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在资本市场激起波澜——面临退市风险的*ST惠程,终于与重整投资人正式签署了《重整投资协议》。
这意味着,这家曾经辉煌、后又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迎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重生手术”。
这场手术的主刀人,是来自重庆的民营老板黄山。他携5亿元资金入场,通过认购增发股份,为*ST惠程注入新鲜血液。
更值得关注的是,黄山旗下还拥有优质的医药资产业务板块,未来有望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实现资产整合与业务转型。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救急”,而是一盘多方共赢的大棋。
国资成功退位,民企低成本“借壳”,上市公司保壳重生,三万股民大结局被扭转,每个人都从这场交易中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筹码。
说起*ST惠程,很多老股民应该都不陌生。它最早的名字是“惠程科技”,主营业务是电缆分支箱。
别看现在这类电力设备已经不算稀奇,但在二十多年前,它可是从西班牙引进的先进技术。
1999年,几位来自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技术骨干在深圳创办了惠程科技。他们凭借在绝缘材料方面的专业积累,迅速把产品做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再加上当时正值国家电网建设高速发展期,公司很快就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2007年,惠程科技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价19.13元,上市首日最高冲到63元,收盘仍报50元,堪称当时的“大牛股”。在2008~2015年这段时间里,公司股价持续走强,成为电气设备板块中的明星企业。
但行业有周期,企业有起伏。2016年之后,国内电网投资规模见顶回落,整个电气设备行业景气度明显下滑。而惠程科技的原始股东们,却仿佛预见到了寒冬的来临——从2013年开始,他们就陆续减持套现,等到行业真正进入下行期时,几位创始人早已“胜利大撤退”。据统计,他们累计套现金额接近50亿元。
而这个时候,另一位关键人物——汪潮涌,正式登场。
汪潮涌是知名投资人,曾被誉为“华尔街中国神童”。2016年,他通过旗下平台收购了惠程科技的控制权。可惜的是,他接手没多久,公司主业就持续低迷。为寻找新的增长点,汪潮涌决定跨界并购,斥资13亿元收购了一家游戏公司。
起初,这笔收购确实带来了一些业绩起色,但好景不长。对赌期结束后,游戏公司的业绩迅速“变脸”,股价也随之崩盘。汪潮涌质押的股份接连爆仓,最终不得不退出上市公司,留下一地鸡毛。
但烂摊子总得收拾。由于汪潮涌之前曾向重庆国资方面借款,违约后只好以股抵债——就这样,重庆国资被动成为了*ST惠程的实际控制人。
尽管国资背景实力雄厚,但在接手后的三年里,仍然没能扭转公司的颓势。截至今年上半年,*ST惠程不仅净资产为负,营业收入也未能达标,已经游走在退市边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重庆老板黄山出现了。
黄山的出手,可以说是“精准抄底”。根据重整协议,他将出资5亿元认购上市公司增发的股份。这笔钱虽然不算巨大,但足以帮助*ST惠程解决净资产为负的棘手问题。
更值得玩味的是,黄山旗下的植恩生物是一家质地优良的医药企业。市场普遍猜测,未来很可能将这部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彻底改变*ST惠程的主营业务面貌——从一家传统的电力设备企业,转型为医药健康领域的新势力。
有人质疑黄山“捡了便宜”,入股价格仅为每股1.7元左右,不到当前股价的一半。再加上增发股份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中小投资者似乎有点“吃亏”。
但说实话,这已经是目前情况下最好的安排。
要知道,如果公司最终走向清算,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在清偿顺序中股东是排在最后的。到那时,股票不仅会变成一张废纸,甚至可能因为公司资不抵债而还要承担额外的责任。
而现在,通过重整程序、引入新投资人,公司至少能保住上市资格,股票也还有价值。从“血本无归”到“还能回点本”,对于散户来说,这已经是命运的眷顾。
而从黄山的角度看,这笔买卖也确实划算。花5个亿就拿到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相比动辄几十亿的“借壳”成本,确实不高。更何况,他还能借助这个平台整合自身产业资源,未来无论是融资、并购还是退出,都拥有了更多主动权。
再说回重庆国资。他们当初接手实属无奈,这几年前前后后也投入了不少资源和精力,但始终没能盘活这家企业。如今能够成功“移交”,也算是一种解脱。
一场重整,多方受益。没有绝对的“救世主”,只有基于商业逻辑的理性选择。
而如今的*ST惠程,黄老板入住后,它能不能真正重获新生?还要等时间的答案。
上一篇:落地为王,谁在用AI撬动百亿产业? 落地为王企业咨询 落地为王下一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