐感受很直接:“每月能省十几万费用,这些钱重新投回研发,又能更快响应下一波需求,这就是平台给的底气。”
而成本的降低与效率的提升,让创新形成正向循环:2025上半年,伊利扣非净利润暴增 31.78%,蒙牛毛利率升至 41.7%,两大巨头在行业寒冬中实现逆势增长。
这样困境突围的故事,不止发生在乳业。
四十年老品牌大宝,在拼多多上走出了“县域+年轻”的双轨焕新路,依托平台流量快速打开县域市场后,从数据中发现小规格产品更受青睐,随即推出95毫升装SOD蜜,年销量突破200万支;后来又瞄准Z世代抗初老需求,聚焦学生党与新锐白领推出百元内A醇嫩肤乳,上市即卖爆数万件;
▲大宝小规格装SOD蜜在拼多多销量不俗。
炊具品牌苏泊尔一款蜂窝不锈钢炒锅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大小口径锅成千万级爆款,带动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美瞳品牌可啦啦通过与拼多多的深度信息共享、精准需求捕捉,实现“10天测款,30天卖爆,4年30倍增长”......国民老品或者美妆新锐,都在这里解锁了焕新密码。
同质化困住品牌脚步的当下,拼多多“需求洞察+资源扶持”的赋能体系,俨然破局的核心抓手。它为品牌点亮需求方向,卸下试错包袱,更以高效的流量匹配实现降本增效,让创新不再是高风险的豪赌。
拼多多,正成为越来越多品牌挖掘增量的关键支点。
长期主义的深耕与远方
从六安的婚纱作坊到青浦的母婴工厂,从泉州的纸尿裤生产线到内蒙古的酸奶糕作坊,拼多多手把手培育出一批懂创新、能攻坚的新质商家。
但事实上,市场很多人不理解拼多多的坚持。
毕竟精准赋能需要深度介入:无论是成熟品牌的自我革新,还是白牌的活力觉醒,都需要“需求归集+资源扶持”的底层逻辑持续发力。这要求平台以数据能力打通“用户需求-品牌创新”的链路,让品牌新品研发有的放矢。此外,想缩短产品周期、降低库存成本,为品牌“打新”减负增效,还要降低佣金、优化供应链服务。
而这般费力,还必然伴随着真金白银的投入。
2024年财报里的数字很直观:营业成本涨到1539亿元,运营费用突破13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和35%。短期看,成本与费用的攀升必会影响增速与利润。
“行业都在加码即时零售赛道,拼多多为什么还执着生态建设?”类似的疑问此起彼伏。甚至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CEO陈磊都放言,接下来重点仍然是持续加大对商家的支持,将“千亿扶持”政策进行到底。
显然,拼多多选择的是一条更慢更远的路。
放弃追求短期流量爆发,它把资源持续投进供应链优化、产业带扶持这些核心领域,专注于提升整个生态的效率。
▲在拼多多扶持下,西部糖心苹果直连全国市场。由刘浩摄影。
这条路不容易,需要忍受短期成本压力,需要耐心等待产业蜕变。有人形容称,千亿扶持是把钝刀子,慢慢割着短期利润。
但在拼多多看来,这条路值得走、必须走。一如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所言,“长期的同质化供给只会扼杀商家的创新动力”。
换个角度看,千亿扶持也更是一道深筑的护城河。
短期的投入或许拉低了增速,却把商户、产地、用户牢牢绑在同一个生态里:产地能卖出好价钱,商户能降低创新风险,用户能买到高性价比的新品。三端的黏性越来越强,就为平台埋下了一条高弹性的收入曲线,等到产业带升级见效、新质商家批量崛起,增长的后劲自然会释放出来。
简单理解,当“新质供给”成为平台的核心标签,当产业带的创新活力全面迸发,这份坚持终将换来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在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看来,拼多多这步棋踩准了行业转型的节奏。
电商行业已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竞争,拼多多响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号召的选择,本质上是顺应时代的理性布局,“在这样的转型期,谁先把‘新质供给’的地基打牢,谁就能抢占先机,收获长期的生态红利。”
上一篇:“不可能”是别人的终点线,却是OPPO的起跑线 “不可能”是别人的终点线,却是OPPO的起跑线
下一篇:本周A股市场涨跌榜:光刻机等板块走强,首开股份12天11板后跌停 本周A股震荡最牛股票大涨100% 本周A股市场哪些龙头股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