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许璐 李晖 北京报道
保险科技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港股上市公司众淼控股(青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淼控股”,1471.HK)选择跨界扩张。
近日,众淼控股公告,拟以1.65亿元现金收购北京科创融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创融鑫”,839037.NQ)55%股权,对应估值约3亿元。这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主营业务是金融资产数字化,核心客户为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作为保险代理服务商的众淼控股为何要出手金融科技公司?熊彼得数据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婉芳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财务数字化”的组合模式本质是通过数据整合与技术互补,打通保险服务与企业财务管理的链路,充分协同前提下有助于实现风险精准定价、成本优化及新生态构建。
押注财务数字化
保险代理及相关解决方案提供商众淼控股2017年成立,2024年8月在港股主板上市,是首家在港股上市的保险中介公司,主营业务包括保险代理、IT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保险产品包括财产保险产品、人寿及健康保险产品、意外保险产品及汽车保险产品,海尔集团公司为其实际控制人。
2025年上半年,众淼控股实现总营收1.14亿元,同比增加28.36%;实现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增加16.1%。其中,保险代理业务佣金收入达1.09亿元,占总收入96.1%,同比增加32.8%,是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财产险、意外及汽车险佣金分别增长47.4%和38.6%,带动整体保费增长84.7%。相比之下,IT服务收入同比下降21.8%至约430万元,咨询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
2020年以来,众淼控股总营收和净利润整体上升,但增速放缓。Wind数据显示,营收从2020年的0.93亿元增至2024年的2.06亿元,增速由2021年的28.65%递减至2023年的17.26%,2024年小幅回升至18.28%;净利润则维持在0.27亿—0.47亿元之间。
在报行合一背景下,保险中介的生存空间正被挤压,部分省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出现连续下滑。业内人士共识在于,曾经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保险中介机构需要走专业化道路。在此背景下,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也是众淼控股面临的现实问题。
科创融鑫是一家深耕近二十年的金融资产数字化专业服务提供商,主营金融资产数字化业务,涵盖系统和设备产品、流程管理外包服务两大板块。
系统类产品依托视觉识别、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各级银行金融机构的核心资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现金资产、凭证类资产以及贵金属资产等核心资产)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设备类产品则聚焦数字化金融机具,如纸币清分机、自助兑换设备等;流程管理外包服务,如现金清分、冠字号码采集存储、零钞循环及金融机具运维等数字化运营服务,核心客户为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财报显示,公司前五大客户占比达46.48%。
业绩方面,科创融鑫近年来承压明显。Wind数据显示,2021—2024年科创融鑫的营收逐年减少,分别为1.58亿元、1.74亿元、1.47亿元、1.27亿元,综合降幅达到24.41%;净利润则在0.27亿—0.36亿元区间波动。
收购前,科创融鑫的最大股东为李焰白和柴红,二人为一致行动人,分别持股60.52%、12.16%,收购完成后,李焰白股权减少至17.68%,柴红不再持股,科创融鑫控股股东变更为众淼控股,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海尔集团公司。
关于此次收购以及科创融鑫3亿元估值等问题,众淼控股方面回复表示暂不方便透露。
收购后如何发展?
任何一笔并购,存在收益的同时也伴随风险。
面对客户需求不断升级、监管趋严、盈利空间收缩等问题,保险中介机构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提升自身经营能力。况玉清坦言:“只靠AI和数据技术推动保险销售,长期核心竞争力可能会被削弱。但如果能延伸至金融资产数字化等更广阔的领域,获取新的产品或合作资源,并实现有效整合,这种跨界布局具有较高价值。”
但保险代理与财务数字化在业务模式、客户结构及监管环境上存在差异,跨界能否真正释放协同效应,仍需观察。况玉清直言:“关键要看未来业务的协同整合空间,保险业务向其他金融领域延伸,能否释放潜在的价值与增长动力。”
李婉芳则表示,金融机构数字化的增量市场集中在三大方向:一是普惠金融,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二是跨境金融与供应链数字化;三是绿色金融ESG数字化。这些领域均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市场空间巨大。
从更大层面看,财务数字化不仅是系统升级,更是AI时代的重要落脚点。大模型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授信审批、不良资产管理到智能财税,几乎覆盖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
不过,在李婉芳看来,行业仍面临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生态协同和风险控制的多重挑战:既要具备金融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团队能力,又要能持续跟踪前沿趋势并落地,同时确保数据安全与合规性。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