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才是OPPO。
文 | 华商韬略 熊剑辉
2023年,当OPPO向联发科提出开放芯片底层接口、打造“潮汐架构”的需求时,联发科的工程师直言:
“不可能”。
联发科这么说,是有充分理由的。
在芯片这个宏大的“硅基世界”里,稳定性压倒一切。一旦底层接口开放,不计其数的应用、场景无序涌入,将令芯片卡顿,系统崩溃。
但争执,毫无意义。
2024年初,“潮汐架构”伴随OPPO Find X7如期发布,应用启动性能超越苹果,震撼行业。
在OPPO的创新字典里,只要方向对,没有“不可能”。
【01 屏幕: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
手握一块“全球之最”的屏幕,是什么体验?
2025年4月的OPPO Find X8s发布会上,“性能党”抱着天玑9400+芯片和“潮汐引擎”架构一阵猛夸;而“颜值党”的目光,却死死盯着那块“全球最窄四等边屏幕”。
1.25mm的边框,细得堪比一根网球线。当指尖划过屏幕边缘,“无界”的沉浸感袭来,说它是电、是光、是屏幕界的顶流神话,一点不夸张。
“全球之最”的背后,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极限挑战。
天马微电子副总裁赵奇峰,扎根天马18年的“老江湖”。从消费品产线跨界到车载显示,从传统LCD到AMOLED的技术迭代,“从0到1”的硬骨头全都啃过。
可一提起“全球最窄四等边屏幕”,他至今仍觉得捏着一把汗。
“边框越窄,柔性屏在摔落时的受力越大、缓冲越小,动不动就会出现亮线、息屏。既要美、又耐摔,这是典型的‘既要又要’,对我们和OPPO的工艺都是很大的挑战。”
这是当时可预见的挑战。
一开始,两家觉得一块努努力,应该问题不大。毕竟,天马拥有业界最窄边框的工艺和屏幕,OPPO手握芯片级封装技术,能把屏幕驱动芯片“藏”到屏幕后面,这可是实现极窄边框的“关键密码”。
按照设想,只要在屏幕薄弱处灌上胶、一固化,就能形成二次保护,大功告成。
但致命的杀手,从不按套路出牌。
真正灌胶时,天马和OPPO芯片各自选用的封装胶水“八字不合”,出现了界面分离的大问题。
“就像瓷砖粘不住木头。”赵奇峰比喻道。
所有人都傻了眼。
更棘手的是,胶水难题完全是一道“超纲题”,超出了两家公司的技术范畴。
某种程度上,这个“全球最窄”的设想已经完犊子了,不做也罢。
但OPPO和天马,不服这口气。
很快,两家把各自的胶水供应商喊来,四套人马开始联合攻关。
一开始,胶水供应商也挠头,但很快搞清了状况。他们逐一分析胶水热固、光固后的表面生成物化学反应,不断调整胶水配方;天马和OPPO则在一边“打辅助”,配合调整封装工艺。
就这样苦熬了一个半月,胶水难题终于被攻克。边框灌胶固化后,胶水如琥珀般晶莹,把屏幕薄弱处裹得严严实实,表面膜层紧密贴合,犹如一对“生死兄弟”。
凭着这股“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头,“全球最窄四等边屏幕”终于实现全行业首发。
这让赵奇峰大为感慨:“这真不是天马或OPPO单独能搞定的,妥妥的1+1大于2,少了谁都不行!”
可为啥非要死磕“全球最窄四等边屏幕”?
