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45年来,深圳已从边陲渔村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8月26日,深圳特区迎来了他的45周年“生日”。
值此特殊节点,深圳两家本土券商——招商证券与国信证券先后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分享金融机构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探路经验。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以惊人的速度茁壮成长,蝶变为金融科技中心。在这场跃迁的征程中,两家本土券商在金融体系探索中的实践,无疑是特区成长的重要样本。在两家券商为深圳特区“庆生”的举动背后,传递出哪些关键信号?
从“地方”走向“全国”的成长史
作为扎根深圳本土的行业头部券商,国信证券董事长张纳沙在《以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一文中,回顾了国信证券的发展历程。
国信证券起源于深圳证券市场最早的三家营业部之一——深圳国投证券业务部,该业务部于1996年改组为国信证券。此后,国信证券历经多次增资扩股,2008年整体改制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4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
时至今日,国信证券已从最初注册资本仅1亿元的地方性单一经纪牌照公司,成长为总资产超5000亿元的全国性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
招商证券的根系则深植于“蛇口基因”。1991年,招商证券的前身——招商银行证券业务部在深圳蛇口诞生,是最早参与资本市场探索的券商之一。30多年来,招商证券的总资产从1991年的1000万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7200亿元以上。
回望创立之初,招商证券还只是南海之滨的一家证券业务部;如今,其已在全国125个城市设立5家全资子公司、14家分公司及265家证券营业部。
创新基因下的诸项行业“第一”
创新是深圳与生俱来的成长基因,是深圳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的驱动力。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与行业发展变化,深圳的金融机构该如何诠释“创新”?
文中,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张纳沙分享了国信证券的多项创新成果,其中不少均为行业首创:国信证券率先采用电脑辅助经纪交易系统与证券交易电话委托系统,为高效交易奠定基础;率先走出深圳,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开启全国化布局;率先在投行领域推出“可交换债”,在零售领域首创“银证通”“金理财”“金天利”质押式报价回购……
在张纳沙看来,这些创新实践不仅铸就了国信证券的核心竞争力,也推动了金融交易效率的提升、服务模式的革新与产品体系的丰富。
秉承特区创新基因,招商证券在业内同样拥有诸多创新举措。1999年,招商证券推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张多功能卡——“牛卡”,整合多账户管理功能,让投资者告别“多卡操作”的繁琐。2000年,招商证券上线国内首个专业证券交易网站“牛网”,将开户、交易、资讯服务搬至互联网,开创网上证券服务的先河。2001年,招商证券更进一步,上线行业首个多媒体客户服务中心,集咨询、委托等六大功能于一体,推动证券服务从“柜台”向“线上”跨越。
国信证券的“坚持”与招商证券的“内核”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也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何在这片热土上,以金融活水书写“特区样本”,是深圳金融机构必须解答的“必考题”。
张纳沙在署名文章中提出了多项“坚持”。“深化改革”是她首先强调的方向,她分析:国信证券从制度与各项业务层面推进一系列改革:在经纪业务中推行“准企业家”模式,激发一线活力;在投行业务中实施“准合伙人”制度,强化责任担当;在自营投资业务中实行“投资经理负责制”,提升决策效率;在研究业务领域建立“首席分析师”制度,引领行业变革。
“市场化运作”是国信证券的另一项坚持。张纳沙回忆,2004年保荐制实施、中小板与创业板兴起,在这一关键时期,国信证券优化组织架构与激励机制,依托自身“市场化投行”的特点,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企业数量众多的城市设立专门团队,贴近市场一线提供专业服务。
“技术领先”则是国信证券对科技驱动的坚持。张纳沙表示,在电子化时代,国信证券率先推出证券交易电话委托系统,创新公司零售业务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最早推出鑫网与银证通,推动公司经纪业务进入高速发展轨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推出国内首个由券商自主研发的“金太阳”手机证券,为投资者提供智能化财富管理服务;在金融科技时代,将极速交易、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应用于全业务链,深化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根据不同时代背景适时调整科技战略,是国信证券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赋能实体经济、与特区共同成长方面,招商证券也有自己的“方法论”。1992年,招商证券参与深南玻A股、B股上市承销,成为深圳首家B股境内主承销商。这是招商证券服务本地企业、参与特区产业培育的典型案例。
招商证券还深度参与招商局集团在深企业的重组上市工作。2015年,招商蛇口通过发行A股换股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实现整体上市,这是当时深圳重大的国企重组项目,重组规模大、涉及资产多。招商证券在该项目中担任联合财务顾问、联合保荐机构与联席主承销商。2017年,招商公路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华北高速实现整体上市,招商证券推动了这一跨区域重组工作,助力深圳基建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全国布局”。
除了以专业能力助力实体产业发展,招商证券在锻造发展韧性方面总结出八个字——“敦行致远”“励新图强”。
“敦行致远”被视为招商证券的生存根基。2004年,深圳资本市场迎来改革关键节点,当时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风险集中爆发,证券行业启动了为期三年的综合治理。在这场“大浪淘沙”中,招商证券抓住政策变革与行业整顿的机遇,并购整合其他证券公司,及时增资扩股并实现上市,完成了在期货、基金、境外业务领域的战略性收购,搭建起多元均衡的业务架构。
“励新图强”则被定义为招商证券的成长动力。30多年来,招商证券适时调整业务架构,先后在客户服务、战略管理、分支机构运营等多领域推出改革创新举措。近年来,招商证券进一步加大力度,系统推进改革,实施“变革战略”,推进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质效提升工程等重大改革事项。
新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依旧浪潮奔涌:全面注册制深化推进,IPO受理持续回暖,市场活力不断激发,A股市场屡创近年来新高。市场环境持续复苏,两家深圳本土券商仍面临挑战。
以招商证券为例,其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13亿元,同比增长9.64%;实现归属净利润23.08亿元,同比增长6.97%。
在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背后,招商证券在行业内的营收排名却有所下滑——从2024年的第9名降至2025年一季报的第11名,跌出行业前十。
在行业整体向好、IPO市场回暖的背景下,两家本土券商能否抓住时代机遇,在巩固现有基本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业务空间、提升经营质效,无疑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跳出财报的短期维度,从更长的时间视角来看:45年来,深圳从南海之滨的边陲小镇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型都市,GDP从不足3亿元突破至3.6万亿元。
这里诞生了诸多金融业的“第一”:新中国第一只股票“深宝安”、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机构、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家金融电子结算中心……无数个“第一”在此诞生,深圳金融业始终站在时代浪潮的前端。
作为本土券商,作为金融“活水”的重要源泉,在先后创新了多项业内“第一”后,又将给特区发展贡献怎样的金融力量,颇为令人期待。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吴鸿森
上一篇:中央重磅文件对外公布;多家银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美国正恢复对移民申请人进行“邻里调查” 央行下调利率公告执行 关于中央银行利率调整通知
下一篇:北芯生命:核心产品与新技术竞争关系陷罗生门 自称“金标准”背后技术路径现疑云 北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2025 北芯生命科技最新消息