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去世界知名城市旅游的时候,必去的打卡点一定包含杜莎夫人蜡像馆,作为全球知名的文旅场景,杜莎夫人蜡像馆一直都备受热捧,然而就在最近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要关闭的消息传来,为什么蜡像馆不受欢迎了?
一、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要关闭了?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发布停止营业公告。公告显示,经审慎考虑,由于租约到期以及品牌战略的规划调整艰难地做出决定: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将从2025年10月1日起永久关闭。
公告还显示,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闭馆后,大部分名人蜡像将移至中国其他地区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续写辉煌,少数蜡像也会“荣休”妥善保存,游客们可以前往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及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参观。
当天,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还官宣了“周深深北京限时巡展”的消息,引起了部分周深粉丝的关注,展览将从9月4日持续到9月29日停业前夕。
公开资料显示,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ud's)是位于英国伦敦的一家蜡像馆。其在阿姆斯特丹、曼谷、柏林、黑潭(英国)、拉斯维加斯、纽约、东京、好莱坞、悉尼、华盛顿、维也纳、北京、上海、重庆、武汉、香港都有分馆。
中国的香港分馆于2000年开放,上海分馆于2006年开放,武汉分馆于2013年开放,重庆分馆于2016年开放。
据悉,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于2014年5月31日在前门大街正式开放,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大中华区第四家、前门传统商业街首个国际化娱乐体验场馆。
二、蜡像馆为啥不受欢迎了?
近来,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可能面临关闭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一曾经风靡全球、以名人蜡像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今为何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首先,杜莎夫人蜡像馆业绩下滑的首要原因在于其高昂的固定成本结构,尤其是单尊蜡像制作成本极高,导致其商业模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与灵活调整。 据行业数据显示,一尊高质量的杜莎夫人蜡像制作成本约为150万元人民币,涵盖艺术家人工、材料、运输、安装及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这一成本不仅远高于普通展览或数字内容制作,更关键的是,其投入具有高度的“沉没性”,一旦蜡像制作完成,便难以转作他用。
这种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模式本应通过高客流实现盈利,但在当前文旅市场竞争加剧、游客分流严重的背景下,杜莎夫人难以维持足够的客流量以摊薄成本。相比之下,新兴的沉浸式展览、VR体验馆等项目虽然前期投入也不低,但其内容可快速迭代、主题可灵活更换,单位内容的成本随复用次数增加而显著下降,具备更强的成本弹性与市场适应性。而杜莎夫人受限于其“实体蜡像”的物理属性,无法像数字产品那样实现低成本复制与快速更新,导致其在成本效率上处于明显劣势。
其次,市场变化迅速,明星更新换代加快,使得蜡像制作周期长的劣势凸显。在当今娱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明星的生命周期大幅缩短。以往,明星可能凭借一部作品或一种形象就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热度,但现在,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让信息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明星走红的速度更快,同时 “过期” 的速度也更快。例如,一些通过网络选秀节目出道的明星,可能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粉丝,但随着新一批选秀节目的推出,他们的热度很快就被新面孔所取代。
而蜡像的制作周期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从确定制作意向、获取明星授权、到最终完成制作并运送到蜡像馆展示,这一过程往往会错过明星热度的最佳时期。当蜡像制作完成时,该明星可能已经不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难以吸引大量粉丝前来打卡。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蜡像馆产业未能及时适应娱乐产业中明星生命周期缩短这一变化趋势,其传统的制作模式和更新节奏无法跟上市场的快速迭代,导致其吸引力逐渐下降。
第三,蜡像馆传统的以静态展示和合影为主的模式,正逐渐被新兴的娱乐玩法所取代。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对于娱乐体验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加追求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近年来,诸如 VR体验馆、沉浸式戏剧、主题密室逃脱等新兴娱乐业态不断涌现,这些项目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心设计的剧情场景,让消费者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获得更加丰富和独特的体验。
相比之下,蜡像馆的玩法较为单一,游客进入蜡像馆后,主要的活动就是观赏蜡像并与之合影,缺乏深度的互动和体验环节。随着消费者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娱乐选择的增多,这种传统模式难以持续吸引用户。
当然,就杜莎夫人蜡像馆而言,暂时关闭某一家门店并非什么大事,关键在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持续吸引用户的问题。破解之道在于创新经营模式,打破静态展示的限制,引入更多动态元素和技术手段,比如利用全息投影再现经典场景,或是开发基于AR技术的互动游戏,让访客不仅能看还能玩,只有真正加强体验感的塑造,才有可能保持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