答案很简单:因为在OPPO,“美”是刻在骨子里的执念。
功能机时代,OPPO创始人陈明永就因为一款手机精细度不够、机身太厚,当场把手机砸了。为了让产品的设计和造型达标,工程师们宁可重新开模、重新设计。
这股子“轴劲”,同样延续到对屏幕“通透感”的打磨上。
2023年前后,国产OLED屏制造技术相对成熟,但低亮度下“显示不均匀”的问题却成了“老大难”——屏幕局部发绿、发灰,甚至冒出麻点,活像没洗干净的污渍。不仅看着闹心,时间长了还可能伤眼。
结果,消费者买手机就像开“盲盒”,屏幕好不好全看运气,说不定刚拆封就“踩雷”,客诉就没断过。
当然,这是全行业的痛点,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屏幕厂商改进工艺、提高良品率。
但作为“美学派”的OPPO,不能忍。
因为当时的市面上,根本找不到一块1尼特的护眼好屏。
所谓“尼特”,是显示屏单位面积发出的光强度单位。1尼特,差不多是一只萤火虫的亮度。可屏幕亮度如此之低,要么完全做不到,要么频闪太伤眼。
又是一个“既要又要”。
于是,OPPO决定亲自下场,打造一块1尼特的护眼好屏。
为此,他们直接抛出一个“疯狂到犯规”的想法:建立中国首个屏幕“双产线“模式!
具体做法是:在屏厂侧设立一条OPPO专属产线,做一次校准;OPPO再建一条自研产线,做二次校准。通过逐像素补偿的办法,将发绿、发灰、麻点扼杀在“摇篮里”,把“通透感”做到极致。
这颠覆了天马人对造屏的认知。
一开始,有人提出异议:二次校准要额外加设备、加工序,补偿效果还不一样,良率把控难度翻倍,效率和成本都是大问题……
但质量总监却很坚定:“OPPO要的,是消费者一见就‘哇塞’的好屏;照这个方式改,不论是客户的满意度还是天马自己的品质口碑,都是非常正向的事!”
很快,天马人统一了意见:这件事,必须干!
“双产线”之战,正式打响!
于是,千万级的Demura设备被投入产线,为“哇塞屏”做校准。
OPPO也自主研发二次校准产线,又自研Solaris光学检测系统,精度堪比光刻机。
就这样,每块屏幕都能拥有专属的校准数据,对那些“看不清的缺陷”展开精准打击。
可“双产线”刚建成,OPPO又开始“搞事情”。
传统上,天马用于校准的AFT图档,只保存90天。可OPPO偏偏要求存半年。
天马一开始完全不理解,毕竟保存90天是行业惯例。直到后来,OPPO通过追溯AFT图档,精准定位了客户反馈的产品异常原因,并为后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撑时,天马人才恍然大悟:这份“较真”背后,竟藏着这么长远的考量。
更牛的是,“双产线”模式还为屏幕护眼叠满了buff。
以“高频PWM调光”为例。
谁都知道,PWM调光频率越高,对护眼来说越好。但在制造上藏“坑”不少,会产生IC功耗增加、切频闪烁等各种状况。
但“双产线”模式下,天马和OPPO果断组队,联合攻关。
比如在像素走线排布设计、TFT工艺、程序驱动开发上,双方干脆重新开发,顺手还共同制定了一个行业切换频率的判定标准。
调试程序过程中,双方专家耗时一个月,优化驱动近40版,最终将demura、OTP、整机软件“三大算法”融为一体,实现不同刷新频率下的“无感切换”。
这让“二校”屏的护眼能力,再上层楼。
最让赵奇峰触动的,还是去OPPO总部的那次交流。
当时桌上摆着两块屏:一块是天马“一校”屏,已然很优秀;另一块是“二校”屏,通透得就像“擦净了玻璃上的雾”。
对比之下,一目了然。
那一刻,所有人都懂了:OPPO的“不将就”,交付的是打动人的“作品”,而不仅是合格的“产品”。二次校准也不是“挑刺”,而是为创造不可能“寻路”。
