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耳东几 剑书
近日,全球科技创新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来自中国的创新集群首次打败霸榜8年的“东京-横滨”创新集群,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领域,拿下全球第一。
代表中国登顶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
曾经人们热议“中国硅谷”在哪里,谁能匹敌旧金山101公路科技巨头林立的豪华阵容,如今数据给出了答案。
这份指数榜单,含金量有多高?Top10之中,美国占了4席,日本、韩国、英国各占1席,北京、上海也跻身其中,绝对是高手如林。
每个集群,都是一个创新生态系统。
这十大创新集群加起来,足足贡献了全世界约40%的PCT专利申请量,35%的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以及超过15%的科学出版物。
科技竞争是一场国运之战。
为什么在科技创新这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大湾区选手“广深港”组合能拔得头筹?为什么说榜单登顶,广州做出了关键贡献?
观察这份全球权威榜单近年来的微妙变化,可以窥见中国科技创新的优势、短板,背后信息量巨大。
先说说大湾区此次超越的对手,“东京-横滨”创新集群,到底有多逆天。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制的《全球创新指数》(简称GII),从2017年开始设立“创新集群”榜单以来,“东京-横滨”集群就是霸榜的存在,已经“八连冠”。
光是PCT专利申请量这一项,就占了全球10.3%。这里云集了东京大学、一桥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明治大学等国际名校,以及索尼、佳能、三菱、丰田、东芝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总部。
科普一下,此前八年,GII都只有两个指标:
科学出版物(主要是论文)发表量
PCT专利申请量
前者主要衡量创新的理论实力,后者主要评估应用实力,软硬结合。只有“两翼齐飞”的集群,才能拿到高分。
PCT专利申请量为什么重要?它的创新主体集中在龙头企业。全球PCT专利最高的是华为、三星、高通、LG和宁德时代,像微软、谷歌和苹果,都只能排在16、18、20位。
这两大指标,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正因如此,能够上榜Top10的全球创新集群,没有无名之辈,个个都是底蕴深厚。
举个例子,比如排名第九的“波士顿-剑桥”集群,就坐拥麻省理工大学(QS排名第1)、哈佛大学(QS排名第5)等顶尖高校,还有麻省总医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等顶尖医院,都是科学论文产量的“大户”。
今年,榜单首次新增了“风险资本(VC)交易量”作为第三个指标,衡量创新资本的活跃程度,更加均衡、全面。
这份《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以“集群”来作为评价创新的单位。
像Top10里面,就有“深圳-香港-广州”、“东京-横滨”、“圣何塞-旧金山”、“上海-苏州”、“波士顿-剑桥”等5个集群是跨城形态。
出于什么考虑? 榜单解释,GII不考虑行政或政治边界,而是指出发明人和科学作者密集的地理区域。以这种方式查明的集群往往跨越多个市辖区、次联邦州,有时甚至是两个或更多的国家。
这是因为,现实中的创新枢纽往往是将顶尖高校、研究人员、发明家、风险资本家和研发公司联合起来,共同推动突破性创意的发展。
创新集群,是国家创新体系跳动的心脏。
由此评选出来的创新集群,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顶尖的科技创新能力。
很多中等收入经济体,甚至只有1个集群能进入全球百强。比如巴西的圣保罗(第49名)、埃及的开罗(第83名,非洲唯一)、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第58名)。
在指标体系调整后,2025年榜单中国拥有的百强创新集群有24个,超过美国的22个,连续三年领先。
站在大国博弈的视野来看,这些创新集群,无疑都是角逐全球科创版图的“种子选手”。
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是,中美创新集群的PK相当胶着,几乎呈现你追我赶、捉对厮杀的局面。中国方面,宁波、宁德是首次进入百强榜单。
这些顶尖的创新集群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国博弈的进程,可以说是科技领域的“胜负手”。
正因如此,“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登顶,有着非同寻常的标志性意义。
顶尖创新集群,必须同时具备大批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顶级创新参与者(科技巨头)以及活跃的风险投资资本。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到底牛在哪里?简单来说,它不是某个单项指标碾压群雄,而是综合实力的遥遥领先。
这并非单个城市的胜利,而是整个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的结果。
科学出版物(论文)发表量方面,“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全球占比2.4%,排名全球第三; 专利申请量方面,“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全球占比9.0%,排名全球第二; 风险资本交易方面,“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全球占比2.9%,排名全球第六; ……
