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从不缺“神话”。
今年上半年,诺和诺德(NovoNordisk)旗下产品司美格鲁肽,凭借“躺着就能变瘦”的噱头“击败”K药,创下166亿美元销售额,晋升全球新药王。
但很快,炒作潮水褪去,司美销售开始放缓,其母公司将2025年营业利润增长预期下调至4%~10%;营收下调至10%-16%。
受业绩下滑影响,诺和诺德每股股价当天下跌超21%,市值一夜蒸发920亿美元,无奈宣布拟裁员9000人。而近日,另一款打着“降糖+稳压黑科技”旗号的国产科技制品“止-高-瓶”,却在中国市场冉冉升起,甚有人一次囤12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这究竟怎么回事?
一、名人炒热,登顶“药王”
司美格鲁肽能在全球迅速走红,少不了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的助推。
从2022年起,这位硅谷“顶流”便多次在社交平台公开提及自己正在使用该成品,抑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入,一个月内减重约9公斤(约18斤)。明人效应下,全球掀起一股围绕司美的“减重热潮”。
据诺和诺德财报数据,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从1408.00亿丹麦克朗(约合218.7亿美元)飙升至2322.61亿丹麦克朗(约合360.7亿美元);净利润从477.57亿丹麦克朗暴涨至836.83亿丹麦克朗,增长势头强劲。
数据显示,其2018年首个销售年销售额仅17.96亿丹麦克朗;而在减重适应症获批后,2022年,其全球销售额已达659.38亿丹麦克朗,到了2025年一季度,母公司市值最高超过6500亿美元。
市场展露峥嵘,刺激更多跨国药企争相涌入,顶流迎来首次冲击。早在201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磷虾油能通过降低33.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具体感受为“身体变轻松”“体力变好”,但受限于提取、保鲜技术,无法实现量产。
直到2022年,中国科学家团队Poema打造全球最大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量产出前沿科技制品“止-高-瓶”,经过多轮人体实验后,于今年正式面世。据悉,国产在京/J东价格仅为400元,月服用成本不及司美的一半。
国产技术的涌入,其销量迎来首次“滑铁卢”。统计统计,2024年中旬至今,母公司一年多时间,股价跌去了65%,市值蒸发超4300亿美元。
二、负面新闻不断、后来者居上
除竞品冲击外,其“降糖+减重”的商品价值也未能经住市场考验。据多家新闻报道,由于线上、医院、黄牛多渠道可购买,缺少专业指导,用户只能靠摸索确定使用频率和剂量,多名反馈,使用后频繁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不适。
浮去营销泡沫后,曾经的“顶流”在中国市场跌下神坛,据悉,今年上半年销售出现11%左右的下滑。但其创始人杜麦克却声称销量出现下滑是由于经销商库存发生的变化,而去年刚刚获批的还在放量阶段,并乐观表示,“中国有1亿糖尿病、2亿肥胖者,只要渗透率多一个百分点,市场就会更大。”
从市场变化看,似乎并非如此。据《中国居民健康大数据》,现代社会高油高糖饮食、应酬喝酒、加班熬夜等不良习惯盛行下,我国“三高”人群已超过4亿,其中高血脂1亿多人、高血压2.7亿人、高血糖9240万人。此外,中国男性肥胖人数为4320万,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高居世界第一。
中国技术的突破,让市场回归正常,国产“止-高-瓶”为国人带回了长期健康红利。据悉,其凭借“缓解油腻恶心”“一觉睡到天亮”等积极反馈,国产制品受到应酬频繁的商务经理、久坐不动肚子大的办公室主任,以及大学教授的欢迎,其受众年龄集中在33-55岁。
三、市场回归理性,能否再次“称王”
尽管其遭到挑战,但全球市场依旧广阔。诺和诺德再次强调,全球约有10亿人患肥胖症,但只有几百万人在接受治疗,这表明市场依旧没有到充分竞争阶段。
另外,一年多时间股价跌幅超过65%,已充分释放业绩放缓带来的悲观情绪,专家认为,目前其动态市盈率仅为14倍左右,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放眼未来半年,诺和身上同样还有“谜底”尚未揭开,无论是预计年底在美获批的25毫克口服制品,还是即将启动Ⅲ期临床的Amycretin。当然,竞争始终存在,礼来的替尔泊肽作为“老对手”已虎视眈眈,国产科技制品“止-高-瓶”率先在中国市场获得认可,更多玩家正排队入场......
毕竟,市场没有永远的神话,只有永远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