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天马更收获意外之喜:原本担心会大幅增加成本,结果二次校准后,不仅没有造成额外成本,反而对提高品质大有裨益。
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
这块全行业都啃不动的“硬骨头”,终于被拿下。
2025年,OPPO 30周年的重头戏——全新旗舰OPPO Find X9系列即将登场。届时,二次校准屏将在高端旗舰上亮相,期待值拉满。
从当初充满争议的“疯狂想法”,到如今成为行业标杆的顶级工艺,OPPO和天马的合作,不仅改写了国产屏幕的行业格局,更让中国消费者的“腰杆子”更硬了——
因为,全世界最好的屏,就诞生在中国人自己的产线上。
【02 传感器:一群纵情“声色”的创新者】
手机屏幕,光影绚烂。
但屏幕背后的“声色”传感,对普通人来说,更像是一片深不见底的汪洋。
而OPPO非要“扎进”这片深海,从最基础的底层技术开始,一门心思“死磕”到底。
Henry Kim,三星S.LSI中国区副总裁。谈及OPPO,他立刻表示印象深刻。
一次闲聊中,Henry Kim发现OPPO的工程师,正抱着一本眼结构的书认真阅读,还兴致勃勃地跟他聊起:昆虫的眼结构很特别,人的眼结构咋构成,眼睛一步步进化到今天多不容易……
OPPO工程师这种直击本质的“第一性思维”,让Henry Kim印象深刻并大为赞叹。
实际上,OPPO可不是要让工程师去学眼科,而是开启“产学研融合”的大路子,把专业的仿生学力量引进来、“搞事情”。
2024年,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一份OPPO的合作意向书,送到了陈蔚教授的手里。
OPPO的眼光,非常精准。
陈蔚教授,《生活方式和眼表疾病(A Lifestyle Epidemic: Ocular Surface Disease)》全球专家共识的核心参与者,《TFOS第三版干眼国际专家共识》六位主委会成员之一,手握从短期到长期高强度视频终端相关干眼损伤的核心研究成果。
OPPO想要的,正是这份能从医学实证角度,说清楚手机使用对眼睛的损伤与防护的专业硬实力。
同时,OPPO也有自己的“杀手锏”:用户用眼大数据。
大数据显示,大学生最热衷晚上玩手机,不仅时间长,而且暗光下打游戏对眼睛损害大。
所以,OPPO的目标很明确:先搞懂“怎么伤”,再做到“怎么防”。这是OPPO和陈蔚教授团队,全力以赴要干成的事。
于是,2025年9月,ColorOS 16正式上线,其内置的“距离提醒”“眨眼提醒”等AI护眼能力,正是双方合力推出的新成果。
这背后,是陈蔚团队在干眼和视疲劳研究领域几十年的积累,核心理念之一是“眨眼的力量”:只要一眨眼,眼睑就会在眼球表面均匀涂布一层0.5微米厚的泪膜,这层泪膜就像给眼睛穿了一层保护衣,不仅能防止角膜干燥,里面的溶菌酶还能杀灭90%以上的眼部细菌。
所以,仅眨眼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就蕴含着保护视觉系统的大能量。
而ColorOS 16的AI护眼能力,不只是眼科学成果走进消费电子的创举,也成为默默守护亿万人眼健康的科学力量。
此外,OPPO的“千人千屏”,更是献给色盲、色弱患者的一份暖心礼物。
起初,OPPO只想在屏幕中还原“真实色彩”。为此,找到了浙江大学颜色与图像科学教授罗明,建立起“全链路色彩管理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OPPO团队发现,色盲、色弱人数众多。即便手机能还原“真实色彩”,但对他们来说,辨色依然是一种奢望。
有没有一种办法,改善他们看手机的辨色体验呢?
