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夏高琴 南京报道
“A+H”,又将增一例。日前,国内服装企业海澜之家(600398.SH)发布公告披露,公司拟境外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下称 “香港联交所”)上市,董事会已授权管理层启动前期筹备工作。
对于此次计划港股上市,海澜之家公告称,主要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据了解,海澜之家的国际化布局始于2017年,当时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设首家海外门店。海澜之家相关工作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公司一直积极推动品牌‘出海’,今年上半年,公司海外市场门店数为11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整体布局上在深耕东南亚的同时,也在有序推动中亚、中东、非洲市场的布局,下半年我们预计在悉尼开出澳大利亚首店。”
今年以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持续升温。据统计,截至目前,年内已有11家A股公司陆续在港股上市,A+H公司总数增至161家,另有逾50家A股公司正排队。从各家计划来看,强化国际化布局成重要因素。
海澜之家加速海外布局谋增长
此次宣布启动港股上市,海澜之家在公告内提及: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同时打造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成立于1997年的海澜之家是国内大型服饰生活零售集团,于2020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业务覆盖自主品牌运营、国际品牌授权及代理、团购定制以及京东奥莱等业务。旗下拥有包括男装、女装、童装、职业装及生活家居等品牌。
今年半年报显示,海澜之家上半年营收115.66亿元,同比增1.73%;归母净利润15.80亿元,同比降3.42%,扣非归母净利润15.66亿元,同比增3.83%。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系列门店(即海澜之家单品牌,不包括海澜之家集团旗下其他子品牌)净减少110家至5723家,回到了约三年前的水平。
“服装行业竞争一直是十分激烈的,同时近几年国内服饰消费者意愿也并不高,服装行业整体呈现‘弱复苏、强分化’格局。现在往海外发展是一种趋势。”一位从事服饰行业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事实上,从近年业绩看,海澜之家呈现明显波动特征。2020—2024年,营业收入依次为179.59亿元、201.88亿元、185.62亿元、215.28亿元、209.57亿元,同比变动分别为- 18.26%、12.41%、-8.06%、15.98%、-2.65%,归母净利润为17.85亿元、24.91亿元、21.55亿元、29.52亿元、21.59亿元,同比变动-44.42%、39.6%、-13.49%、36.96%、-26.88%。
在此背景下,海外布局或成为海澜之家突破业绩瓶颈的关键选择。今年上半年海澜之家海外市场门店数为111家,较去年年底新增10家店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42%。
“针对海外市场,公司制定因地制宜的产品设计策略,优化出海产品组合,为海外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拓展符合品牌定位的核心商圈,采用简约轻快且更具国际质感的门店设计风格,通过与不同领域的达人进行合作,提升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海外业务发展前述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A+H”拓国际化路径已成常态
“海澜之家通过港股上市可显著增强其国际资本运作能力,为海外渠道拓展和供应链优化提供关键资金支持。此次上市将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信誉度,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促进跨市场资源整合。同时,港股平台有助于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对接国际规则,为其长期全球化渗透和竞争壁垒构建提供系统性支撑,最终推动从本土领军企业向全球时尚产业重要参与者的转型。”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实际上,海澜之家“A+H”上市规划,在A股市场并不少见,在布局全球化方向上,多家A股上市公司选择通过港股上市进行推进。
此前长春高新在发布的公告中就表示,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市场上市,旨在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国际化进程,增强公司在境外的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国际品牌形象。
“A股公司选择港股上市作为全球化战略路径,主要基于香港市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其高度开放的资本环境。港股平台不仅能提供更广泛的国际投资者基础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还能通过国际化监管框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品牌公信力,从而加速企业的全球资源整合与市场扩张。”武泽伟表示。
此外,政策红利的释放也促进了“A+H”持续升温。2024年,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大力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香港市场积极优化审批流程,问询周期大幅缩短,并推出FINI结算平台;港交所还降低A股公司发行H股的门槛,对于市值超100亿港元的“合资格A股上市公司”进一步加快审批速度;同时,新增相关制度章节,允许生物科技、特专科技企业在无盈利的情况下上市,并降低市值门槛。
武泽伟表示:“从行业分布看,新经济领域如科技创新、生物医药及新能源的企业尤为倾向赴港上市,这些行业技术迭代迅速、研发投入巨大,需依托国际资本支撑其高成长性和全球化布局。同时,消费、金融等传统行业也积极利用港股平台推动品牌出海与跨境业务协同,背后反映出行业对国际化定价、战略灵活性及风险分散的深层需求。”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