看顶级的大学,香港足足有5所高校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的百强,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广深的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等,也是榜上前列的高校。
再看PCT专利申请量,对“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贡献排名第一的专利申请人是华为,其2024年PCT专利申请量高达6600件,排名全球第一,远远甩开了第二名的韩国三星(4640件)。
不过,比起这些炸裂的数据,真正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
近十年来,代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一直处于飞速的进步之中,而“东京-横滨”则几乎止步不前,甚至有滑落的趋势。
大湾区打败东京,是迟早的事。
如果观察两者的指标,会发现这种惊人的差异,是完全无法掩盖的。我们对比了“广深港”和“东京-横滨”的各项指标,示意如下图(在2020年之前,“深圳-香港”和“广州”分列两个创新集群)。
你看,“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的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从2018年的5.29%增加至2025年的8.97%,涨幅高达69.6%。
科学出版物(论文)发表量,更是从2018年的1.15%跃升到2025年的2.36%,增长105.2%。
相比之下,“东京-横滨”的PCT专利申请量,从全球占比11%下降到10.32%,科学出版物占比从1.77%下降到1.41%。
此消彼长,历史大势已经是不可逆转。
事实上,在科技创新领域,大湾区三大核心城市“广深港”的强强联合,正在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这并非简单的地理叠加,而是一张极具韧性和活力的创新生态网络,中国科创的最尖兵。
深圳产业转化的能力超强,2024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达1.63万件,连续21年全国第一,仅华为一家企业,就以6600件PCT申请量,连续七年全球第一,力压三星等国际巨头。
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金融中心,汇聚全球风投资源,拥有国际资本和金融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在登顶全球第一的进程中,广州贡献了关键力量。广州有科研底蕴,三地创新集群合并之后,科学论文发表量排名第一的主体,也从香港大学变为中山大学。据Web of Science统计,2024年广州共发表科研论文70,843篇,同比增长10.86%,占集群总量的45.32%,体量与增速均领跑集群。
广州是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集聚央省级科研院所41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14家,84所高校总数居全国第二,ESI前1%学科达150个。
更关键的是,本次排名首次引入“风险资本交易量”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成为“广深港”集群超越“东京-横滨”跃居榜首的重要因素。
这一指标的冠军,是硅谷所在的“圣何塞-旧金山”集群,风险资本(VC)交易量全球占比高达6.9%,“全球风投心脏”。数据显示,“广深港”集群的风险资本交易量全球占比2.9%,大幅超过“东京-横滨”的2.2%。
在这一指标上,广州表现也相当出色。一项可供参照的数据是,投中网统计2024年广州共发生投资事件315起,交易总额突破200亿元,占“广深港”集群三大城市总金额的1/3以上。平均单笔交易额达约6500万元,是三大城市平均值的1.5倍,显示广州风险投资不仅活跃,更具备较高的项目质量和资本认可度。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逆势赶超,实属不易。
当然,荣耀之外,挑战依然不小。
全球创新指数是一个规模指数,如果考虑到人均指标,中国创新集群的竞争力,仍有不足。
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人均创新指数最高的集群,依然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前五名分别是圣何塞-旧金山(美国)、剑桥(联合王国)、波士顿-剑桥(美国)、宁德(中国) 和牛津(联合王国)。
有意思的是,宁德进入全球前五,主要是由于宁德时代企业专利活动的激增。作为能源技术和电池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宁德这座小城送上全球前列。
2025年,“深港穗”创新集群的创新强度,排在全球第45名,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显然,“深圳-香港-广州”这次登顶,并非终点。
从“追赶”到“并跑”,再到今天的“领跑”,“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的登顶,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胜利,更是制度协同、资源整合、生态共建的胜利。
前程远大,不可限量。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
上一篇:继中信证券31亿元卖单之后,多只券商股罕见下跌引市场猜测 继中信证券31亿元卖单之后,多只券商股罕见下跌引市场猜测
下一篇:多次脱离方向盘,至少30分钟内禁用系统!L2级辅助驾驶强制国标要来了 多次脱离方向盘,至少30分钟内禁用系统!L2级辅助驾驶强制国标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