于是,OPPO联合罗明教授团队,在手机里融入“孟塞尔色棋”,通过矩阵映射算法对屏幕色彩进行补偿,将766种色彩调校方案装进了手机,实现了准专业级的色彩视觉补偿。
这就是“千人千屏”。
它并不能彻底消除色盲、色弱,但足以将用户的辨色能力,从以前的20%提升到80%,大大改善其辨色体验。
基于眼科学、色彩学领域的长期、扎实探索,使得OPPO在手机影像上的创新,大胆而激进。
2012年,手机拍照还处在“能拍就行”的阶段,3Mp、5Mp大行其道,拍张合照得等好几秒才能“对上焦”,让急脾气的人抓狂。
OPPO瞅准痛点,准备大干一场。
于是,OPPO与三星第一次联手,直接干出PDAF(相位检测自动对焦)技术:用户按下快门,直接自动对焦,拍照不用等。
就这一招,直接引领风潮。
“四合一”结构的研发,让三星真正体会到OPPO的前瞻和激进。
所有人都知道,像素是图像传感器的最小单位。当年,单个像素的尺寸是1微米,这被当时的行业公认为是像素尺寸的极限。
能不能把像素做得更小,再去合并?
OPPO对三星提出这个想法时,令人震惊。
可能有人会问,把像素做小、合并,有啥用?
有大用!
比如,平时我们拿手机拍夜景,远处的光影会糊、会虚。但如果能把四个像素“捆一起”,合成一个大像素,画质岂不是蹭蹭往上提?
“四合一”,就是这个原理。
2016年,搭载“四合一”技术的OPPO R9上市,迅速成为大爆款,也是OPPO与三星合作的里程碑式技术。
从此,全行业开始“卷像素”,三星在坚持自身小像素传感器研发的道路上,也受到了鼓舞:一方面,把像素尺寸不断做小,从1微米,向0.8、0.7、0.6、0.5微米不断推进;另一方面,传感器感光像素不断扩大,从5000万像素,向1亿、2亿像素飙升而去。
像素合成,也从四合一,发展到九合一、十六合一,画质效果越发精细。
而当全行业认为“单潜望长焦”足够用时,OPPO却认为“用户值得更好的”,直接跟三星提出做“双潜望长焦”。
提起这些合作,Henry语气里满是认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这就是OPPO创新的底气”。
OPPO与索尼的影像共创,同样可圈可点。
自2023年OPPO推出Find X6系列以来,已与索尼联合打造出3款标志性的手机影像系统。
像LYT-T808,首次采用双层晶体管技术,服务于超光影引擎;LYT-900,首次支持DI ADC技术,服务于瞬时双帧技术;LYT-828,首次支持Hybrid-Frame-HDR技术,服务于瞬间计算多帧数的要求。
这都使得OPPO的影像传感技术,始终走在行业最前沿。
除了在视觉技术上发力,即便在用户难以察觉的声学领域,OPPO也从不“跟风”,而是“引领”。
手机圈子里,很多人担心在声学上投入太多不值当,因为消费者不一定能感知、会买账。
但瑞声科技声学电磁产品和营销总经理丁祥心里门儿清,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声音和味道一样,一旦体验过好的,就回不去了。”
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OPPO才在声学一门心思“死磕”。
以OPPO Find N3的三扬声器为例。
目前,行业里的折叠屏手机,大都还是双扬声器配置,结果外放音效上跟直屏手机基本没差距。
OPPO敏锐发现了这个问题,与瑞声联手在Find N3上打造了三扬声器系统,顶部两颗、底部一颗。
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配置,经过十几版调校,实现了极其惊艳的效果:三扬声器形成的声场,确保音乐播放时,各方向的声音都立体又平衡;顶部的双扬组合,通话时却通过声波反向抵消,减少听筒声音外溢,实现了最高3.5倍的隐私通话效果。
要声音大的时候,动听;要声音小的时候,私密。
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OPPO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极致,往往藏在用户“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细节里。
【03 芯片:既能拍桌子,又能打游戏的“最佳拍档”】
2023年初春,本该是花满枝头的好时节,但OPPO深圳研发中心会议室里,空气却仿佛冻成了冰。
OPPO和联发科的工程师们围坐在一起,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似乎谁都不愿意再谈下去了。
争执的根本原因,在于芯片底层接口的调用。
李俊男,联发科技无线通信事业部资深总监,不仅技术精湛严谨,更是公认的“好脾气”。但此时此刻,面对OPPO的死不松口,连他都忍不住一脸疑惑:
“开放芯片底层接口,手机系统可能整体崩溃。况且我们测试过,闪退难以避免,这个险真不能冒!”
