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叫吃亏才能成长,徐州老板侯友夫正是吃了一次大亏后,如今协议套现非常谨慎,让买方先把钱存入指定账户,先款后货。
二度“突围”,先见钱后交股
近日,五洋自控发布了一则关于实际控制人变更的公告,宣告老板侯友夫即将“离场”。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尝试转让控制权——第一次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竟是因为对方“钱没到位”。
吃一堑长一智。这次的股权转让协议写得明明白白:买方得先把钱打进共管账户,侯友夫才愿意启动交易。具体来说,双方要在指定银行开一个共同监管的账户,协议签完5天内,买方必须支付一半的交易款,也就是约3亿元。剩下一半,也必须在交易所批准转让后的20天内全部到账。
换句话说,不见全款,不动股权。
这种“先款后货”的做法,在A股市场的控制权交易中并不常见。绝大多数并购或转让都会选择分期支付,甚至搭配股权质押、业绩对赌等条款。而侯友夫之所以如此坚决,全是踩过坑换来的教训。
第一次“逃离”,为何失败了?
时间回到2024年12月,侯友夫首次尝试转让10%的股权,作价约3.8亿元。当时他对买方非常信任,约定的支付方式也相当宽松:分五批支付,首笔只要1000万,最后一笔甚至可以拖到一年以后。
结果呢?对方连第一笔1000万都没拿出来。拖了一个月,交易黄了,双方只能解约。后来才知道,那家买方是一家私募机构,玩的是“空手套白狼”的资本游戏,自己根本没真金白银。
经历这次教训,侯友夫学乖了。这次他选的买房——中泰工业,是一家实打实的制造业企业,拥有几千名员工,主营模具制造。看得出,侯老板这次是真的要“稳稳地离场”了。
从教授到富豪:侯友夫的创业路
侯友夫是徐州人,早年在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系任教,90年代评上副教授,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带研究生做项目,成为他走向商业的起点。
那个时候,他经常带着学生接一些校企合作项目,尤其是矿山机械的研发。技术过硬、成本又低(学生劳动力几乎免费),项目越做越大,钱也越赚越多。
2001年,他决定正式创业,成立了五洋科技的前身。但当时他还没从大学辞职,为了规避风险,公司股份由他人代持。直到2011年,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启动上市计划,他才辞去教职,出任董事长。
2015年,五洋科技成功在创业板上市,侯友夫一跃成为亿万富豪,完成从学者到企业家的转身。
上市之后:更名、转型与困局
刚上市时,五洋科技的主业是矿山输送设备,规模不大,年营收也就一亿多元。有了资本加持,侯友夫开始寻求扩张。
当时国内正兴起“智能立体停车库”的热潮,而停车设备与矿山传送带在机械结构上有不少相通之处。于是五洋科技迅速切入这一赛道,并在2016–2017年间收购了两家停车设备公司,公司名也更改为“五洋停车”。
那几年,停车业务确实火了一把。公司营收在2020年达到顶峰,但好景不长,2021年突然巨亏超过1亿元,行业热潮退去,业绩持续下滑。
到了2024年,侯友夫又把公司名字改成了“五洋自控”。这一改,看似扩大了业务范畴,覆盖了自动化控制领域,但实质上并未扭转经营困境。同年公司再度报亏,也正是在这时,侯友夫第一次动了“卖盘”的念头。
为什么非要“离场”?
一个引人关注的细节是:2025年上半年,五洋自控其实已经扭亏为盈。既然如此,侯友夫为什么还要坚决退出?
答案或许藏在“回报”二字里。
据统计,五洋自控上市十年来累计分红1.253亿元,平均每年1253万元。侯友夫和配偶作为实控人,这些年大概能从分红里拿到4000万元左右。
平均下来,一年400万。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老板来说,这样的收益显然并不划算——业务压力大、监管责任重、市场波动频繁,操心的事情只多不少。
而如今这笔控制权转让,直接就能带来6.75亿元的现金。再加上此前夫妇俩已在二级市场陆续减持套现超过2亿元,这一次“离场”成功后,总计变现可达9亿元。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转让完成后,两人仍持有4.74%的股份,按当前市值计算,还值两个多亿。
一边是每年几百万的分红+无尽操心,另一边是近十亿的现金到手+轻松退场——这道选择题,并不难做。
而对于五洋自控来说,新主人的到来能否带来第二春?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