但OPPO的人不为所动,犟得像打官司的秋菊。
实际上,OPPO的想法既大胆、又实在。通过联发科开放芯片底层接口权限,系统就能精准识别应用场景,主动调配缓存和算力。
于是,你打开视频,芯片就给GPU补血;你点开游戏,芯片就火力全开、猛分缓存和算力。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手机里的应用场景多如牛毛,每种场景都要测试稳定性。频繁调用接口,不但会把芯片“累成狗”,一旦稳定性测试不过关,反而让手机卡顿、崩溃,偷鸡不成蚀把米。
就这样,双方从具体参数吵到研发逻辑,项目进度几乎推进不下去。
最后,事情闹到了联发科大老板那里。
大老板一锤定音:“听OPPO的,用户需要的,就是联发科努力的方向。”
从此,联发科的资源,开始往OPPO项目上猛堆,OPPO就此开发出了代表性的“潮汐架构”:手机资源像海上的潮汐,伴随用户的需求涨落,该给资源时绝不小气,该省资源时精准拿捏。
2024年初,伴随OPPO Find X7发布,“潮汐架构”的效果直接炸场:应用启动性能一致性超越苹果,成为安卓旗舰机中的“领头羊”。
谁能想到,当初吵翻的项目,最后成为“真香现场”。
而OPPO敢于坚持到底的勇气,来自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
2024年,OPPO游戏中心总经理谭皓,一头扎进了大学宿舍,跟学生同吃同住,活脱脱成了“卧底”。
这一住,让他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在大学宿舍里,本来Wi-Fi信号很好,但Wi-Fi大都在走廊过道一侧,宿舍门一关,信号就“缩水”。
另外,大学生要跟女朋友“煲电话粥”,都喜欢跑阳台。结果中间隔着两道门,信号弱得要“喂”半天。
这让谭皓心里直盘算:弱网优化这事儿,必须安排!
另外,年轻人爱看演唱会,手机不是用来拍照发朋友圈,而被当作成“专业摄像机”,举着拍完整场都不放下,只希望把演唱会完整记录下来。
这意味着,手机的长续航、长焦距、超光影图像引擎等等,都是刚需。
事实摆在联发科工程师们面前,大家都不淡定了。原来,OPPO要接口开放、底层优化,不是没事找事,而是真正戳中了用户的“痛点”。
所以,这些难题,都是必须逾越的高山。
其实2023年,OPPO和联发科有过一次“神仙合作”:为Find X6系列打造超光影图像引擎。
懂行的都知道,好照片像油画,并非越亮越好,光影要准确、和谐、有层次,才有真实感。而开发超光影图像引擎,就是要让二维照片“活”起来,通过计算光线、被摄物体和环境的关系,还原出三维世界真实自然的光影层次。
结果,Find X6的超光影图像引擎,可记录高达1200万光子点矩阵信息。摄入的光子信息越多,细节就越丰富。最终带来了高达8倍的明暗动态范围提升,效果惊艳市场。
这次联手,不但成为双方合作的“高光时刻”,配合也越发默契。
很快,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技术难题——千里长焦。
回访用户过程中,OPPO影像算法总监罗俊发现一个“小秘密”:很多人去手机店,一到手就点开相机,把倍率划到最高,再拍张照看看清不清晰。
这个动作,是很多消费者判断手机拍照强不强的“标准操作”。
再结合用户远距离拍演唱会的需求,罗俊脑子蹦出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用端侧大模型,搞个“千里长焦”影像算法?
这个想法,有点猛。
当时,AI大模型只能运行在云端服务器上。要搬到手机上,空间少、算力小,拍张照要等十几秒,用户早把手机扔了。
但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
于是,联发科和OPPO开始疯狂拆解。
要优化端侧大模型,就得把影像底层拆解得明明白白。影像从镜头、到传感器,从CPU、GPU再转到NPU,全链路怎么进、怎么出,一段段怎么优化,都得分析透彻。一段优化没做好,整条链路就得推倒重来。
这对OPPO和联发科来说,都是空前的挑战。
2024年,伴随OPPO Find X8的“AI千里长焦”功能上线,颠覆行业认知。
特别是在演唱会场景,粉丝们高举手机,将焦距拉到极限,屏幕里的“爱豆”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成为让用户“尖叫”的影像功能。
合作次数多了,OPPO和联发科逐渐摸索出一套“三步走”框架:
第一步,先做技术可行性评估。OPPO说“用户要这个”,联发科来评估风险,判断能不能干。
第二步,搞原型,做验证。联发科先小范围测试,评估风险与收益,到这里基本就干了。
第三步,定制开发。要是前两步都搞不定,那就干脆为OPPO定制开发。
有了这碗酒垫底,遇到再大的困难,双方也能应付。
2024年,OPPO游戏中心总经理谭皓又找到联发科,提了一个让联发科摸不着头脑的需求:
优化1% Low帧。
所谓1% Low帧,是游戏里帧率最低的1%时间段的平均帧率。
这个指标是PC端游戏里的“老黄历”,在手机端,联发科认为优化它根本没必要。
打个比方,就好像校长突然跟老师说:“把成绩最低的1%学生都教成优等生”。老师肯定会懵:“臣妾做不到啊,这对升学率有影响吗?”
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有人提议,干脆一起打游戏,看看1% Low帧究竟有没有影响。
结果,游戏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打《王者荣耀》抢龙时,帧率突然掉下来,龙被对面抢了,局面直接崩盘;打《和平精英》时,对方烟雾弹一扔,帧率立马“跳水”,结果遭遇敌人“贴脸杀”。
联发科工程师终于明白:对玩家来说,1% Low帧不是“小问题”,而是“生死线”。
于是,围绕1% Low帧的攻关,最终催生出业内天花板级别的游戏表现。
这被业内誉为“游戏天花板”的旗舰芯片游戏表现,不仅重新定义了手机游戏的流畅标准,更是OPPO和联发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最好证明。
对OPPO来说,创新既包括天马行空的想象,又要俯下身来倾听用户的声音,再拉上既能拍桌子、又能打游戏的伙伴,把那些别人觉得“不可能”“没必要”的1%做到极致。
毕竟,用户的“尖叫”,就藏在这些“较真”的细节里。
【04 制造:登上OPPO的“客船”】
2020年9月,菲律宾。
OPPO客服中心,接到一个特殊的咨询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位士兵,开口就问Reno4手机的维修价格,接着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原来,他在巡逻时遭遇敌人伏击,子弹击中大腿,但口袋中的OPPO Reno4硬生生挡下子弹,救了他一命。
很快,OPPO客服中心为这台“功勋手机”更换了屏幕、电池后,依然能照常工作。
消费者买手机,最多盯着屏幕、芯片的型号、参数比来比去。但同样的配置,为什么性能、质量差异巨大?
这背后考验的,其实是供应链和制造能力。
2020年,OPPO果断开启“凤凰计划”,向精益智能制造全面转型。
简单说,就是用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四大法宝”,让生产、制造、产销、售后全链路,都变得数字化透明,可视、可控、可供分析决策。
最终,实现制造的更精准、更精细、更精良、更精益。
更关键的是,这场变革也没让员工吃亏,还实现了提质增效,成为“鱼和熊掌兼得”的典范。
但供应链之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023年,一位OPPO供应商找到OPPO制造负责人大吐苦水:外面行情差,内部效率低,找日本企业做精益咨询也不见效,问OPPO怎么办?
OPPO一听,立马掏出“精益生产管理”的秘籍,倾囊相授。
这一年,OPPO在这家企业搞试点,派专家免费驻场,手把手教他们调工序、改流程、提品质。结果仅一年,成本节省上千万,效果立竿见影。
既然真管用,OPPO便决定再推广。
2024年7月,OPPO趁着供应商大会,与9家供应商企业一拍即合,搞起“精益联盟”,依然派专家驻厂,全程一对一指导,生怕大家学不会。
改造的效果,来得比预期的还快。
专家一到产线,仿佛“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穿不合理的流程和工艺。
很快,精益的方法开始提升效率和品质。改善之后,车间现场更加有序、工艺布局更加合理,浪费减少了、产量更高了、品质更好了。
像制作玻璃后盖的供应商“金龙浩科技”,参加精益联盟后,半年就省下两千多万。
所以,OPPO的精益制造不是“裁员降本”,而是靠“卷科技”实现提质增效。
可OPPO这么干,图什么?
答案很简单:供应商变强了,产业链才更强;产业链强了,产业集群才能从“粗放增长”转向“精细发展”,最终实现产业链、产业集群共赢。
所以,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口号,靠“授人以渔”的格局和实打实的成果,OPPO才能把无数“不可能”的科技创新变成“可能”。
实际上,OPPO对待合作伙伴,都相当“够意思”。
2024年,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陈蔚教授团队犯了难:他们急需一套价格几十万的眼动仪,但医院体制下需要走程序,一时半会儿搞不定。
OPPO听说后,立马联系自家的护眼研究院,从深圳火速寄到温州,帮陈蔚团队解了燃眉之急。
浙江大学颜色与图像科学教授罗明,之前与不少国际大公司合作过,结果研究成果不是被“雪藏”,就是石沉大海。
但与OPPO合作后,学术成果不断落地。如今,罗明干脆放弃其他厂商,跟OPPO签下独家合作协议。
连三星这样的国际巨头,在面对OPPO提出的一些“苛刻”要求时,即便心里没底,却甘愿接受。
三星项目负责人坦言:“如果不是OPPO,我们大概率不会接这活儿。因为OPPO愿意和我们共担风险,并肩作战。”
联发科无线通信事业部资深总监李俊男,则直言OPPO是“创新路上的最佳拍档”。
如今,在这条共生共荣的道路上,OPPO正布局着更加超前的未来。
2025年,当市场关注着OPPO新机的“黑科技”,联发科已跟OPPO联手,规划2028年的芯片未来。
从IP开发到芯片流片,再加上产品预研和测试,提前3年做规划,已经是OPPO和联发科惯常的超前节奏。
更前瞻的技术构想,像如何在手机上支持《黑神话:悟空》的光追,如何在手机运行3A游戏大作……这些“天方夜谭”的构想,已经开始逐步推进。
与OPPO结伴“挑战不可能”的,还有三星。
10月,OPPO即将发布OPPO Find X9系列,其搭载的三星ISOCELL HP5 2亿像素传感器,或将成为掀起手机影像“画质革命”的新起点,让普通人用手机就能拍出专业级画质。
这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精神,贯穿了OPPO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从功能机时代的“音乐手机”,到智能机时代的“闪充标杆”;从影像技术的“亿级像素”,到横跨芯屏的“软硬协同”……
OPPO的科技突破,无远弗届。
如今,OPPO依然保持着“预研一代、开发一代、准备一代”的创新节奏。截至目前,积累超11.3万件全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超10.3万件,占比91%。
这绝非简单的产品技术规划,而是一种穿越周期的战略智慧。
真正的科技突围,从来不是追逐风口的投机,而是深耕产业的坚守;从来不是颠覆式的噱头,而是根植消费者痛点的破局。
当行业陷入内卷和焦虑时,OPPO却始终能沉下心来打磨技术,在生态共荣中寻求共赢。
这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精神,不仅是OPPO跨越30年时光沉淀的价值,更是其引领科技创新的本色与底色。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